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139|回復: 2

[中医理论] 李士懋·论中医之创新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7-3-7 08: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士懋说:『抚思历代名家,无不悟透经典的某一观点,加以发挥,广泛应用,而成为某一学派宗师或不朽之大家。此即王永炎院士所倡「发皇古义创新说」,这是发扬中医学的正确途径。』

•完全用西医标准和指标来衡量中医和阐释中医机理,对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帮助有限,对促进中医发展的作用亦有限,中医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标准。

•首先要对中医再认识、再评价,摆脱科学一元论和唯西方科学的偏见,真正承认中医这一独特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体系蕴涵的诸多超前的科学内涵,方能健康地继承发扬。

中医不仅要继承,更要发扬。继承是基础,发扬是目的。跳出窠臼,不断创新,岐黄之术才能生生不息。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曾说:『中医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中医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传统的发展途径,一是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的发展途径。』

【重视中医传统创新】

从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创立『火热论』、张从正创立『攻邪论』、朱丹溪创立『滋阴论』、李东垣创立『脾胃论』等新说,到明清时期温病学家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创立温病学说,再到清末中西医汇通医家王清任、张锡纯等创立『血瘀论』『气虚中风论』『气血上菀中风论』『大气下陷论』『凡脱皆脱在肝论』,中医传统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李士懋说:『抚思历代名家,无不悟透经典的某一观点,加以发挥,广泛应用,而成为某一学派宗师或不朽之大家。这些大家无疑是我们的楷模,犹如历史长河中闪烁着光芒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此即王永炎院士所倡「发皇古义创新说」,这是发扬中医学的正确途径。』但是,目前中医界有轻视中医传统创新的倾向,过分看重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和检测指标,不把读经典做临床提出的新认识、新见解、新思想看作为科研成果。李士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振臂高呼要重视传统创新。他说:『现在振兴中医,强调继承发扬。有人认为继承不能总在经典里打转转。此言太小视中医经典,并未体会到中医经典的博大精深。一提到发扬,仿佛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固然,此为发扬中医的一条路子,但中医传统不应被冷落、边缘化。发扬中医,应该还有条路子,就是依照中医固有的体系去探索、研究,拿下一个个疾病堡垒。若真能把中医经典及历代的发展理解了,并看活了,依其思想、方法、观点去探索,就可展现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还原分析的现代研究方法,在人体生命科学这样复杂学科面前,路子是越走越窄了,而整体的科研方法将开辟一条新路。我们高举整体医学大旗,拿出突出的疗效,世人不仅信你,而且要学你,终有一天,整体医学的大旗,将插上科学巅峰。』

李士懋重视传统创新之路,他在反复研读经典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医辨证论治、仲景脉学、仲景伤寒各篇、仲景经典处方、李时珍脉学、四言举要、温病的本质和治疗、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论、汗法的应用、火郁证的诊治等都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认识,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在上述传统创新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创新性地提出『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理论体系。他曾说:『我们在半个多世纪领悟经典、临床磨砺、苦苦求索的基础上,提出「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特色,我们更提出「平脉辨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只有高举「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这面大旗,才能使中医的传承发扬走上康庄大道。』

【践行现代技术创新】

李士懋认为,现代科技是中医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在不背离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快速发展中医必须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因此,李士懋主张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手段发展中医。现代中药新剂型、中医小针刀、中医诊疗设备,都是对传统煎服法、传统针具、传统诊疗手段的改进创新,可谓是老树开新花,可有力地促进中医的发展。

李士懋非常重视中医药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发了升降调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开发了升降感冒胶囊治疗外感热病、连苏止呕胶囊治疗神经性呕吐、脑栓通胶囊治疗中风。他提倡以证为核心的现代研究方法,既符合中医固有特点,又能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中医,也为中西医在理论层面的逐渐融合开启了一条道路。正如他曾经所说:『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应以证为核心,找好切入点。这种科研成果价值大小的标准,要看对中医发展有多大裨益。我们立项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汗法治疗寒凝证的研究」,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素问·举痛论〗:『寒客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客脉绌急则痛,供血减少则引发心血管、泌尿、消化、呼吸等诸多病证。汗出寒散,则组织器官供血改善而愈。寒凝证搭建了中医汗法与西医诸病的桥梁,对研究中医汗法机理和拓展中医汗法应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提出遵循中医规律的创新】

现在有的人将西医理论与中医理论简单机械地结合和对号入座来指导中医,比如一见血脂高就是中医的痰浊,一见冠心病就是瘀血痹阻,一见炎症就是中医的火热等等;有的人简单机械地提取中药某些成分来代替中药,比如用人参皂甙代替人参,用三七皂甙代替三七,用小檗碱代替黄连等等。李士懋认为,这种创新违背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也看不到中医特色,只会导致中医后继乏人乏术,只会导致中医失去自我。他曾说:『若按西医理论用中药,必然重蹈废医存药的覆辙。其实何止废医,连药也废了。所谓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若脱离了中医理论指导,只能称为天热药物,而不叫中药。医理与药物都没有,那不就把中医消灭了吗?以外部力量来消灭中医,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由于学术的异化,从内部、从根上、从学术上,打着发展中医的大旗,行消灭中医之实。当前,虽说是中西医结合,但毕竟是两个医学体系的两种医学,远未融合,硬要削足适履,到头来,恐履虽已适,而足已非足了。』

还有的人简单机械地用西医标准来衡量中医,简单机械地用西医动物实验指标来衡量中医,比如长期以来中医科研多数是制定一个方子治疗西医的某一病,用动物实验和西医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该方子的疗效并进行机理分析等等。他认为,完全用西医标准和指标来衡量中医和阐释中医机理,对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帮助有限,对促进中医发展的作用亦有限,中医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标准。他曾说:『百余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对中医的争论,都指出中医的致命缺陷是缺乏客观、量化的标准。这点,中医确实不如西医,也是中医今后的努力方向之一,但中医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有着独特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最佳药效标准,及吉凶顺逆转归的标准。如〖伤寒论〗桂枝汤中就提出明确的外感病疗效标准。曰「

李士懋·论中医之创新

李士懋·论中医之创新 微似有汗者益佳」,这就是以正汗作为疗效、痊愈的标准。很多标准须我们去发掘整理,并结合、吸纳现代医学的有益检测指标,形成现代中医的特色标准。』

科学是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也应是多元化的,西医学不是唯一的医学科学,西方科学体系也不是唯一的科学体系,他们都不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适宜标准。李士懋曾说:『首先要对中医再认识、再评价,摆脱科学一元论和唯西方科学的偏见,真正承认中医这一独特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体系蕴涵的诸多超前的科学内涵,方能健康地继承发扬。』

【提倡创新要敢于疑古】

现代医家和古代医家面临的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完全照搬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病经验也是不恰当的。张元素就曾说过:『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在长期实践中,如果发现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与现代临床有出入,就要敢于大胆怀疑古人。现代著名中医何绍奇教授也曾有『以古为师、以古为友、以古为徒、以古为敌』的名言。只有敢于怀疑古人,才能发现新问题,才能纠正和弥补前人的不足,才能有所发展和创新。李士懋在中医教学、科研、临床中就非常善于思考发问和敢于疑古。他在实践中有了新想法和新火花,就及时记下来。然后围绕这个新想法学习经典,使这个新想法得到初步完善。把初步完善的新想法再应用到实践中加以反复验证和充实完善。这个过程大多情况下都不是短期的,常常需要好几年才能得以完成。

正是这种不断疑古发问,不断学习完善,不断实践检验,使得李士懋不断创新进步。〖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后世凡言风寒表证,皆多将其脉象讲成浮脉,少有敢对医圣张仲景提出异议者。李士懋却在临床发现,风寒表证见浮脉者少。他通过学习大量有关脉学专著,终于发现有些古代医家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四言抉微〗所言:『表寒重者,阳气不能外达,脉必先见沉紧。』 亦言:『岂有寒闭腠理,营卫两郁,脉有不见沉者乎。』在学习古代脉学经典的基础上,结合长期实践,他提出了『表证不一定见浮脉,浮脉并非表证的特异指征』的新见解和新认识。在大量这种新认识和新见解的基础上,他著成〖脉学心悟〗〖濒湖脉学解索〗〖仲景脉学求索〗等脉学专著,进而形成了平脉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著名论断,似乎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可是,李士懋在阅读其他温病学著作时,发现很多温病学家的认识与叶天士的论断不一致。例如吴又可提出温疫邪伏募原,位居半表半里;薛生白提出湿热邪气多侵犯脾胃;杨栗山提出温邪直行中道,初起阳明者十八九和温邪侵袭三焦的见解;吴鞠通提出温邪可直犯心包,首见心营证;李士懋在临床发现温邪直入三阴和直入血分者也不少见。他在学习〖内经〗和诸多温病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温邪并非一定首先犯肺』 『温病本质为郁热』『温病传变只有气血之分』『温病的治法清透滋』等新见解和新思想,进而著成〖温病求索〗〖叶天士温热论求索〗〖薛生白湿热论求索〗〖火郁发之〗等系列专著。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7-26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创新之道:发皇古义与时代交融

李士懋先生所论中医创新之要义,实为切中肯綮之见。中医之学,肇自《内经》《伤寒》,历经数千年之积淀,其理论体系之完备、临床经验之丰富,皆非偶然。然今之论中医发展者,或囿于传统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或一味趋附现代科技而弃根本于不顾,此二者皆非正道。

一、发皇古义:中医传统创新之根基
李士懋先生所言“发皇古义创新说”,实为中医发展之正途。纵观历代医家,如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主“火热论”、张从正倡“攻邪论”、朱丹溪立“滋阴论”、李东垣阐“脾胃论”,皆由深研经典,悟其精微,进而独抒己见,自成一家。至明清温病学派,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诸贤,亦因临床实践而突破伤寒框架,创立温病学说。清末张锡纯更融汇中西,提出“大气下陷论”“凡脱皆脱在肝论”等新说,皆可谓“以古为基,以新为用”。

今之医者,若轻视经典,一味追求现代科技手段,则如无源之水,终难持久。李士懋先生疾呼“重视传统创新”,正是提醒吾辈:中医之生命力,在于其理论体系之独特性与临床实践之灵活性。若仅以西医标准衡量中医,或以还原分析之法研究人体生命之复杂现象,恐难窥其堂奥。

二、中西并重:创新之双轨并行
李士懋先生亦不排斥现代科技之辅助,认为中医发展可有二途:一为传统之继承发扬,一为与现代科技结合。此论极为公允。中医之特色,在于其整体观、辨证论治及“象思维”之独到,然现代科技如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亦可为中医诊断与疗效评价提供新视角。关键在于,不可本末倒置,须以中医理论为主体,科技手段为辅助,而非削足适履,强以西医框架阐释中医机理。

三、再认识与再评价:破除科学一元论之桎梏
今日中医之困境,部分源于科学一元论之偏见。西方还原论科学虽成就斐然,然于复杂系统如人体生命之研究,未必尽善。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气化升降”等概念,实为古人观察自然与人体之高度抽象,蕴含超前之科学内涵。若以开放心态重新审视,或可发现其与现代系统论、复杂性科学之契合点。

结语
中医之创新,当如李士懋先生所言,既需“悟透经典,加以发挥”,亦需“与时俱进,融汇新知”。唯有坚守根本,方能不迷失方向;唯有开放包容,方能生生不息。岐黄之术,历久弥新,正赖于此。愿吾辈医者,既能“读经典,做临床”,亦能“放眼量,拓新途”,使中医之光芒,照耀未来。
史向 發表於 2025-7-30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创新之正途——兼释李士懋"发皇古义"说》

中医之创新,当以"返本开新"为要义。李士懋先生所言"发皇古义创新说",实为深得三昧之论。考诸医史,自《内经》《伤寒》以降,凡成一家之言者,皆由经典中生发新意。金元四子之立说,温病诸家之创论,莫不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终成"既述且作"之典范。此中玄机,正在于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

今人每惑于"创新"二字,以为必弃旧图新方为进步。殊不知中医理论体系本具"层累式发展"特性,恰如周易"变易不易"之理。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就《伤寒杂病论》之不朽;吴鞠通融会《内经》温热之旨,乃创三焦辨证之新篇。此皆证明:真正的中医创新,必建立在对经典的深度解读与临床验证之上。所谓"悟透一点,发挥一片",正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当今中医研究存在双重困境:一则困于"科学主义"窠臼,以还原论思维解构整体医学;二则囿于"技术崇拜",将仪器检测数据等同于辨证论治。李士懋先生指出"西医标准衡量中医"之弊,实为振聋发聩。中医评价体系当以"疗效为本体,理论为用",建立符合气化运动规律的动态标准。譬如脉诊之"胃神根",非仪器可测;辨证之"司外揣内",非数据能代。此乃中医学之"不可通约性",恰是其科学价值所在。

至若创新途径,宜持"两轮驱动"之道:一者承续传统研究范式,在经典理论框架内深化发展。如李老所言"依固有体系探索疾病",近年"浊毒理论""络病学说"之兴,即属此类。二者合理运用现代科技,如用代谢组学研究证候本质,以复杂系统理论阐释藏象关系。然须谨记:技术终为工具,不可反客为主。昔年恽铁樵言"中医之主体在疗效",今日观之犹为的论。

另需警醒者,乃"创新"与"守正"之辩证关系。王永炎院士提出"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悟妙道"十二字诀,实为创新之基。若未通《伤寒》六经而妄言改革,未精温病卫气营血而空谈发展,终成无源之水。当代"火神派"之兴,表面是附子用量突破,实质乃对《内经》阳气理论的深度回归,此即"守正出新"之明证。

要之,中医创新当如太极之动,阳变阴合而生生不息。既需金元医家的学术勇气,更需仲景"撰用《素问》《九卷》"的经典意识。李士懋先生疾呼"重视传统创新",非为复古,实乃开新。学者诚能"澄怀观道",于经典中得三昧,于临证中验真知,则中医学术之振兴,庶几可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