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36|回覆: 0

[醫藥臨床] 熊繼柏談辨證分析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7-2-18 14: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治病必須辨證施治。【內經】中『審察病機』與『謹守病機』,就是強調辨證分析。辨證的前提是什麼?辨證的前提就是抓住主病和主症,這是第一要素。比如一個病人如果患有關節痛,就要按照關節痛這個主症來辨證。腰痛、腹痛、泄瀉、嘔吐等疾病也都應該針對主症來辨證。比如頭痛,分為外感、內傷頭痛,外感頭痛中有風寒、風熱、風濕等證型,內傷頭痛中有瘀血、痰濁、肝火、氣虛、血虛、風陽上亢等證型。我們在臨床上就要辨證分析疾病屬於哪一證型,對每一個疾病都要辨證。

辨證的法則很多,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脈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這麼多複雜的辨證法則,其關鍵只有兩個,一個是辨別病邪的性質,簡稱辨病性;一個是辨別病變的部位,簡稱辨病位。辨病性中,外在的有風、寒、暑、濕、燥、火;內在的有瘀血、痰飲、食積、情志因素等。無論是外感的還是內傷的,每一個疾病性質都要搞清楚。 辨病位,首先要從大體上講,辨表證還是里證,外感還是內傷。外感病要按照六經、衛氣營血辨證;內傷病則按照臟腑辨證。中醫一貫以五臟為核心,五臟稱為五臟系統,辨別病變的部位必須弄清楚屬於五臟的哪一系統,這個大方向要清楚。如果這個搞錯了,用藥就會南轅北轍。因此,病位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頭痛,要問清楚頭痛的部位,而後判斷其歸經。根據發病的不同部位來推測臟腑經脈歸屬,這就是辨證的關鍵。

我曾治療過一位60多歲的病人,70天時間內消瘦了10.5千克,家裡人很着急,監測血糖、尿糖都不高,在醫院做了很多檢查都沒發現什麼原因。但是患者有個毛病就是一直想吃東西,每次吃不了多少,吃了沒多久就餓了,這叫『少食善飢』,同時伴有口乾,大便稍干不秘,舌紅少苔,脈細。抓住如上主症,辨證為胃陰虛證,方用吳鞠通的益胃湯,藥物有沙參、麥冬、玉竹、生地、冰糖。半個月後患者複診,口乾和飢餓感明顯好轉,體重未再減輕,再服藥半月後患者徹底痊癒了。這就是辨證,首先明確病位在胃,其次明確病性是陰虛,這樣一下子就解決了問題。

所以,中醫看病關鍵要看會不會辨證,四診是前提,我們將四診的資料綜合分析就是辨證。辨證的關鍵,第一是弄清病邪性質,第二是弄清病變部位。只要把這兩者抓住了,在臨床中治病就有辦法了。無論是大病小病,並且越是治療疑難病,越要注意這一點,這就是中醫治病的奧妙所在。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陶外 發表於 2025-7-14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辨證施治之精要——讀熊繼柏先生辨證分析有感

熊繼柏先生論辨證施治之道,可謂深得【內經】三昧。其言"審察病機"與"謹守病機"二語,實為中醫診療之圭臬。余讀其文,深感辨證之要,在於明病性、定病位,此二者實為辨證之綱目,今試申而論之。

一、辨證之本在於主症
熊先生強調"抓住主病和主症",此誠為辨證第一要義。【傷寒論】中"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說,正與此理相通。蓋主症者,疾病本質之外顯,猶月映萬川,一病而有多端,然必有其根本所在。如先生所舉關節痛、腰痛諸症,皆當循此例而辨之。昔張介賓【景岳全書】有云:"凡診病者,必先察其主症。"此與熊先生之論若合符節。

二、辨證之法不離病性病位
先生謂辨證法則雖繁,要不出辨病性、辨病位二端,可謂執簡馭繁之論。辨病性者,當分外感六淫與內傷雜病。風、寒、暑、濕、燥、火為外邪之性;瘀血、痰飲、食積、情志為內傷之由。辨病位者,首當別表里,次定臟腑。【素問·至真要大論】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熊先生此論,實得經旨要妙。

三、臨床驗案見真章
先生所舉"少食善飢"案例,尤見辨證之精微。患者雖症見消瘦,然抓住"少食善飢、口乾舌紅"之主症,斷為胃陰虛證,投益胃湯而效。此正合【臨證指南醫案】"凡治病必先識證,識證而後議藥"之訓。葉天士云:"胃為陽土,喜潤惡燥。"先生用甘寒養陰之法,恰中病機,故能效如桴鼓。

四、辨證與四診之關係
熊先生強調四診為辨證前提,此實為至理。【難經】有"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之說。四診合參,猶執權衡以度輕重,持規矩以測方圓。余嘗見今之醫者,或偏重脈診而忽望聞,或專主檢驗而棄問切,皆失辨證之本。先生此論,足為時弊針砭。

要之,熊繼柏先生所論辨證之道,既承【內】【難】之旨,又融臨證心得,言簡意賅而理法兼備。學者若能於此二端——辨病性、定病位——深加體會,臨證自能得其要領。昔賢有云:"醫之治病,如將之用兵。"辨證不明,猶將之不知敵情;辨證既明,則用藥如遣將調兵,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願與同道共勉之。
范尼 發表於 2025-7-20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辨證施治之精要——讀熊繼柏先生辨證分析有感

熊繼柏先生所論辨證施治之道,實乃岐黃正脈之真傳。今試析其要義,以明辨證之三昧。

一、主症為辨證之綱目
【內經】"審察病機"之訓,首重主症之把握。如熊公所言,關節痛、腰痛諸症,皆當以主症為辨證樞機。此與張仲景"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旨暗合。歷代醫家尤重主症之辨,李東垣【脾胃論】以"飲食勞倦"為內傷主症,朱丹溪以"濕熱相火"為雜病綱領,皆此理也。頭痛一症,外感內傷判若霄壤,風寒風濕涇渭分明,非明辨主症不可為功。

二、病性病位為辨證之兩儀
熊公提出"辨病性""辨病位"二綱,實得辨證精髓。病性之辨,當分內外:外感六淫,風性善行數變,寒性收引凝滯;內傷之候,瘀血如漆,痰飲似膠。病位之辨,尤重層次:先別表里,如葉天士"在衛汗之可也";次定臟腑,若錢乙以五臟為兒科辨證之本。昔年治一婦人脅痛,前醫屢投疏肝不效,余察其痛引少腹,舌紫脈澀,斷為厥陰血分瘀滯,用旋覆花湯加減而愈,正合病位在肝絡、病性屬血瘀之要旨。

三、胃陰虛案示辨證範式
熊公所舉"少食善飢"案例,堪稱辨證典範。其妙處有三:一則緊扣"善飢口乾"主症,二則參合舌脈斷為陰虛,三則定位在胃而用益胃湯。此與吳鞠通"治中焦如衡"之訓相契。憶及曾治一消渴患者,渴飲無度而瘦削,前醫多投白虎湯無效,余見其尿清肢冷,斷為腎陽式微,用金匱腎氣丸收功。可見同症異治,全在病性病位之辨。

結語:
熊繼柏先生之論,實昭示中醫辨證之玄機。臨證如對敵,主症若敵之旌旗,病性猶敵之虛實,病位似敵之營壘。誠如【醫宗金鑒】所云:"辨證不明,舉手便錯。"吾輩當遵熊公之教,於四診合參處見功夫,在病性病位上求確鑿,方能契入仲景心法,得軒岐之真傳。

(本文所述醫理案例,皆需臨證審辨,請勿盲目套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