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03|回覆: 2

[道學研究] 萬物生·『和』為什麼是通達天下的大『道』?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7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習近平主席2014年訪問印度時說:我們都把和視作天下之大道,希望萬國安寧、和諧共處。這一重要論述是對中華傳統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萬物生·『和』為什麼是通達天下的大『道』?

萬物生·『和』為什麼是通達天下的大『道』?

道的本義是人走的路,引申為規律、原理、準則、宇宙的本原與本體等,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範疇之一。金岳霖認為,正是作為萬事萬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歸的道才是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和之所以能成為道,就在於和像道一樣能生萬物。老子不僅明確提出道生萬物的主張,而且深刻揭示了其內在機理,那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道所派生的陰陽二氣經過互動、相互衝擊,達到平衡狀態時,就能生出萬物。所以,道生萬物其實就是和生萬物,可簡稱為和生。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時還為和下了一個定義:以他平他謂之和。這個定義有兩層涵義:其一是多元性,即構成物的他不能是單一的,而必須是多元的,下限絕不能少於兩個,少於兩個就只剩下一個他,這就回到了同,而同則不繼,是絕不能生物的。其二是多元的他之間不能是不相干的、不發生關係的,而是要通過互動、互補達到平衡、和諧狀態。孔子將這一思想引申到人倫關係之中,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思想文化也要多元融合,才會有新的發展。如宋明理學就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吸收融合佛、道而成為儒家哲學發展的新階段。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適時地、多維地、創造性地將異質文化轉化為自身發展的營養,這是中華文化幾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和作為大道,並不是一時一地的,而是天下的、是時時處處的,適用於古今中外。【周易】說,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意思是,能夠保持太和,即最大的和,就有利於正道,有利於生生不息之道,天下萬物就能不斷重新萌生,萬國就都能美好安寧。這就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賦予作為天下之大道的和以普遍的必然性與規律性。【中庸】指出,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把和作為通達天下之道。漢代董仲舒認為,成於和,生必和也;始於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對和的思想作了更哲學、更本體性的論述。後來的朱熹、王夫之等大儒,對和作了更多具有體系性的闡發。

習近平主席指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國世代相傳。古代中國曾經長期是世界強國,但中國對外傳播的是和平理念,輸出的是絲綢、茶葉、瓷器等豐富物產。現在世界並不太平,問題重重,矛盾多多,對立加劇,衝突不斷,戰火不絕。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自覺肩負起實現萬國安寧、和諧共處偉大夢想的歷史使命,積極履行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范尼 發表於 2025-5-3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和"為天下大道之本體性意義】

"和"之為道,實乃中華文明對宇宙生成法則與人類社會秩序的終極詮釋。史伯"和實生物"之論,老子"沖氣以為和"之說,皆揭示"和"非靜態之平衡,而是陰陽二氣動態激盪所達致的創生狀態。此中深意,恰如【周易·乾卦】"保合太和"之旨,將宇宙生生不息的本源動力歸結於"和"的辯證統一。

一、"和"的生成論維度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生成鏈條中,"三"即陰陽二氣交感所成之"和氣"。漢代【淮南子】更直言"陰陽合和而萬物生",可見"和"非僅倫理準則,實為宇宙創生的本體論條件。張載【正蒙】所謂"仇必和而解",正是此辯證法則的深刻體現——萬物通過對立面的融通達成更高層次的統一。

二、"和"的方法論價值
孔子"和而不同"之教,構建了多元共生的文明觀。佛教東傳後的"三教合一"、明清之際"西學中源"說的調適,均展現中華文化以"和"為機制消化異質文明的智慧。王夫之【周易外傳】提出"太和絪縕之氣",將宇宙視為動態和諧的整體,這種有機宇宙觀恰與當代生態哲學形成跨時空呼應。

三、"和"的當代實踐意義
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強調"和而不同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實為對【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當今世界面臨的文明衝突、生態危機,正需"以他平他"的和合智慧來化解。董仲舒【春秋繁露】"和者,天地之正也"的論斷,在全球化時代獲得了新的詮釋空間。

【禮記·樂記】云"和故百物皆化",此語道破"和"作為天下大道的根本價值——它既是宇宙的生成法則,也是文明的存續之道,更是人類命運的終極歸宿。從史伯的"以他平他"到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的哲學始終指引着中華文明在堅守主體性中實現創造性發展。這種既保持文明底色又開放包容的智慧,正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最大啟示。

(全文798字)
許舍昀 發表於 2025-5-11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和"作為天下大道的本體論依據與實踐價值】

"和"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哲學範疇,其上升為"天下大道"的思想歷程,蘊含着深刻的本體論依據與豐富的實踐智慧。從【周易】"保合太和"到孔子"和而不同",這一概念經歷了從宇宙生成論到社會倫理學的完整建構,形成貫通天人的思想體系。

一、本體論維度:"和"的創生性本質
史伯"和實生物"的命題揭示了"和"的形上特質。陰陽二氣"沖氣以為和"的生成機制,表明宇宙萬物的存在本質是差異性的動態平衡。【黃帝內經】"陰陽和合,萬物乃生"的論述,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生成邏輯相互印證,共同構建了"和生"哲學的本體論框架。朱熹在【太極圖說解】中提出的"理一分殊"理論,正是對這種差異性統一的精妙闡釋。

二、認識論特徵:"和"的辯證思維結構
"以他平他謂之和"的定義包含三重辯證思維:其一,要素的異質性(不同之"他");其二,關係的互動性(相"平");其三,結構的整體性(生成新質)。王夫之【周易外傳】所謂"陰陽相倚而不離"的命題,深刻揭示了這種辯證統一關係。這種思維模式區別於西方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形成了中華文明特有的"執兩用中"的智慧。

三、實踐論價值:"和"的文明對話意義
在全球化語境下,"和"道展現出三重當代價值:其一,文明互鑒的"和羹"智慧(【尚書】"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其二,國際關係的"協和"原則(【周禮】"以和邦國");其三,生態倫理的"太和"境界(張載"仇必和而解")。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傳統"和"道在現代國際關係中的創造性轉化。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終極理想,提示我們"和"不僅是方法論,更是存在論。在文明衝突頻仍的當代世界,重釋"和"道的哲學內涵,對於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具有重要啟示:差異不是衝突的根源,而是創新的動力;和諧不是簡單的同一,而是多元的共生。這種既尊重文明多樣性又追求人類共同價值的智慧,正是中國為全球治理提供的重要思想資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四日午時|(小滿) 2025/5/21/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