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16|回覆: 2

[醫藥臨床] 升降散變方治發熱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6-17 1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筆者有幸跟隨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高建忠教授抄方學習。高建忠治療小兒發熱療效顯著,現整理他治療發熱案一例,以饗讀者。

王某,女,6歲。2016年6月14日初診。患兒發熱伴咽痛、口內生瘡、口周糜爛、滲液5天。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質紅,舌苔薄白膩,脈細數。為氣機失調、濕熱郁遏。濕熱之邪,侵犯上焦,生為瘡瘍,患處糜爛滲液;氣機被郁,導致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引起發熱。當調暢氣機、清熱利濕,方用升降散化裁。

處方 僵蠶9克,蟬蛻9克,連翹9克,滑石12克,甘草2克,淡竹葉3克,紫蘇葉6克,焦山楂20克,牛蒡子12克。2劑(顆粒劑,下同),溫水沖服,日1劑,早晚飯後溫服。

2016年6月16日二診 藥後熱退,咽部及口瘡疼痛明顯減輕,可正常飲食。口周創面乾燥結痂,無滲液。舌質紅,舌苔薄白,脈細緩。高建忠老師認為此診治療應着眼於宣暢氣機、清化熱毒余邪、兼顧脾運。

處方 僵蠶6克,蟬蛻6克,連翹12克,淡竹葉3克,牛蒡子9克,防風1克,蒲公英9克,焦山楂12克,炒雞內金12克,甘草3克。7劑(用法同上)。後該患兒因它病就診,得知二診藥後瘡面逐漸癒合,故未來複診,自行停藥。

體會 升降散原方組成為:僵蠶、蟬蛻、大黃、薑黃。僵蠶、蟬蛻升清陽;薑黃、大黃降濁陰。但薑黃的性味古今本草書中認識不同,有謂性溫(【本草拾遺】【中國藥典】),有謂性寒(【唐本草】【本經】),所以老師常去而不用。據老師多年臨床經驗,發現大黃傷脾有使舌苔轉膩之弊,故在一診方中用大劑焦山楂、牛蒡子取保和丸之意,增強中焦脾運,以替代大黃降濁陰之功。加入清熱發散的連翹、淡竹葉、紫蘇葉,調暢三焦氣機出入;甘草調和諸藥,加入滑石取其剽悍滑利,清熱利濕又不傷津液,與甘草合而為六一散,使濕熱從小便去。對比前後二診處方,一診側重於恢復氣機升降出入兼以清利濕熱,以達退熱目的。二診在宣暢氣機的基礎上加入清熱解毒之品,針對瘡瘍的癒合,同時兼顧脾胃運化,以防『食復』。前後二診均注重調暢氣機與中焦脾運,在祛邪的同時保持中焦通暢,所以取效甚捷。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興華 發表於 2025-6-11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升降散變方治療小兒發熱的理法探賾】

高建忠教授此案深得楊栗山【傷寒溫疫條辨】升降散之三昧,其變通運用尤見匠心。筆者試從氣機升降與三焦辨證角度解析本案精要:

一、方義溯源與化裁機理
升降散本為溫病鬱熱內閉而設,原方以僵蠶、蟬蛻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高師去薑黃、大黃之舉,實基於三重考量:一則小兒"脾常不足",苦寒降泄易傷中陽;二則本案熱象雖顯而濕濁不重,無須峻下;三則現代藥理學證實,山楂所含有機酸能促進膽汁分泌,與牛蒡子配伍確有通降之效,此即"保和丸"調中寓通之妙。

二、三焦分消的用藥法度
首診方中暗含三焦分消之策:紫蘇葉宣上焦鬱熱,連翹、竹葉清中焦膈熱,滑石導下焦濕熱。尤妙在焦山楂用量獨重(20克),既合"小兒調脾即是治本"之旨,又取"焦香入脾"之理。考【本草備要】載山楂"化飲食、消肉積",現代研究證實其能增強胃蛋白酶活性,正契患兒脾胃運化需求。

三、氣機調暢的層次遞進
初診以"升降出入"為綱:僵蠶、蟬蛻升發透邪,紫蘇葉開腠理之郁,牛蒡子利咽喉之閉,滑石通水道之滯。二診轉重"清解餘毒",蒲公英取代紫蘇葉,既避辛溫助熱之弊,又取【本草衍義】"解毒散滯"之功。防風用量僅1克,深合"輕可去實"之旨,喻昌【醫門法律】所謂"風藥輕揚,能啟脾胃之氣"正是此意。

四、防變防復的未病先防
案中"兼顧脾運"的防治思想尤具深意。【幼科要略】強調"稚陰稚陽之體,熱病最易食復"。二診加雞內金12克,既助山楂消積,又含"血肉有情"之意。現代研究表明,雞內金所含胃激素能持久刺激胃粘膜分泌,此即"脾胃健則邪不復熾"的現代詮釋。

此案啟示:升降散的活用,貴在把握"鬱熱"病機而非拘泥原方。高師以三焦為經、氣機為緯,融宣透、清解、運脾於一爐,堪為經方活用的典範。然需注意,小兒體質各異,臨證當如【小兒藥證直訣】所誡"量兒虛實,察病輕重",方不致誤。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6-23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升降散變方治療小兒發熱證治析微】

案理互參,方證相應
觀高建忠教授此案,深得楊栗山【傷寒溫疫條辨】升降散"升清降濁、疏瀹氣機"之旨,而變通化裁尤見匠心。患兒發熱伴口瘡糜爛、舌紅苔薄白膩,顯系上焦濕熱郁遏、氣機升降失司之候。案中不用原方大黃、薑黃,而取僵蠶、蟬蛻為君,既避藥性爭議,又存"輕可去實"之妙,正合吳鞠通"治上焦如羽"之訓。

一診方義解析
方中僵蠶、蟬蛻配對,辛涼透邪,開郁散結,為升清之要藥;連翹、牛蒡子清解上焦熱毒,紫蘇葉芳化濕濁,三藥共助氣機外達。尤妙在滑石、淡竹葉導濕熱下行,暗合葉天士"滲濕於熱下"之法。焦山楂用量獨重(20克),既代大黃降濁之功,又合保和丸護脾之意,較原方更契合小兒"脾常不足"生理特點。六一散清熱利濕而不傷正,於此濕熱交蒸之證,恰如分金之爐。

二診轉方之變
熱退後減僵蠶、蟬蛻用量,增連翹至12克並加蒲公英,乃"衰其大半而止"與"余邪務盡"並舉。防風1克輕用,既助氣機宣展,又避風藥助火之弊。炒雞內金與焦山楂相須,健脾消積以杜"食復",示人溫病後期調護之要。前後兩診皆以"通"為用:一通三焦氣機,二通脾胃樞軸,三通濕熱出路,故能速效。

古今藥性辨疑
案中提及薑黃性味爭議,實關升降散運用樞機。【唐本草】謂其"寒"主破血,【本草拾遺】稱"溫"能散結,而高師棄用此藥,非僅避性味之爭,更因小兒稚陰稚陽之體,不耐辛烈。至若大黃之舍,非獨慮其傷脾,實因現代小兒多夾食積,以焦山楂代攻下,既降濁陰,又助運化,可謂"一藥雙關"。

臨證啟悟
此案啟示有三:
1. 古方化裁當參合體質,小兒用藥尤需"去性存用";
2. 濕熱證治貴在"給邪出路",本案上宣、中運、下滲三法兼備;
3. 氣機調暢為退熱關鍵,非獨解表清熱一途。

高師此方雖為小兒設,然其"輕靈疏通"之法,於成人外感夾濕、熱郁上焦諸證,亦可觸類引申。學者若能參透其中氣機升降之妙,則不僅發熱可療,於現代病之"郁、熱、滯"複合病機,亦多裨益。

(按:本文所述方藥具體應用,須遵四診合參原則,臨證制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