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85|回覆: 2

[醫藥臨床] 連朴飲合二妙散治濕熱中阻案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7-1-16 15: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黃某,男,42歲,於 2016年8月15日初診。患者胸脘痞悶,噁心欲吐,納食不佳已月余,伴身重倦怠,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緩。綜觀脈證,此屬濕熱中阻,脾胃失和之證。治宜清熱燥濕、理氣化濁之法。用連朴飲合二妙散出入為治。

處方:蒼朮30克,厚朴30克,黃連15克,黃柏20克,法半夏20克,石菖蒲8克,茯苓20克,豬苓30克,甘草5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二診(2016年8月22日):患者自感胸脘痞悶已減,食慾稍增,膩苔有減,余證尚存。效不更方,再進7劑。

三診(2016年8月29日):自感脘悶已去,食慾增進,精神恢復,余症皆去,唯口乾唇燥有加。司上方去蒼朮、厚朴,法半夏減為10克,加生梔子、知母、蘆根等清熱生津之品再進7劑而愈。

【按】:胸脘痞悶、身重體倦、舌苔黃膩是濕熱內蘊證的典型症狀,具體地說是濕熱阻滯中焦的具體症狀。因濕熱內蘊,脾胃受困則胸脘痞悶,脾胃升降之機失常,胃不降濁,上逆則為嘔惡,脾不升清,下降則為溏泄。今以蒼朮、厚朴燥濕健脾、行氣化濕,半夏化濕和中,黃連、黃柏清熱燥濕,石菖蒲芳香化濁,豬苓、茯苓淡滲利濕,引領濕熱從二便而去。因濕熱互結,纏綿難已,善診者必先除其濕,使熱無依附,然後用生桅仁、蘆根之屬清熱生津,方能藥中肯綮。濕熱已清,脾胃得和,而獲應桴之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7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評議】本案乃濕熱中阻之典型證治,體現了連朴飲與二妙散合方的精妙配伍。其辨證要點有三:一者胸脘痞悶伴舌苔黃膩,顯系濕熱膠結中焦之象;二者溲赤便溏,揭示濕濁下滲、熱邪內郁之病機;三者脈緩身重,恰合【內經】"濕勝則濡泄"之論。

方中蒼朮、厚朴取平胃散之意,辛開苦降以復脾運;黃連、黃柏承二妙散之旨,苦寒直折濕熱之邪。尤妙在半夏、菖蒲相伍,一者降逆和胃,一者芳香醒脾,暗合葉氏"濕熱互結,非芳香不能開"之訓。三診見陰傷之兆,及時減燥烈之品,佐梔子、知母清餘熱而護津液,深得"治濕不遠溫,治熱不遠寒"之三昧。

此案啟示有三:首重病機辨析,濕熱交阻須分孰輕孰重;次則配伍法度,燥濕相濟需存運化之機;末顧證候轉歸,邪退正虛當防爐煙雖熄。學者當於此類案中細參濕熱病傳變規律,方能臨證不惑。
劉軌助 發表於 2025-5-26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中阻證治析微——連朴飲合二妙散方義闡要】

本案乃濕熱困阻中焦之典型證候,其辨證施治深合【內經】"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之旨,又暗合仲景"諸嘔吐酸,皆屬於熱"之論。今就病機與方義作三重闡發:

一、病機樞要
患者胸脘痞悶、苔黃膩、脈緩三者,恰合薛生白【濕熱病篇】"濕熱證,始惡寒,後但熱不潮,汗出胸痞"之述。濕熱膠着中州,氣機升降失司,上逆則為嘔惡,下陷則成溏泄,此即吳鞠通所謂"濕溫痞結之候"。尤妙在醫者察其"身重倦怠"與"小便短赤"並見,正是濕與熱交蒸之明證,較之單純濕困或熱盛更為纏綿。

二、方劑配伍精義
連朴飲與二妙散合方,實含四重法度:
1. 辛開苦降:厚朴30克配黃連15克,取半夏瀉心湯之意而力專中焦;
2. 燥滲相濟:蒼朮30克伍豬苓30克,既遵"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又合東垣昇陽除濕之法;
3. 芳化清利:石菖蒲8克輕清靈動,佐黃柏20克直折下焦,暗合三焦分消之策;
4. 顧護中州:茯苓20克、甘草5克寓補於攻,深得"祛濕不傷脾"之奧旨。

三、轉方機變
三診見口乾唇燥而減辛燥之品,加生梔子、知母,此正合葉桂"到氣才可清氣"之則。妙在保留半夏10克,既防涼藥冰伏濕邪,又助胃氣旋轉,較之徑投白虎輩更為妥帖。蘆根之用尤見匠心,取其"輕可去實"之性,既生津液又不助濕,深合"治濕不遠溫"之戒。

此案啟示有三:
1. 濕熱交結須分消走泄,不可純用寒涼;
2. 症狀緩解後當防"爐煙雖熄,灰中有火";
3. 遣藥須衡"燥濕不傷陰,清熱不礙濕"之度。

學者當於此案體會濕熱證"如油入面"之特性,及"分消三焦"之治則。然臨證須知,濕熱有偏勝,體質有虛實,本案劑量乃針對壯年濕熱俱盛者設,若遇羸弱之體,又當酌減其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