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4|回復: 2

[诗词赏析]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6-17 13: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胡传志(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教授)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引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借以说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来。

杨万里原诗题作〖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实为四首纪行绝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诗句出自第二首,全诗如下:『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该诗见于杨万里〖江西道院集〗,写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九月,当时杨万里自江西赴临安,途经今浙江兰溪时所作。

诗歌前两句安慰经历险滩的篙师,山川有情,晴雨多姿,足以成为舟行途中的享受。后两句有感而发,途中所见这些景象有助于诗歌创作,因此诗歌创作就不应该独处书斋,闭门觅句,而应该走向大自然。这两句一破一立,他所否定的是陈师道等人惨淡经营的作诗方式。相传陈师道每当登览获得创作灵感时,就急忙回家,卧于床上,以被子蒙头,一心作诗。不愿意听到他人说话声,以致猫狗都被逐出家门,小孩子也被抱到邻居家。所以,黄庭坚有诗说:『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病起荆江亭即事〗)黄庭坚怀念陈师道、秦观这两位朋友,将他们并列,概括二人完全不同的创作方式,原本没有褒贬倾向,但流传开来之后,闭门觅句逐渐成了诗思艰涩、脱离现实的写照。

杨万里写作此诗时已经63岁了,其诚斋体早已独步天下,所言并非其一时兴会,而是其数十年来创作经验的总结。

在理论上,杨万里『只是征行自有诗』之说,继承了前人『江山之助』的理论而有所发展。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说,『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称赞屈原『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那是因为得到了『江山之助』。唐宋时期许多诗人在漫游、贬官途中或者流落他乡时,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正是得江山之助。杨万里仕途较为平稳顺利,相较于前人,更喜欢走出城市,行走于自然界之中,更热衷于观察途中自然风物,大到山川,小至花鸟虫鱼,更热衷将林林总总的自然界采撷入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万象毕来,献予诗材』,这些诗材让他应接不暇,『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他也因此从中获得许多写作乐趣,更加不愿意闭门觅句了。他说,『城里哦诗枉断髭,山中物物是诗题』『此行诗句何须觅,满路春光总是题』,山川风物成了杨万里题咏不尽的对象,以致姜夔调侃他,『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需要指出的是,杨万里所说的『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感物诗学的范畴,正所谓『应物斯感,联类无穷』。『征行』能增长见闻,开阔视野,陶冶性灵,激发诗情,有助于纠正过分依赖书本的江西余习,但是他的『征行』所见主要是自然风物,很少关及社会民生,这是诚斋体的题材特点,也是其内容局限。

相较而言,陆游的观点包容性更强一些。他读萧彦毓诗歌,说:『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题萧彦毓诗卷后〗),大概萧氏的纪行诗写得最好。陆游教育其子陆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遹〗)诗外工夫可谓包罗万象,一定包括书本之外的自然风物和社会人生。陆游一语道破天机,揭示出诗歌创作的真谛,『可以扫尽一切诗话』(潘德舆语)。后代很多诗论家都认识到亲身经历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王夫之将『身之所历,目之所见』视作诗人创作的『铁门限』(〖姜斋诗话〗),也就是将生活积累、见闻阅历当成诗人必须跨越的关键。

传统的士大夫都能有此认识,现代文艺工作者就更应该自觉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4日 02版)

返回光明网首页

返回光明网首页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5-12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征行有诗"与文艺创作的本源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杨万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之句,实乃切中当代文艺创作肯綮之论。此二句虽简,却蕴含着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关于创作本源的核心命题。杨万里此语非徒为一时感兴,实为其毕生创作实践之结晶,亦是对中国诗学"江山之助"传统的创造性发展。

考杨万里诗学渊源,其"征行有诗"之说,实承刘勰"江山之助"论而有所突破。《文心雕龙·物色》云:"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已明自然万象对文思之滋养。然杨万里更进一步,将"征行"本身确立为诗法根本,此乃对宋代诗坛"闭门觅句"流弊之有力反拨。陈师道"闭门觅句"之法,虽可见诗人苦心,然终落第二义。杨万里则直指创作本源——唯有亲历亲行,方得诗之真味。其《江西道院集》中诸多佳作,无不是"万象毕来,献予诗材"之实证。

细究"征行"二字,实含三重深意:其一为身体之行走,即深入生活现场;其二为心灵之游观,即对生活本质的体悟;其三为情感之共鸣,即与人民悲欢相通。此三重境界,恰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相呼应。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观之,"行路"之重要性犹在"读书"之上。

当代文艺创作之弊,往往在于过度依赖书斋想象而疏离生活实相。某些作品虽技巧娴熟,却因缺乏生活根基而难动人。反观那些震撼人心之作,无不是创作者长期扎根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之结晶。杨万里诗云"山思江情不负伊",正道出生活必不负真诚创作者之理。

文艺创作之道,当以"征行"为体,以"觅句"为用。无体之用,如无源之水;无用之体,似不果之花。唯有将深厚的生活积淀与精湛的艺术表现相结合,方能创作出既有生活厚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此即杨万里诗学给予当代文艺工作者的重要启示。

要之,"闭门觅句"终非创作正途,"征行有诗"方为艺术大道。当代文艺工作者当以此为鉴,走出方寸书斋,投身广阔天地,在生活沃土中汲取养分,方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5-12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征行"与诗道之关系

杨诚斋"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语,实为千古诗家至论。此二句虽简,却道破诗道真谛,非徒作诗之法,实乃为文为艺之根本大道。今试析其义理,以明诗道本源。

所谓"闭门觅句",乃指陈后山辈苦吟之法。后山作诗,闭户拥被,屏绝人事,乃至驱猫犬、遣孩童,以求句工。此法虽见其专精,然终失诗道活水源头。黄山谷"闭门觅句陈无己"之评,初无褒贬,然诚斋特拈出此语,实有深意存焉。盖诗之为物,本乎性情,发乎自然,岂可以雕琢求之?闭门苦吟,纵得字句之工,终失天趣之真。此诚斋所以谓"非诗法"也。

"征行自有诗"五字,尤为精要。征行者,非徒谓行路,实指与天地万物相接,与百姓生活相通。诚斋诗云"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正见其于征行中得诗之妙。刘彦和谓"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屈子得"江山之助",皆此意也。然诚斋之说,更有进焉。其所谓"万象毕来,献予诗材",非被动之助,乃主动之得。诗人须以活泼心灵,与万物相往来,方能见人所未见,得人所未得。

考诚斋诗法,最重"活法"。其诗多从眼前景物入手,而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妙理于豪放之外。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非亲历其境,焉能道得?又如"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皆征行中得来之句。诚斋自谓"不留三句五句诗,一日须来一百首",正见其得诗之易,盖因"征行"之功也。

今习总书记引此语勉励文艺工作者,其意深远。文艺之道,贵在扎根生活。闭门造车,终成无本之木;深入生活,方得活水之源。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当谓"入千万家,写百姓事"。文艺工作者唯有走出书斋,深入民间,方能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佳作。

诗道如此,一切文艺莫不皆然。征行者,非独身体之动,实乃心灵之游。唯有以开放之胸怀,拥抱生活;以敏锐之眼光,观察世界;以真诚之情感,体悟人生,方能得文艺之真谛。诚斋之言,虽出南宋,然其理亘古常新,足为后世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