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52|回復: 2

[医药临床] 清补法治疗小儿厌食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7-6-17 1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为中焦升降枢纽,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然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消化食物首善之地。若胃阴不足,胃失清润和降,受纳腐熟功能下降,则见食少,久则厌食。清补法治疗小儿厌食,是指以清润生津养阴之品为主药治疗脾胃阴虚型厌食证。『清补』一词,源自林佩琴〖类证治裁〗:『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近年来,有的家长因缺乏育儿知识,让小儿过食肥甘厚味,或任由挑食、偏食;或盲目进补等原因,而使脾胃功能受损,造成食欲不振、久则成为胃阴不足之厌食证。笔者临床遵『清补』之法治疗,多获良效,现介绍两例如下:

病例一

廖某,男,6岁。

患儿4岁时偏嗜油炸食品,正餐时进食减少,日见体质消瘦,看村医,诊为偏食引起营养不良。经用中药汤剂(不详)及儿康宁糖浆等治疗,效果不明显。家人见小孩生性活泼,精神十足,仅控制其不多食油炸类食品,未再治疗。近因见夜间汗出明显来治,现进食量少,形体偏瘦,唇干不润,手足心热。舌质红而少津,苔少。大便干,尿色黄。予以北沙参8克,麦冬10克,玉竹5克,石斛5克,生地黄10克,生麦芽5克,生谷芽5克,藿香3克,山药10克,胡黄连5克,乌梅3枚,5剂。方中石斛配沙参、麦冬以治胃阴不足;生麦芽、生谷芽消食和中;山药健脾胃;藿香醒脾气、行胃气,同时防大量养阴药物阻滞气机;少许乌梅酸甘化阴,益胃生津;胡黄连,退虚热、消疳热。二诊,盗汗减轻,舌红、苔少改善。仍以原方5剂。三诊,盗汗消失,进食增加明显。去胡黄连、生地黄、生谷芽,加莲子10克、内金5克,以助进食增加后健脾消食运化之功。服10剂后,小孩症状消失,体重增加。

病例二

吕某,女,4岁半。

患儿不欲进食,口干多饮,时有干呕,夜寐不实。舌干少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予北沙参8克,麦冬10克,玉竹5克,石斛5克,生地黄10克,生麦芽5克,太子参6克,莲子10克,鲜芦根10克,大枣5枚,乌梅3枚。处方以生津益胃,酸甘化阴为主。方中加鲜芦根,清胃热而止呕逆,莲子、太子参、大枣,健脾益气生津,且有补养安神之功。始3剂,效显,守方共10剂,加以清淡粥、食调理,诸症消失,食量正常。

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发病起因或喂养失当,片面追求高营养、高蛋白的食品;或因父母强迫多食,饮食过多等。饮食喂养失当,日久则致脾胃积滞生热,灼津伤液而致脾胃阴虚,胃阴不足,胃失清润和降,且致脾之运化功能亦不足而发为厌食。临床多见食欲不振、口干多饮、大便干结、舌质偏红等症。临床但见食欲不振,多以健脾助运为治。然温燥健脾之品,有伤津之虞,故治疗胃阴不足之厌食,则应注意运脾养胃滋阴。南京中医学院江育仁教授亦提出『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的观点。

胃为阳腑,先因胃不受纳,而致脾运不健,故治不以健脾为先,当养胃阴为要。然生津益胃,宜清补而不宜腻补,过用滋腻则足以碍胃。于清润补养之中又宜佐以健脾助运之品,滋阴而不碍气,行气而不伤阴。养阴之法亦切合『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故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症可以清补求效。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3-27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补法调治小儿厌食证刍议》

小儿厌食一证,当责之脾胃升降失司。脾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胃为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今观临床所见,胃阴亏耗所致厌食者日增,此与现代育儿失宜密切相关。肥甘炙煿之品劫伤胃津,盲目进补更碍气机,终致胃失濡润,受纳无权。

案中廖姓患儿乃典型胃阴不足之候:唇干舌红、手足心热、苔少津伤,皆阴虚内热之象;大便干结、小便色黄,更证津液亏耗。遵林佩琴清补之法,取沙参、麦冬甘凉濡润,佐玉竹、石斛养阴生津,尤妙在生麦芽、谷芽各5克,既助运化又不伤阴,更配藿香3克芳化醒脾,使补而不滞。全方恪守"清补"要旨,不用苦寒伤胃,不取温燥助热,深合"六腑以通为补"之经旨。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调治当以平和为度。清补法非独养阴,实寓"通补"之义,于胃宜凉、宜润、宜降,于脾宜温、宜运、宜升,二者相济,枢机自转。临证若见舌红少苔者,可加乌梅酸甘化阴;若兼积滞,佐以鸡内金消导,总以顾护胃阴为要。此中奥妙,正在于把握"清轻"二字,过之则伤阳,不及则难复其润。
广义成在 發表於 2025-5-13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补法调治小儿厌食证发微》

小儿厌食一证,实关脾胃枢机。盖脾胃者,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其阴液尤如釜底之薪。今观临床所见,胃阴亏耗所致厌食者十居六七,此与《类证治裁》"清补"之论若合符契。余临证三十载,于此略有心得,试为剖析。

一、病机钩玄
胃阴不足之候,其要在于"燥"字。胃体本润而恶燥,今阴液既亏,则受纳之官失其濡润,犹舟楫之乏水,焉能载物?患儿多见唇红口干、手足心热、舌绛少津诸症,此非积滞实证,乃虚火内灼之象。尤当辨者,此证与脾阳虚之厌食迥异,彼者舌必淡胖,此者舌必红瘦,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二、用药法度
清补之法,要在"清润"二字。沙参、麦冬、玉竹之属,甘凉濡润,如甘露灌枯;佐以谷麦芽、鸡内金,则静中有动,补而不滞。尤妙在乌梅一味,酸甘化阴,暗合"酸先入肝"之旨,肝胃同治,其效更彰。然须知石斛虽佳,性偏滋腻,量宜轻灵;鲜芦根清而不寒,尤为儿科妙品。

三、调护枢要
治此证者,当如持衡,药治仅得其半。嘱家长以米油代茶,莲藕为羹,最得养阴之妙。切忌蛮补,昔见有以参茸进者,反致呃逆不止。饮食当循"三淡"之则:淡味、淡油、淡糖,使胃气渐苏。

四、案例启示
所举二案,深得清补三昧。廖案加藿香防滞,吕案用芦根止呕,皆见随证化裁之巧。然当今小儿多兼电子屏幕之害,肝火挟胃阴同病者日众,余常加桑叶、菊花各3克清肝明目,收效尤捷。

《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治小儿厌食,非独消食开胃一途。清补之法,实宗"六腑以通为补"之旨,使胃阴得复,自然纳谷如常。医者当知,稚阴稚阳之体,调治尤贵轻灵,若执枳实、厚朴等燥烈之品,无异涸泽而渔,慎之慎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