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704|回復: 1

[医药临床] 重度痤疮顽固疾 巧用经方见效奇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7-2-18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李明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传承人,四川省第四、五批名中医,临床擅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疾病。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兹举其验案一则如下。

谢某,男,16岁,于 2015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患有面颈部重度痤疮4年余,经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体型偏瘦,面颈部散在痤疮,最大约5×5毫米,痤疮部位皮肤发红,局部可见脓疱,伴有疼痛,纳谷佳,寐可,小便调,大便1天1~2次,质地时干时稀,舌淡红苔薄黄,脉微滑。

辨证:三阳合病。

处方:小柴胡汤合清胃散加减。柴胡20克,黄芩30克,桂枝5克,赤芍15克,黄连12克,石膏 30克,升麻30克,夏枯草30克,紫花地丁30克,皂角刺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茯苓15克,丹参30克,防风20克,辛夷10克,千里光15克,14剂,每日1剂,水煎300毫升,分3次饭后温服,忌辛辣饮食。

二诊(2015年12月5日):面部脓疱较前减少,余症如前,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微滑,于一诊处方中加入桃仁10克,继服14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2015年12月19日):面颈部痤疮较前减少,最大处的痤疮减小为2×1.5毫米,皮肤较前转淡,脓疱消失,疼痛感也较前减轻,大便调,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滑。药已中的,效不更方,但结合舌脉来看,患者目前体内湿偏重,故于二诊方中加入薏苡仁20克,服14剂。煎服法同上。2016年5月20日随访,症状大为改善。

按:患者面颈部痤疮并伴有脓疱当属于西医重度痤疮。处方依据〖伤寒论〗第219条中『三阳合病……面垢……』的描述。患者目前的痤疮以面部为主,且三阳经脉之气皆上承于面,痤疮部位皮肤发红,局部可见脓疱,舌淡红苔薄黄,脉微滑。宗〖伤寒论〗辨证为三阳合病,选用小柴胡汤合清胃散加减。〖汤头歌诀〗载:『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加入石膏既暗合〖汤头歌诀〗之旨,又暗合白虎汤之意;加入少量桂枝通络,加赤芍入血分以凉血活血,加夏枯草散结消疮、皂角刺消肿排脓、紫花地丁清热凉血消肿、千里光清热消疮、丹参凉血消痈;宗〖喉科家训〗把主治头面风热或颊项痰毒、风热牙痛的牛蒡解肌汤中的夏枯草换做防风,故加入防风、辛夷以升散面部游离之伏火;最巧妙之处在于方中加入清热解毒利湿的白花蛇舌草、健脾利湿的茯苓以健脾利湿,一是防药物败胃,二是给邪气以出路。

二诊:患者服药14剂后,药已见效,考虑患者久病存瘀,故加入桃仁以祛瘀。三诊:患者服药28剂后,痤疮范围及大小均较前明显缩小,脓疱消失,药已中的,但结合当前舌脉来看,患者湿象渐显,故加入薏苡仁20克以加强祛湿之力。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3-26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评议】本案乃三阳合病之重症痤疮验案,李师以六经辨证为纲,经方时方并用,展现"病-证-症"三级辨治思路,值得深入研习。

一、辨证精要
患者痤疮色红伴脓疱疼痛,显系阳明热毒;脉滑苔黄乃少阳枢机不利;大便不调提示太阳经气化失常。李师断为"三阳合病",较单从肺胃论治更契病机。《伤寒论》第268条明言:"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本案虽未全具典型脉证,然病机契合,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君,合清胃散清泻阳明为臣,佐以桂枝通阳化气,深得仲景"随证治之"精髓。

二、用药特色
1. 经方打底:小柴胡汤(柴胡、黄芩)疏解少阳,其中黄芩用至30克,取其"主诸热"(《本经》)之功;反佐5克桂枝,既合柴胡成"桂枝柴胡汤"之意以调营卫,又防苦寒冰伏之弊。
2. 时方增效:清胃散中升麻、黄连、石膏三药相伍,清胃凉血;更入白花蛇舌草、千里光等现代药理证实具抗炎作用之品,体现"古今互参"思想。
3. 气血同调:丹参、赤芍凉血活血,茯苓健脾渗湿,暗合"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训。二诊加桃仁更增活血排脓之效。

三、临证启示
1. 顽固性痤疮当突破"肺热"窠臼,从六经层面把握病机。
2. 经方运用贵在"但见一证便是",本案虽非典型少阳证,然据脉舌仍可投柴胡剂。
3. 时方选择需与经方形成君臣佐使关系,本案清胃散实为白虎汤之变通,与柴胡剂构成清解三阳之合力。

此案提示:经方运用之妙,在于谨守病机而非拘泥症状,学者当于此等处细参。(计4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