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8|回復: 0

[医药临床] 痛在经前为实,痛在经后为虚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7-1-7 08: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痛经是妇科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吾师王金亮认为:痛经者,痛在经前为实,痛在经后为虚。故经前腹痛多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瘀热内阻等,痛在经后则多为气血亏虚,冲任失养,治疗上经前以通为主,经后以补为主。现举例如下:

程某,女,20岁,2015年7月6日。初诊。经行少腹疼痛6年,现病史:初潮后即出现经行腹痛,时轻时重,无恶心腰酸,现经行第2天,腹痛明显,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为求缓解疼痛来治疗,考虑经行腹痛,气滞血瘀型,给行气止痛,化瘀通经为主,方药如下:

当归15克,川芎6克,炒白芍10克,元胡9克,郁金9克,香附6克,桃仁10克,枳壳6克,丹参10克,乌药5克,川楝子6克,陈皮6克,川牛膝9克,桂枝5克,甘草3克。3剂,水煎400毫升,分2次早晚分服,日1剂。

按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年轻未育女性,经行初期多见,经通则止,反复发作,王金亮多以气滞血瘀辨治,行气活血以助经血畅行,方中当归、川芎、炒白芍、郁金、桃仁、丹参、川牛膝入血以通经止痛,元胡、乌药、香附、枳壳、陈皮、川楝子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故气行血活,经通则痛止。

孙某,女,30岁,2015年7月6日,初诊。经前腹痛反复发作,现经前3天,小腹疼痛,伴周身憋胀,乳房胀满,甚至恶心,呕吐,精神紧张,考虑肝郁脾虚,给予疏肝健脾,行气止痛,方药如下:

当归18克,炒白芍10克,柴胡6克,焦白术15克,丹参10克,桂枝5克,元胡9克,生黄芪15克,郁金9克,木香5克,枳壳9克,乌药6克半夏5克,甘草3克。3剂,水煎400毫升,分2次早晚空腹口服,日1剂。

按 患者经前腹痛,伴乳胀,精神紧张,乃肝郁气滞之征,恶心,呕吐为肝气犯胃之症,故以逍遥散疏肝健脾,元胡、木香、乌药、枳壳行气止痛,丹参、郁金活血解郁止痛,半夏降逆和胃止痛,桂枝温经止痛,降逆和胃,黄芪益气以促气血流通,并可防经血过多。诸药配合,相得益彰。

李某,女,50岁,2015年7月10日,初诊。经后小腹憋胀疼痛,伴经期延长,小便不利,形体消瘦,口干,考虑中气不足,给予益气升提,理气止痛,方药如下:

太子参10克,焦白术15克,升麻5克,生黄芪18克,柴胡6克,当归12克,陈皮6克,麦冬10克,竹叶5克,黄柏9克,木香6克,厚朴9克,乌药6克,甘草3克。3剂,水煎400毫升,分2次早晚分服,日1剂。

按 王氏认为经后腹痛多属虚,以补益中气,行气止痛为主治疗,方中太子参、焦白术、黄芪、柴胡、升麻益气升提,当归养血,陈皮、木香、厚朴、乌药行气止痛,麦冬、竹叶养阴清热利尿以解小便不利,甘草调和诸药,王金亮临床多抓主症,辨虚实,效果显著。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7-14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痛经虚实辨治要义阐微

王师金亮先生"痛在经前为实,痛在经后为虚"之论,实乃深得《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之旨。此说本于《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之论,而更显精要。今就三案分析如下:

程案乃典型经前实证。患者经行第二天腹痛明显,脉见弦细,正是气滞血瘀之候。王师用药深得《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之意,以当归、川芎、白芍为君,养血调经;桃仁、丹参、牛膝为臣,活血通络;更佐元胡、香附等理气之品,使气行则血行。尤妙在桂枝一味,取其温通之性,助诸药通达胞宫,暗合仲景桂枝茯苓丸之法。

孙案见经前腹痛伴乳胀呕恶,显系肝郁乘脾之证。王师以逍遥散为底方,加木香、乌药等理气药,正合《女科经纶》"治痛经当以调气为先"之训。其中生黄芪之用尤见匠心,既可防疏泄太过而致经量过多,又能助脾运以杜肝郁之源,深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旨。

李案经后腹痛,伴见消瘦口干,显系中气下陷、津液不布之象。王师以补中益气汤化裁,加麦冬、竹叶生津,黄柏清热,厚朴、乌药理气,既遵东垣升阳举陷之法,又兼顾阴虚内热之标,可谓标本兼治。其中升麻用量仅5克,正是遵循"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之则,以轻清之品引药下行。

痛经之治,要在明辨虚实。实证多见经前作痛,拒按,经血色暗有块;虚证多见经后隐痛,喜按,经色淡质稀。然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如程案虽属实证,方中仍用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李案虽属虚证,亦佐理气之品防补而壅滞。此即《傅青主女科》所谓"调经不离气血,治血必先理气"之妙用。

今人治痛经,或执活血化瘀一法,或专事温补,皆失偏颇。王师之治,实证不忘顾护阴血,虚证兼顾气机调达,实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学者当于此等处细加体会,方能于临床中灵活运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