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65|回覆: 0

[醫藥臨床] 賈六金·治療持續高熱驗案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6-17 18: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賈六金教授治療常見病、疑難雜症得心應手,尤擅治感染性、發熱性疾病。常能透過現象抓住反映疾病本質的主症(征)而做出明確診斷;治療時緊扣病機善用經方,主張緊追余邪,除邪務盡,每收立竿見影之效。他曾在絳縣人民醫院工作多年,筆者西學中返院時,彼已是一方名醫,屢屢釋難解惑,使我頗多收益。每遇難題仍時時求教,遵囑施治,多獲佳效。今擇其治療長期高熱驗案,雖屬以管窺天,似亦可反映其高超醫術。

絳縣醫院同事荊某,女,54歲,1993年7月無明顯誘因持續39℃以上,高熱兩旬,曾邀余等會診,因診斷不清,建議入住附近某醫院診治。入院後擬診『肺結核』予抗癆治療,重用激素。體溫曾下降數日,隨即又高熱如初,再用藥則無效。轉診至山西省人民醫院,經過各種檢查,診斷爲『變應性亞敗血症』,給予激素爲主的治療。始則體溫略降,旋即又升再也不下。此時患者已高熱月余,其夫心急如焚,背著主管大夫請賈六金主任醫師會診,並按其所開處方配藥煎藥偷服,3劑後體溫降至正常。再診調方又服3劑而愈。由省城返回後其夫出示賈六金的方子給我看,原來是三仁湯原方。

處方 杏仁12克,生薏仁15克,白蔻仁6克,厚朴6克,通草6克,半夏12克,竹葉6克,滑石15克。三劑,水煎服。

看後我百思不得其解:三仁湯是治濕溫初起的方子,該患高熱月余,爲何用此方?何以又能取效?

後來在省城見到賈六金主任詢及此事,賈六金說:『病人舌面像粘了厚厚的一層白粉,一看就知所患是典型的濕溫病濕重於熱。因患者脾胃素虛,感受暑天濕熱之邪,邪從外受先困衛陽,但歷時甚短,衛分證不明顯,患者尚未留意,邪已傳入氣分。此時濕熱混雜,濕中蘊熱,熱在濕中則患者雖不覺甚熱但體溫甚高,此即謂『身熱不揚』;濕著肌肉,氣機不宣,則肢體困重;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悶脘痞、時有嘔惡;舌苔白如積粉乃濕郁之象。

病機 此爲濕熱阻遏,氣機不暢。

治宜 利濕清熱,宣暢氣機。用芳香苦辛,清宣淡滲之三仁湯。方中杏仁苦辛,輕宣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行則濕亦行;寇仁、半夏、厚朴燥濕和中;滑石、通草、薏仁淡滲利濕,兼以泄熱,和以竹葉以助透熱之效。

諸藥合用宣上、暢中、滲下,使三焦暢利濕滲熱清,則諸症自除。三仁湯本是治療濕溫病邪在衛分的主方,但濕熱之邪,郁遏氣分也適用。中醫治病,不必問何病,也不必管何病的何期,有是證用是藥,這便是辨證論治,這便是異病同治。』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嚴刑厘 發表於 2025-7-4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賈六金教授三仁湯治高熱案發微

賈六金先生此案,誠爲"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典範。三仁湯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本爲濕溫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而設,今用於持續月余之高熱竟獲奇效,正彰顯中醫"治病必求於本"之精髓。細析此案,可得三重奧義:

一、濕溫辨證之眼目
患者雖高熱月余,然賈師獨取"舌面如敷厚粉"一症,此正合【溫病條辨】"舌白膩"之濕溫特徵。濕性黏滯,與熱相搏,如油入面,故見身熱不揚、病程纏綿。現代醫學所謂"變應性亞敗血症",在中醫視域中實爲濕熱郁遏三焦之候。前醫執激素治標,未察濕濁盤踞氣分之本,故熱勢稍挫復熾。賈師深諳葉天士"到氣才可清氣"之訓,未妄投白虎輩直折其熱,反取芳香化濁、分消走泄之法,正是"治病求本"之體現。

二、三焦分消之妙用
三仁湯組方暗合"治濕三法":杏仁開上焦如啟壺蓋,白蔻仁暢中焦似疏樞機,薏苡仁滲下焦猶開溝渠。更佐厚朴、半夏辛開苦降,滑石、通草導濕下行,竹葉輕清透熱。全方無一味專事退熱,而熱自除,此即【內經】"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妙。尤值玩味者,患者病程雖久,然濕熱膠結氣分之病機未變,故用原方即效,恰印證吳瑭"徒清熱則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之誡。

三、辨證論治之真諦
此案最啟人深思者,在於打破"病程長短定方劑"之窠臼。俗醫見高熱月余,必臆斷爲陰虛火旺或熱入營血,而賈師謹守"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經旨。其效如桴鼓,正說明濕熱證候存在與否,不以病程長短爲轉移。此中深意,與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一脈相承,實爲辨證論治活法之示範。

今人臨證,每惑於病名、病程,而忽於病機本質。賈師此案昭示:中醫之魂,在於"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三仁湯治久熱非方之奇,乃辨證之准也。學者當於此案中體味"見病知源"之要妙,庶幾不負先賢"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之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