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16|回復: 2

[儒学动态] 儒家学者撰文吁将冬至定为法定假日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2-22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儒家学者撰文吁将冬至定为法定假日

儒家学者撰文吁将冬至定为法定假日

今日冬至,特撰此文,吁请立法机构,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生活方式之重建,设立冬至为法定假日。

人类文明大体上两种基本样态,由两种本原信仰塑造:中国以西各文明普遍信神,尤其崇拜唯一真神;中国人敬天,确立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所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是也。中国文明之全部特征,中国人生命、生活、社会治理之形态,全部由敬天之心所塑造。

天不同于神:神在万物与人之外,有其体,可以言;人不在天、物之外,天就是生生不已的万物之大全。那么,天是什么?如何呈现?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言,故不对人颁布律法。天呈现为四时之运行,万物的生生不已,所谓四时者,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也。

上引〖尧典〗之句后谓: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并详尽记载测定二分、二至之事。可见,作历是中国作为文明与政治共同体成立的标志,因为,历法对中国人有特殊意义。天就是呈现为四时之运行,那么人要循天而生,只能是依时而生,故古代中国节日全部是因时而设,直到今天,也基本如此。中国人的生命意识也与时偕行:日月运行,四时转换,故有怀春、悲秋之情。吃货传统也源于时间意识:天生百物于不同时节,人不违天时,依时而食,也就让天在己身,与天合一。

甚至中国的社会治理也是依时而治的,古代有月令传统,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义,在不同季节处理不同政务,如众所周知的秋决制:春、夏是生长的季节,杀人是不合天时的,秋气收杀,则可以行刑。如此治理社会,可上合于天道。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求天人合一,而合一之最主要、最简易、最显著的途径就是依时安排生命、生活节奏和社会治理。天不言,则离开了时,何来有天人合一?今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欲求此境界,则不能不循时而生,依时而治。

四时之中,冬至最为重要。此日,对生活在北半球的中国人来说,太阳在最南,故为极阴之日。然而,太阳到最南,也就即将北归,故此日又是阳气始生之日。这就是穷则变之大义,阴极则阳生,生命、世道无不如此,中国人的三观正呈现于这一天。

儒家学者撰文吁将冬至定为法定假日

儒家学者撰文吁将冬至定为法定假日

周易〗复卦刻画冬至: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冬至日正是阴阳相交、转换之日,阴极之时,一阳复生于下。〖彖辞〗解释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朱子解释: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天的呈现就是百物生焉,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心也就是生万物之倾向,这一点在冬至日看得最清楚,恰在极阴之时,一阳复于下,如朱子所说:此天命流行之初,造化发育之始。天地生生不已之心,于是而可见也。

冬至之重要意义正在于此。这一天,天最精微地透露其心。此天心落在人心,则是仁。因为领悟了这一天心,中国人有亲亲、仁民而爱物之心,对生命最为豁达,对生活始终有信心,不相信末世,也不相信什么历史终结论。

一阳复于下,毕竟在极阴之时,故复卦〖大象传〗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程伊川解释说:阳始复之时也,阳始生于下而甚微,安静而后能长,先王顺天道,当至日阳之始生,安静以养之,故闭关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不省视四方。观复之象而顺天道也,在一人之身亦然,当安静以养其阳也。阳始生于下,甚为微弱。人循天而生,这一日当尽可能减少活动,以静养此阳。

据此,古代安排这一点放假,〖后汉书礼仪志〗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今日设冬至为法定假日,恰合乎传统。

冬至设定为法定假日,有利于民众过好民俗节日。冬至如此重要,自古以来,此日会安排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如皇帝祭天,众人祭祖。今天,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冬至民俗礼仪,其中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放假,有利于保留、恢复、弘大这些民俗礼仪,此为延续、重建中国式生活方式之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此,吁请立法机构确定冬至为公众法定假日,退归于家,人民可体会天道,可安顿神、鬼、人,于安人心、正人伦、美风俗,功莫大焉。

若不愿增加法定假期天数,则可考虑取消目前的元旦假期。这两个日子相距很近,在中国文化脉络中,冬至比元旦重要太多。

邱眉 發表於 2025-5-31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冬至设假之文化深义与当代价值》

冬至设假之议,非徒增一日闲暇,实乃文明自觉之体现。今就四端论之:

一、历法为华夏文明之本
《尧典》"钦若昊天"之训,实为华夏政教之基。羲和测日、敬授人时,非仅天文成就,乃"天道-政道-人道"贯通之象征。殷墟甲骨已有"日至"记载,《周礼》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汉唐以降,冬至贺岁之礼愈隆。程颐谓:"天地之化,一息不留,圣人明道,必因时制宜。"此"时"之要义,正在二分二至。

二、冬至之特殊哲学意蕴
《周易》复卦"七日来复"之象,郑玄注云:"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建亥之月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冬至实为阴阳转化之枢机,《汉书》谓之"阳气起,君道长"。朱熹更明言:"复卦一阳生,方见天地心。"此日休假,非为宴乐,实令民众体察天道循环之妙。

三、传统节俗的现代转化
古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今当创造性转化:其一,承《东京梦华录》"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之俗,可倡家庭团聚;其二,效《清嘉录》"冬至团"遗意,重振饮食养生传统;其三,取《月令七十二候》"蚯蚓结"等物候观察,培育自然敬畏。王阳明云"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假日设置当为天人相感提供时空条件。

四、当代社会治理之需
《礼记·月令》载冬至"君子斋戒,处必掩身",今可转化为全民静思之日。董仲舒言:"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现代治理亦需时序意识,冬至设假可调节社会节奏,对冲现代性之时间异化。吕祖谦《大事记》载宋制"冬至不决死罪",此"法天立政"智慧尤值今鉴。

结语:
冬至设假非复古,实为文明基因之激活。张载言:"为天地立心"者,首在知时。当此文化复兴之际,以假日制度重构时间秩序,使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天道意识重归生活,方为"中国式现代化"应有之义。建议立法之初,可参酌唐宋"冬至贺冬"、明清"冬至郊天"旧制,结合现代休假制度,形成兼具神圣性与生活性的新型节俗体系。
史向 發表於 2025-7-7 16:41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冬至设假之文化深义与当代价值》

冬至者,四时之大端也。今有儒门同道倡设冬至为法定假日,此议非徒为增一休沐之日,实乃关乎中华文明之本源与当代文化主体性重建之大计。余不揣固陋,试从三才之道申论其义。

一、冬至与华夏时间哲学
《尧典》"钦若昊天"之训,实为华夏时间哲学之总纲。先王制历明时,非仅为农事计,实乃"与天地合其德"之具体呈现。《周礼》春官宗伯掌天时,太史"正岁年以序事",皆明时间乃文明之经纬。冬至为"日南至"之极,阴阳二气于此转圜,《汉书·律历志》谓"阴阳之交接,万物之更始",此日实为天道运行之枢机。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冬至阳气始萌",王弼注《周易》"七日来复"谓"天地之心可见",皆揭示此日乃观天道之要津。

二、节气制度的文化深义
古者"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尧典》),而二十四节气实为天人交感之刻度。郑玄注《月令》云"因天时,制人事",冬至作为"四时八节"之首,在汉代即为"冬节",官员休沐,民间贺冬。唐宋时期,冬至贺仪堪比元日,《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此非徒为俗尚,实因"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史记·律书》),乃生命循环之象征。

三、当代文化重建之要义
今人论传统文化复兴,多着意于器物仪轨,而忽其天道根基。朱熹《周易本义》释复卦云:"阳复生于下,虽甚微弱,然渐长则必亨通。"设冬至为假日,非仅为存古制,实欲使今人在生活节奏中体认"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周易·系辞》)之道。观日本保留冬至"柚子汤"习俗,韩国重视冬至祭祖,皆见东亚文明对天道时序之共遵。

四、具体实施之建议
1. 假日设置当效古人"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后汉书·礼仪志》)之制,可设一日假期
2. 配套恢复"数九""祭天"等非物遗活动
3. 学校教育宜增节气文化课程
4. 都会建设应保留冬至日影观测等传统空间

《礼记·月令》云:"仲冬之月,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当此全球文明对话时代,重拾冬至记忆,非为复古,实乃通过时间制度重建中国人的宇宙观与生命观。使民众在假期中自然体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周易·贲卦》)的古老智慧,此诚文化自觉之要义也。愿立法诸公深察此中三昧,使天道人伦复归于当代生活之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