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2|回覆: 2

[中藥方劑] 理中丸·小方也能治大病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運用小方治療疑難雜症是山西門氏雜病流派的突出特色。本學派已故著名中醫臨床家門純德先生曾說,臨證時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開大方;能用經方,就不要開雜燴湯,也就是要儘量做到方精藥簡。門氏雜病流派將這一特點概括為『方精藥簡』,並用之於臨床,療效突出。學派運用理中丸治療疑難雜症驗案頗多,今列舉典型案例,以饗讀者。

【文獻論述】

理中丸一方出自【傷寒論】,即【金匱要略】中的人參湯,原文描述有以下幾處:【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篇】:『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本方所治諸證皆由脾胃虛寒所致,脾胃虛寒為本病的辨證要點,臨床表現頗多。其病機為中陽不足,寒從中生,陽虛失溫,納運升降失常,多見畏寒肢冷、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脘痞食少、嘔吐、便溏,舌淡苔白潤,口不渴,脈沉細或沉遲無力等表現。方中乾薑為君,溫脾陽,祛寒邪,扶陽抑陰。人參為臣,性味甘溫,補氣健脾。君臣相配,溫中健脾。脾為濕土,虛則易生濕濁,故用甘溫苦燥之白朮為佐,健脾燥濕。甘草與諸藥等量,寓意有三:一為合參、術以助益氣健脾;二為緩急止痛;三為調和藥性,是佐藥而兼使藥之用。縱觀全方,溫補並用,以溫為主,溫中陽,益脾氣,助運化,故曰『理中』。

【臨床治驗】

然臨床病症並非全部如此典型,門純德運用理中丸善於抓住此方的核心病機:中焦脾胃虛寒。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瞻。凡由中焦虛所致之各種雜證,均可治之。門純德運用本方治療多種疾病,如以原方治療久虛腹瀉,長期纏綿不愈者;治療小兒口多涎、便秘者;以本方加山藥治療婦人白帶過多,少腹虛冷;以本方加桂枝、吳茱萸治療宮寒不孕;以本方加黃連治療虛寒病嘔吐酸水不止者;以本方加茯苓、桂枝、半夏治療脾胃虛弱之寒喘者;以本方用小紅參,加附子、阿膠治療冠心病屬寒凝心脈、脾胃虛寒者,屢用屢效,【門純德中醫臨證要錄】中均有詳細記載,此不贅述。

    門九章治驗

門九章教授為門純德先生四子,門氏雜病學術流派主要傳承人,山西省名中醫。門九章秉承學派『方精藥簡』的一貫學術思想,臨床上將經方運用得爐火純青。筆者曾有幸跟隨門九章學習,他運用理中丸治療疑難病多例,茲列舉典型案例兩則如下。

案一:治療妊娠惡阻,多種方法無效者,多選用理中丸或乾薑人參半夏丸,療效極佳。

某女,42歲,因妊娠惡阻導致多次自然流產,本次孕5周。自懷孕以來,嘔吐不止,影響進食,嚴重時每隔5~10分鐘左右嘔吐一次,隨食隨吐,初為食物,後為清水物質,清淡無異味;形體極為消瘦,身高160厘米,體重僅有37千克,痛苦不堪。患者及家屬恐再次流產,遂入院治療,住院期間只能以針劑營養支持治療,西醫束手無策。門九章受邀為患者診病,診病10餘分鐘之間,患者嘔吐3次,均為清水痰涎,舌淡苔薄,脈極沉細,四末不溫,遂處以理中湯:黨參9克,炒白朮6克,乾薑3克,炙甘草3克。因嘔吐頻繁,故囑患者煎湯少量頻呷,日一至兩劑。患者半日服藥一劑,嘔吐明顯減少,可少量進食,3日共服藥8劑後,患者僅稍有乾嘔症狀,後間斷服藥直至生產。

案二:對於惡性腫瘤放化療後的胃腸道反應,門九章多以理中丸加法半夏治療,療效極佳,大多數患者能極大地減輕化療反應。

傅某,女80歲,因卵巢黏液腺癌術後伴大量腹水來診,初診患者聽取建議,進行藥物化療及抽腹水治療。由於患者年逾八旬,加之藥物作用,患者出現化療反應,噁心嘔吐頻繁,食慾極差,嚴重時水入即吐,頭暈疲乏,瞌睡乏力,口淡無味,舌質淡,苔薄白水滑,脈沉弦而細滑。此為化療患者經常出現的反應,斷為中焦脾胃虛寒,處以理中丸加法半夏。黨參9克,炒白朮9克,乾薑6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6克,囑患者煎湯後少量頻服,每日一至兩劑。服藥兩天後,患者噁心嘔吐症狀基本消失,食慾漸增,行動自如。方中加法半夏,因其有良好的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且半夏合乾薑、人參,又取其乾薑人參半夏丸之意。

筆者治驗

筆者有幸跟從門九章學習,受益匪淺。筆者在門診運用理中丸治驗頗多,茲列舉一例。游某,女,36歲。因一側卵巢巧克力囊腫並腸腔粘連引起嚴重痛經,患者不堪其苦,遂選擇手術治療。整個術程較為順利,但患者因手術並發不全性腸梗阻、感染性休克,經西醫搶救後生命體徵平穩,先後給予萬古黴素、泰能抗感染治療2天,頭孢哌酮/他唑巴坦、奧硝唑、鹽酸左氧氟沙星聯合抗感染治療2周,患者病情緩解,但仍有噁心、嘔吐,陣發性腹痛、腹瀉,汗多、乏力等症狀,反覆不愈,血常規提示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始終徘徊在12×109/L和7.7×109/L左右,患者及家屬遂尋求中醫治療。初診見患者面色萎黃,晦暗無光澤,疲乏無力,汗多,四末不溫,時有噁心乾嘔,陣發性腹痛,腹痛綿綿,食慾差,大便稀溏,每日3~5次,小便量少色黃,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而且患者總訴說唾液特別多。初診筆者略有猶豫,患者脾胃虛寒之證突出,但為何會出現小便量少色黃,又受患者血常規檢查影響,擔心患者接受溫陽健脾的中藥治療後,患者血常規是否會受影響,感染是否會加劇,猶豫不決。但回想門九章在臨床診病,經常面對患者錯綜複雜的病證、厚厚的化驗單,往往能夠直接抓住患者的根本問題,以巧方直接解決主要矛盾,而且經常告誡我們,臨床診病要參考西醫理論,但不能被檢查化驗結果乾擾我們的中醫臨床思維。筆者遂細究此病例,患者連續使用抗生素治療2周有餘,且大病之後,必定傷及脾陽,影響脾胃運化,上證均為中焦脾胃虛寒所致,正如【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云:『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而此患小便量少色黃可能為汗多、飲水少所致,暫且拋開血常規影響,處以理中丸3劑:紅參5克,炒白朮10克,乾薑5克,炙甘草5克,囑患者煎煮後慢呷頻服,日1劑。服藥期間,患者上症逐漸好轉,且未用抗生素治療。3天後,患者欣喜拿來血常規報告單,白細胞為8.3×109/L,中性粒細胞為5.8×109/L,症狀也明顯好轉。唯有汗多乏力,後以黃芪建中湯5劑而收功。

『方精藥簡』是山西門氏雜病流派的突出特色,門純德先生運用小方治驗不勝枚舉,驗案頗多。受門純德先生及門九章教授影響,學派弟子臨床診病,選方不在於奇特,用藥不追求多少,更在於審證查因,辨證入微,運用小方治療臨床疑難雜症不在少數,在國內期刊也多有發表,本篇理中丸治驗僅為其中一例,謹與讀者共享。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責任編輯:高繼明)

個十百千 發表於 2025-7-17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理中丸"方精藥簡"之奧義與臨床活用】

理中丸載於【傷寒】【金匱】,雖僅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四味,卻深契"方精藥簡"之旨。門氏流派得仲景心法,以"中焦虛寒"為辨證眼目,執簡馭繁,實得經方三昧。今就理中要義闡發如下:

一、經方本源與配伍精義
理中丸立方之妙,在於構建"溫-補-運-和"四維體系:
1. 乾薑為君,取"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意,【本草思辨錄】謂其"守而不走",專溫中宮陽氣;
2. 人參為臣,補脾肺之氣,【神農本草經】稱其"補五臟"者,實以中土為樞;
3. 白朮為佐,燥濕健脾,暗合"脾喜燥惡濕"之性;
4. 甘草為使,非徒調和,更寓"甘緩守中"之機。

四藥相合,正應【內經】"辛甘化陽"之旨,構成動態平衡:乾薑之辛得甘草之緩則溫而不烈,人參之補得白朮之運則補而不滯。

二、病機拓展與變法活用
門純德先生深諳"異病同治"之理,其活用關鍵在把握三點:
1. 抓主證:凡見舌淡苔滑、脈沉遲、腹冷痛等中陽不振之象,無論吐瀉、唾涎、帶下,皆可為本方適應證;
2. 明兼夾:
加桂枝、吳茱萸治宮寒,取"火土相生"之義;
佐黃連治嘔酸,乃"寒熱並用"之法;
配附子、阿膠療胸痹,體現"水土合德"之妙;
3. 重劑量:小兒涎多則白朮增量,久瀉則重用人參,此即"藥味不變而分量活變"的經方智慧。

三、臨床啟示
1. 小方治大病的本質在於精確辨證,如矢中的。門氏治小兒便秘用理中,正是洞察"陽虛失運"之機,與承氣湯之"熱結"形成鮮明對比;
2. 經方活用的精髓在於把握核心病機。理中丸治喘、治帶、治不孕,看似龐雜,實則不離"太陰濕土"之本;
3. 當代啟示:面對複雜病症,當效法門氏"抽絲剝繭"的辨證思維,避免"大方重劑"的思維惰性。

結語:理中丸之妙,恰如【醫宗金鑒】所言:"理中者,理中焦。"四味小方暗藏乾坤,門氏流派通過精準辨證與靈活化裁,將仲景學術精髓發揮至極。學者當於此細玩味,始知"方不在大,對證則靈"的真諦。
子彧 發表於 2025-7-22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理中丸"方精藥簡"之奧義與臨床活用】

理中丸作為【傷寒論】溫中健脾之經典方劑,其組方僅人參、乾薑、白朮、甘草四味,卻暗合"四象五行皆籍土"的醫理真諦。門氏流派深得仲景"病機與方證相應"之三昧,其運用之妙,尤值得從國學與醫理雙重維度加以闡發。

一、理中丸的經典根基
【傷寒論】以"寒多不用水"點明中焦虛寒之眼目,【金匱要略】以"人參湯"治胸痹,揭示"土不生金"之病機。乾薑辛熱守中,取【周易】"離火生坤土"之意;人參甘溫培元,合【尚書】"土爰稼穡"之德。白朮燥濕運脾,暗合【黃帝內經】"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之訓;甘草調和諸藥,體現【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哲學精髓。四藥相伍,恰如【周禮】"四維既張,五紀有序"的治國之道,以簡馭繁,彰顯經方"君臣佐使"的制方智慧。

二、門氏臨證活用之妙
門純德先生深諳"執一御萬"之道,其加減法尤見功力:
1. 加桂枝、吳茱萸治宮寒不孕:取桂枝"通陽化氣"之功,佐吳茱萸"降濁溫厥陰",暗合【婦科玉尺】"胞宮得溫,月事以時下"之論。
2. 加黃連治吐酸:此即【內經】"寒因寒用"之反佐法,黃連苦降制酸,乾薑辛開散寒,形成"水火既濟"之局。
3. 合附子、阿膠治胸痹:附子振坎中真陽,阿膠補離宮陰血,正合【周易】"坎離交泰"之象,較之單純溫中更進一層。

三、國學視角下的方劑智慧
理中丸之精妙,實為"大道至簡"的醫學體現。【老子】云:"少則得,多則惑",門氏"方精藥簡"的學術主張,正是對"執簡御繁"這一中華智慧的臨床詮釋。觀其加減變化,莫不遵循【易經】"變易不易"之理——守"中焦虛寒"之根本(不易),隨證化裁藥味(變易)。

昔年孫思邈言"醫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觀門氏運用理中丸之案例,可知真正的大醫,必於經典中求根本,在臨證時見圓機。學者當以此為鏡,既不可拘泥成方而失變通,亦不可背離病機而務繁雜。四味小方能起沉疴,其奧義正在於此。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