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1|回覆: 2

[醫藥臨床] 巧用陽和除骨痹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6-17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張懷亮是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四區主任,經典理論嫻熟,臨床經驗豐富,除內科雜病外,也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婦科、皮膚及疼痛類疾病。筆者茲於此舉『痹症』驗案一則,以饗讀者。

王某,男,35歲,2015年07月15日初診。

主訴 右踝疼痛半年余。

病史 半年前右踝內側突起疼痛,尤其以右踝前側為重,按之尤甚,行走時疼痛加劇,受涼時明顯,某骨科醫院診斷為『滑膜炎,右距骨壞死』,予中西藥物口服及外用膏藥治療效不明顯,後住院治療仍無效,管床醫師推薦來診。

刻診 右踝疼痛,稍感乏力,納寐可,大便不成形,日3~4次,便前腹痛,小便可,眠可,舌淡紅,苔白,脈沉細滑。

辨證 腎精虧虛,寒濕阻絡,治擬補腎填精,散寒除濕,通絡止痛,方選陽和湯加減:熟地30克,鹿角膠15克(烊化),麻黃6克,炒白芥子12克,肉桂3克,川牛膝15克,炙甘草10克。7劑,水煎服。

2015年07月22日二診 患者自述服2劑後疼痛明顯減輕,服完前方疼痛十減七八。現症見久行則足踝疼痛,口乾,咽中少量黏液,大便不成形,日1~2次,便前腹痛,納眠可,身有力,舌紅苔黃,脈弦滑。守初診方加炒白芍15克,陳皮10克,防風10克,炒白朮10克。7劑,水煎服。

隨訪 出院前專程來告,現足踝輕微疼痛,基本不影響生活,大便成形,便前腹痛消失。

按 患者骨病半年之久,門診及住院多以活血化瘀類中藥,效果不着。張懷亮認為骨病日久,須從本論治。【素問·五臟生成篇】早已指出:『腎之合骨也』『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

初診見患者足踝腫痛,天氣變化及受涼易發,此屬寒;大便黏膩不成形,此因濕。故本病以腎虛精虧為本,寒濕下注為標,初診方以熟地、鹿角膠補腎填精;麻黃、肉桂散寒通絡;白芥子化痰除濕;川牛膝活血通絡,引藥下行;甘草調和諸藥。複診患者疼痛已大為好轉,仍便前腹痛,大便次多不成形,辨證屬水不涵木,肝氣過盛,克伐脾土,加白芍、陳皮、防風,痛瀉要方之意,以斂肝健脾,藥後諸症得安。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5-5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陽和湯治骨痹談腎主骨理論的臨床運用】

張懷亮教授此案以陽和湯加減治療距骨壞死,實為深得【內經】"腎主骨"理論精髓的典範。筆者試從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兩個維度解析本案辨證思路。

一、經典理論溯源
【素問·宣明五氣】明言"腎主骨",【靈樞·本神】更指出"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本案患者骨痹日久,張師不囿於常法之活血化瘀,而從腎論治,正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治病必求於本"之旨。陽和湯出自【外科證治全生集】,原治陰疽流注,張師活用其溫腎填精、散寒通滯之功,與【金匱要略】腎氣丸"益火之源"法度暗合。

二、辨證用藥精析
1. 標本兼顧:以熟地、鹿角膠峻補先天(【本草綱目】謂鹿角膠"補髓養血,益陽補腎"),佐麻黃、肉桂溫通少陰(【本草正義】稱肉桂"疏通血脈,宣導百藥"),白芥子化經絡痰濕(【藥品化義】贊其"皮裏膜外之痰無不消"),正合葉天士"絡以辛為泄"之訓。
2. 動態調方:二診見肝脾失調,巧配痛瀉要方(白芍柔肝,白朮健脾,防風疏肝,陳皮理氣),暗合【醫宗必讀】"乙癸同源"之論。其中川牛膝引藥下行之功,尤契朱丹溪"藥達病所"之說。

三、臨證啟示
1. 骨病日久當責腎:本案突破"滑膜炎"局部認識,從腎精虧虛立論,驗證了【類證治裁】"久痛入腎"之說。
2. 陽和湯活用之妙:去姜炭之守,增牛膝之動,使全方靜中有動,較原方更合骨痹病機。
3. 證變法亦變:二診轉從肝脾論治,體現"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仲景心法。

結語:此案啟示後學,治骨痹當以【內經】理論為綱,既要把握"腎主骨"的根本,又須明辨寒熱虛實之標。陽和湯之妙用,正在於溫補而不滯邪,辛散而不傷正,確為治療虛寒性骨痹的經典方劑。然臨床運用仍需謹記"辨證論治"四字,方不致刻舟求劍。
鄒至 發表於 2025-5-17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陽和湯辨治骨痹之精義發微】

張懷亮教授此案,誠得【內經】"腎主骨"之奧旨,更暗合張介賓"陽非有餘,真陰不足"之論。今試析其理法方藥,以闡發經典方劑治療骨痹的深層機理。

一、病機辨析三重境
患者右踝疼痛半年,呈現"受涼加重-按之痛甚-便溏脈沉"三聯徵候,此正合【素問·痹論】"寒氣勝者為痛痹"之旨。張師獨具慧眼,透過"滑膜炎""距骨壞死"之西醫病名,直指腎精虧虛、寒濕痹阻之本質。其辨證精妙處在於:一則察其疼痛特點,知寒邪深入骨骱;二則觀其大便溏泄,識脾腎陽氣式微;三則參合脈象沉細,斷其本虛標實之候。此三重辨證,恰如抽絲剝繭,層層遞進。

二、方藥配伍陰陽和
陽和湯本為【外科證治全生集】治陰疽名方,張師活用之治骨痹,其配伍暗含太極陰陽之道:熟地、鹿角膠屬陰,填精益髓以壯骨本;麻黃、肉桂屬陽,溫通經脈以散寒凝。尤妙在炒白芥子之用,既除經絡痰濕,又防滋補膩滯,正如【本草經疏】所言:"白芥子辛溫發散,能搜剔內外痰結"。川牛膝引藥下行,更添活血通經之效,使全方成為動靜結合、補瀉兼施的有機整體。

三、治法轉換見匠心
二診時疼痛十減七八,卻現"便前腹痛-口乾苔黃"之象,此乃陽氣來復過程中出現的"陽化熱、陰未充"之變證。張師巧用痛瀉要方加減,取白芍柔肝緩急,白朮健脾燥濕,防風升清止瀉,陳皮理氣和中。此變法尤見功力:既防辛溫太過化熱傷陰,又兼顧土虛木乘之機,與初診方形成"補腎-調肝-健脾"的三才治療格局。

四、經典互參明醫理
本案深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要義。熟地、鹿角膠皆血肉有情之品,較之尋常補腎藥更易入奇經八脈。現代研究證實,鹿角膠所含多種生長因子確實具有促進骨修復作用,此正合"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古訓。而麻黃配伍熟地的"動靜相濟"法度,又可從【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中找到理論淵源。

結語:此案啟示有三:其一,骨痹頑疾當從"腎-精-骨"軸論治;其二,陽和湯化裁之妙,全在把握陰陽消長之機;其三,經典方劑應用貴在"守方易藥"的靈活變通。張師此治,非惟解一患之苦,更為後世示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活法。學者當於此用心體味,庶幾可得治療骨病之三昧。

(註:本文方藥劑量及配伍比例具個體化特徵,臨證應用須遵四診合參原則,不可機械套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