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48|回復: 0

[中医理论] 郭诚杰·附子、川乌、草乌应用经验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7-3-7 0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附子:小量补阳,助补气血;中量通阳,以行气血;量大散寒,通络化痰。

•川乌、草乌:驱寒止痛之力较强,配合使用治疗寒痹,对此临床大剂量使用才能获得较佳疗效。

•疾病对证、配伍得当、量小渐增、久煎频服可使附子、川乌和草乌应用更加安全有效。

国医大师郭诚杰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载,经验丰富。他师古不泥,勇于创新,善于将现代的研究方法与临床相结合,其治疗手段多样,或针或药,或针药并用,灵活自如,收效显著,尤其是在用药方面独有建树和创新。本文就其临床应用附子、川乌和草乌的经验总结如下。

附子、川乌和草乌均属乌头属植物,附子和川乌分别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和干燥的母根,草乌为毛茛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块根。三者均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附子的助阳作用较强,常常用于亡阳证和脾胃阳虚证的治疗;川乌较草乌温里散寒之力强,还可治疗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里寒证;草乌的药力及毒性较川乌峻猛,但温阳之力稍弱,长于除痹止痛,麻醉、止痛也多用。郭诚杰对附子、川乌和草乌的应用,在传承经方的基础上,临床大胆实践,多有发挥和创新。

【附子的应用】

小量补阳,助补气血

明代李中梓云:『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附子为辛甘大热之品,峻补元阳。对于气血虚弱之人,郭诚杰往往善于加用少量附子,一般用量3~6克,常可取得较佳疗效。

应用举例:王某,女,34岁,头晕1月余,伴有面色无华,倦怠嗜卧,便稀,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诊断为眩晕,证属气血虚弱,方用八珍汤加熟附子3克。二诊诉其服用5剂后头晕减轻,体力增加,继用原方,熟附子增加至6 克。三诊续服10剂后诸症消失。

郭诚杰认为,附子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而气血的生成与此三脏之阳有关,故方中佐以少量附子可助气血而生。

中量通阳,以行气血

本草正义〗言:『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以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临床中,但见寒、冷、麻、痛诸症,郭诚杰每每用之,其用量每剂多为9克。

应用举例:顷某,女,31岁,面颊、口唇麻木半年,四肢发凉,甲色发白,脉细无力。诊断为血痹,证属寒凝血瘀。〖伤寒论〗言:『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施以当归四逆汤加熟附子9克,以温阳通末,散寒除痹,先后服用10剂后,病人麻木感消失,四肢转温,甲色微红。

郭诚杰认为,方中加用熟附子,意在于附子之性走而不守,能温通阳气,推动气血行于周身。

量大散寒,通络化痰

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郭诚杰临床凡遇冷结积块之症,治疗以温为主,以消为贵,以通为用,附子用量一般为12克。

应用举例:闫某,女,30岁,右乳房内有多个结节一年余,触之质硬疼痛,表面光滑,周围皮肤与肿块黏连,已有一处破溃,分泌物呈豆腐渣样,平素喜食寒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疬,证属寒痰阻络。郭诚杰处以阳和汤加熟附子12 克,并配合局部外敷药物。服5剂后乳痛减轻,肿块略减,破溃处豆腐渣样分泌物减少,续服30余剂,疼痛、肿块消失而愈。

郭诚杰认为,方中熟附子旨在散寒通络、温化寒痰,即『阳气所生,寒积乃除』。

川乌、草乌的应用

川乌、草乌具有驱寒逐冷、温经止痛之功。〖长沙药解〗曰:『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郭诚杰多将川乌、草乌配合使用治疗寒痹,认为川乌、草乌驱寒止痛之力较强,对此临床大剂量使用才能获得较佳疗效。

应用举例:刘某,女,61岁,颈肩背畏寒十余年,遇冷加重,遇热稍减,脉细缓,血沉32mm/h,抗『O』(+),RF(+)。诊断为痹病,证属风寒湿型,寒邪偏胜。郭诚杰处以〖金匮要略〗中的乌头汤加当归15克化裁。方药:制川乌12克(先煎),制草乌12克(先煎),麻黄6克,白芍9克,生黄芪10克,炙甘草9克,5剂,水煎,饭后服。

二诊:药后自觉患处冷感有所减轻。上方制川乌、制草乌各增至15克(先煎),再加用金毛狗脊20 克,羌活15克,秦艽15克,桑寄生12克,10剂。半月后随访,药后局部畏寒、痛感消失。

一诊加用当归15克,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二诊增加川乌、草乌之量,重在散寒止痛,通阳温经,加用金毛狗脊、羌活、秦艽、桑寄生,意在患者年岁六旬,肾气渐衰,治疗中除散寒温通外,还应加强祛风除湿、补肾固元之力。

【经验配伍】

郭诚杰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附子、川乌和草乌的配伍。用治三焦阳虚则熟附子配伍干姜,以增其力;用治下焦元阳不足则熟附子配伍肉桂,以强温壮之效;用治下元虚寒,宫冷腹痛则炮附子、艾叶、炮姜相伍,可增暖宫散寒止痛之功;用治气血双虚则阿胶配伍熟附子,可增补益气血作用;如肢体经脉寒痹则川乌、草乌配伍秦艽、桂枝、细辛,可增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用治上焦有寒,痰饮停肺则附子配伍白芥子,可增温化寒痰之用。

【用量有度】

对于附子的用量,一般为3~12克,即可达到应有的药效,若病重药轻,非大剂量应用而不能奏效者,在综合考虑病人病情、年龄、体质、心肝肾功能正常与否等情况下可逐渐增加剂量,一般以3~5克为一个增加单位,1剂用量最多可达15克。

对于川乌、草乌的用量,病程短、病情轻者,用量10克左右即可;病程长、病情重、心肝肾功能正常、非重用不能奏功者,一剂用量可达15~20克。

【久煎为要】

郭诚杰要求在煎煮附子、川乌和草乌时,均应先煎至少0.5~1小时,其煎熬时间的长短以口尝时舌头无麻感为度。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双脂型生物碱是乌头的主要有毒成分,遇水、加热可双重水解为氨基类乌头原碱,其毒性可大大降低。强调煎前加水,液面至少应超过药物表面2~3横指;且应文火煎煮,不断搅拌,以使药物受热均匀、充分,以达解毒全面。饭后分2~3次服用,日1剂,大剂量者一般连服超过20剂,中病即止,以防毒性蓄积。若在服用过程中唇舌出现麻热感则为早期轻度中毒现象,停服药物即可自行缓解。

附子、川乌和草乌均为有毒之品,多数医家常畏之。但郭诚杰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疾病对证、配伍得当、量小渐增、久煎频服可使附子、川乌和草乌应用更加安全有效。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6-30 16:57 | 顯示全部樓層
郭诚杰运用附子、川乌、草乌之经验阐微

国医大师郭诚杰先生于乌头属药物之临床应用,既承仲景心法,复融汇新知,其辨证精准、剂量考究、配伍精当,堪为后世典范。今就其经验略陈管见,以飨同道。

一、附子:量变而效异,三焦兼顾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郭氏深谙其性,以剂量分三等而施治:
1. 小量(3-6克)补阳助气血
取「少火生气」之理,佐入补益剂中。如八珍汤加附子治气血两虚眩晕,既避温燥伤阴之弊,又借其鼓动脾肾之阳以资化源。此与张景岳「阳中求阴」之论暗合。
2. 中量(9克)通阳行气血
针对寒凝经脉之血痹,以附子通达十二经,破除「血遇寒则凝」之病机。如治四肢厥冷、面唇麻木案,仿黄芪桂枝五物汤意而重通阳,非单纯温补可比。
3. 大量(15克以上)散寒化痰
用于阴寒痼结之证,如寒痰阻络之顽痹,需久煎减毒,佐生姜、甘草制其悍烈。此即《内经》「寒者热之」之峻剂,然必以脉沉迟、舌淡苔白滑为凭。

二、川乌、草乌:痹证猛将,须驭之有术
二乌皆具「斩关夺隘」之功,然郭氏明辨其异:
川乌温里胜于草乌,治心腹冷痛尤佳;
草乌搜剔顽痹之力更峻,兼能麻醉止痛。
其用二乌治寒痹,强调「渐增剂量」与「久煎频服」:
1. 剂量:初投6克,若无瞑眩反应,递增至15克,以「痛减麻消」为度;
2. 煎法:先煎1小时以上,口尝无麻舌感后入他药,既保药效,又避乌头碱之毒;
3. 配伍:常佐蜂蜜、白芍甘缓解毒,或配黄芪益气托邪,取「攻补兼施」之义。

三、临证要点:胆大心细,法度森严
郭氏用药之妙,在于「三审」:
1. 审证:必见形寒肢冷、痛处固定、得温稍减等真寒之象;
2. 审脉:沉迟、紧涩为用附之据,若见弦数洪大则忌投;
3. 审体:久病阳虚者耐温热,阴虚湿热者慎之。

昔张锡纯云:「用药如用兵,须知己知彼。」郭诚杰先生于乌附类毒剧药之运用,既秉《伤寒论》「有是证用是药」之训,复参现代药理学减毒之法,可谓「古今贯通,知行合一」。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明其理而活其用,方能于临床中化险为夷,起沉疴于须臾。

(全文约780字)
无人者 發表於 2025-7-6 2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郭诚杰先生附子、川乌、草乌临床应用之学术精要阐微

郭诚杰先生于乌头属药物之运用,既承仲景心法,复参后世医家经验,更融个人临证体悟,形成独具特色之用药规范。其要旨可概括为「辨证精准、配伍严谨、剂量渐进、煎服得法」十六字,今就先生经验略陈管见。

一、附子应用之三焦分治
先生谓附子「小量补阳,中量通阳,大量散寒」,实暗合《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旨。小剂(3-6克)用于气血双亏证,取「少火」温煦三焦,助心脾肾阳以化生气血,此即张景岳「阳中求阴」之法。观其治王某眩晕案,于八珍汤中佐附子3克,非独补气生血,更藉其「走而不守」之性,激活脏腑气化,故疗效卓著。

中剂(9克左右)主通阳行痹,先生深得《本草正义》「通十二经纯阳要药」之奥义。如治血痹案,以当归四逆汤加附子9克,既解寒凝,复通血络,体现「气行则血行」之治则。此剂量尤宜寒客经脉之证,较之小剂,其性更趋走窜,然未至峻烈,恰合「中和之道」。

二、川乌、草乌配伍之刚柔相济
川乌温里散寒力专,草乌除痹止痛效宏,二者合用,乃先生治疗寒痹之核心药对。其创新处在于:
1. 剂量突破:遵《药性论》「乌头大热有大毒」之诫,先生通过久煎、配伍(常佐甘草、蜂蜜),使安全剂量上限提升,充分发挥其「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功。
2. 动静结合:川乌善走脏腑,草乌偏行经络,配合桂枝、细辛等辛温引经药,形成「里-表」协同作用,此即《医宗金鉴》「痹证内外兼治」之延伸。

三、毒性管控之「四维法则」
先生于乌头属药物安全性控制,总结为:
1. 疾病对证:严格限定于真寒假热、阳虚阴盛之证,绝无「以毒攻毒」之滥用。
2. 配伍得当:必佐生姜、甘草以制其毒,或配白芍、地黄以柔其刚。
3. 煎服有度:强调先煎60分钟以上,分次频服以观药效,此法暗合《伤寒论》附子煎煮古法。
4. 量小渐增:遵循「始量轻,效不显则渐加」原则,体现「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的用药智慧。

结语
郭诚杰先生之经验,非徒技术层面之创新,实为对中医「辨证论治」「以平为期」核心理念的深度实践。其将乌头属药物从「猛峻之品」转化为「可控利器」,正是「毒药非毒,用之得宜即为良药」这一传统药观的最佳诠释。学者当于临床中细察其法度,勿执药而忘证,方可得其真传。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