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58|回復: 0

[医药临床] 真武汤治肠易激综合征案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7-1-7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中医临床中,年轻医生面对久病患者是常有的事。患者往往对老中医更为宽容,对年轻医生相对苛刻。今举笔者在临床上以大方易小方,治疗患者多年肠易激综合征案如下。

患者冯某,女,40岁,于2016年11月8日初诊。患者多年腹痛病史,既往在西医院经多家医院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并经多方治疗无效遂放弃治疗。任由病情纠缠发展,只用西药止痛药,抗焦虑抑郁药维持。经由别人介绍来院就诊。患者自诉:腹痛腹胀10余年,尤其是左下腹和脐周隐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下肢冰冷,烦躁易怒,并伴有严重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舌胖大,苔白,脉沉弦。

综上,辨为肝郁脾虚、上热下寒证。处以潜阳封髓丹合四逆散加减。并尊东垣之法,合入风药。处方:炮附子15克,干姜15克,肉桂10克,砂仁15克,吴茱萸6克,黄柏10克,延胡索20克,柴胡20克,白芍20克,枳壳20克,香附20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生姜10片,大枣7枚。本拟7剂水煎服,奈何患者言自己已经于多家求治,每次服用中药都会出现严重腹泻,有时候一天甚至大便6~8次。本着对自己的信心,好言相劝患者先服2剂,以观药效,不效再诊。

二诊(2016年11月11日):出乎患者预料,二诊患者并未腹泻。当然,也出乎笔者所料,患者服药之后腹胀更加严重,而其他症状没有任何缓解,头晕更加明显。来诊时病人满脸疑惑,既疑用药之后并没有腹泻,又疑为何腹胀加重。二诊处方思前想后,初诊处方加入四逆散通行气机,为何腹胀更甚?经云:『脏寒生满病。』仔细揣摩处方,则可断定患者本位虚胀,而加行气药必然加重病情。同时,按照自己的临床经验,如果一味盯着腹胀腹痛治疗,必然越走越窄,思路局限,否则前医多位,怎么一直无效?必须果断调整治疗思路,方可见功。重新四诊,考虑患者头晕严重,舌苔脉象特点,颇符合〖伤寒论〗水气病特点,并且想到既然大方无效,那就改用小方『轻可去实』,予以真武汤加减。处方:茯苓45克,桂枝30克,炒白术30克,白芍30克,炮附子15克,炙甘草15克,党参20克,干姜15克,2剂,每日2次。

三诊(2016年11月15日):患者服上方之后,头晕、腹胀、脚凉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但仍有轻度脐周疼痛,同时有心悸、心慌症状。药已有效,水邪太重,本在体内,由于药力刺激,而内功于上,外泛于表,水饮凌心,外溢肌肤,出现心悸、眼睑水肿症状。处方并入延胡索20克,柴胡15克,以疏肝缓急止痛。阴邪未去,必用阳药,炮附子增量为18克,2剂。药见初效,患者自然信心倍增。

四诊(2016年11月18日):患者自述服上药2剂之后,近十余年来,从未如此舒畅。腹痛,精神焦虑等症状均明显缓解。药已中的,效不更方,仍然嘱患者以三诊处方继续服用3剂以巩固治疗。此次来诊,患者又带其亲属来院就诊,可见患者对医生信任始加倍。

按:当年轻中医遇到久病成医的患者,不可否认双方都会紧张。此例病人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属于典型心身疾病。患者本身就是焦虑抑郁状态,何况患病10余年,求治多方无效。面对年轻中医,自然放心不下。此病人购买处方每次都是2剂,可见其谨慎程度。更为担忧的是,患者在服用头2剂药物之后,病情并无好转,二诊时医患双方均有压力。

处方用药中,初诊处方行气药太多,犯了『虚虚实实』之戒,虚胀之人行气,药后腹胀更重。二诊果断重新审视病情,跳出原有思维,按照中医水气病论治,以真武汤为底,合入苓桂术甘汤之意。更受到一诊虚胀的提醒,方中入党参、炙甘草以补中焦之虚,易生姜为干姜,守而不走,温阳散寒利水。四诊之后,10余年顽症,就此而基本消除。

药品不在多而在精,用方不在量而在向。重病、大病往往经年不愈,小处方几味中药往往起到『四两拨千斤』之用。所谓轻剂起重疴,临床不可不知。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张机及 發表於 2025-6-21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真武汤治肠易激综合征案辨证心要》

此案呈现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微,尤见"方证相应"与"病机转化"之要义。初诊虽见肝郁脾虚、上热下寒之象,然四逆散合潜阳封髓丹未效,反增腹胀,此乃辨证未达病本之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患者舌胖苔白、脉沉弦、下肢冰冷,实为少阴阳虚水泛之真武汤证。

细析病机有三要:
一、水气凌心证候显豁。患者头晕头痛如裹,实为水邪上蒙清阳;心悸乃水气凌心之兆,此与《伤寒论》82条"心下悸,头眩,身瞤动"之真武汤证高度契合。二诊改投真武汤,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之旨,用附子温肾阳,白术健脾制水,茯苓导水下行,佐桂枝通阳化气,故收显效。

二、误治启示深刻。初诊行气药反增腹胀,恰印证《伤寒论》"脏寒生满病"之诫。患者久病及肾,命门火衰,单疏肝脾如隔靴搔痒。真武汤温阳利水,使"阳光一照,阴霾自散",此即《医宗金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妙用。

三、方药转换见真章。二诊果断弃用大方,取真武汤"轻可去实",体现"方随证转"的辨证智慧。茯苓用至45克,正合仲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重用茯苓之法;桂枝、白术相配,暗含苓桂术甘汤义,共成温阳化饮之功。

现存心悸、眼睑浮肿,当思水饮未尽。建议守方加味:原方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镇水安神,细辛3克助附子破阴凝,生姜易为干姜增强温中之力。此即真武汤合苓桂剂之变通,既固护心阳,又强化利水之功。

此案启示:肠易激综合征见阳虚水泛证者,当跳出"痛泻要方"等常规思路,从少阴论治往往可获奇效。经方运用贵在识证,证机相合,虽小方亦可起沉疴。
胡吞 發表於 2025-7-3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真武汤治肠易激综合征案辨证心悟》

此案呈现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妙,尤能体现"方证相应"与"病机探微"之要义。初诊虽辨为肝郁脾虚、上热下寒证,然潜阳封髓丹合四逆散未效,反增腹胀,此乃辨证未彻之征。细究其理,有三点值得深究:

一、水气病机之辨识
患者舌胖苔白、脉沉弦、头晕目眩,实为《伤寒论》82条"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之真武汤证典型表现。水饮内停,上犯清阳则头晕,下注肠腑则腹痛,此乃"水气凌心犯肠"之候。初诊过用行气疏肝之品,反扰动水湿,恰如《金匮要略》所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未遵此训故效不显。

二、真武汤方义剖析
真武汤以附子为君,温肾阳以化气行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取"土能制水"之意;白芍既制附子燥烈,又缓急止痛;更佐桂枝通阳化气,暗合苓桂术甘汤之意。本案增量茯苓至45克,正合《本草备要》"茯苓能利窍去湿,多服开胃气,除虚热"之训,针对水饮重证而设。

三、治疗策略转折
由大方转向小方,体现"轻可去实"之智慧。真武汤仅五味基础药物,却紧扣"阳虚水泛"病机,较之初诊二十余味的大方,反能药专力宏。此正应《医学心悟》"方不在多,贵在精专"之论。二诊见效后出现心悸眼肿,实为"水饮动象",乃药力激发伏邪外透之佳兆,续用原方加味即可。

后续调治建议:
1. 可合苓桂术甘汤加强温化水饮之力
2. 若心悸明显,酌加龙骨、牡蛎镇摄
3. 待水饮渐化,需转方附子理中汤巩固脾肾阳气

此案启示:临证当以经典方证为纲,不被繁杂症状迷惑。肠易激综合征虽病在肠腑,然"其本在肾,其标在脾",真武汤温阳利水,恰中肯綮。医者当知常达变,若执泥于"肠病治肠"之见,则失中医整体辨证之精髓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