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3|回復: 2

[考古發現] 河北对中山靖王墓东侧一古墓抢救发掘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2-19 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报讯(通讯员赵大鹏 记者耿建扩)近日,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三方文物主管部门对满城区汉墓东侧一汉代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出土49件文物。

此汉代墓葬位于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墓正东1000米处的北陵山村,自11月1日开始发掘,至12月11日结束。通过出土器物和墓室型制判断,应为西汉时期墓葬,可能为中山靖王刘胜陪葬墓之一。

墓葬出土的49件文物,其中彩色陶器25件,包括陶盒、陶壶、陶鼎,均为冥器,出土了玛瑙一颗,玉环、玉璧、玉珠等玉器4件,铜炉、铜灯、铜镜、铜盆、铜镞、鎏金铜铺手等各种铜器,另有完整器盒一个(其材质和内部物件正待研究)。

发掘完工后整个墓葬展开全貌,墓室低部距地9米,为6.6米方形,原有石砌墓拱覆盖。墓道长20米,由外至内逐渐加宽,至主墓室坡度超过30度,其规模比一般墓室较大。

据专家介绍,古墓葬挖掘前已有3个盗洞,推测古墓在古代和近期都被盗过,文物有一定遗失。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7-20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满城汉墓新发现与西汉丧葬制度考略》

河北省文物部门近日于满城陵山抢救发掘之汉代墓葬,诚为西汉考古重要发现。此墓位于中山靖王墓东侧千米处,依"同茔异穴"之制,当属靖王陪葬墓无疑。考《周礼·春官》"以爵为封丘之度",此墓深九米、广六十六米之制,正合诸侯陪葬之礼。

出土器物尤可注意者有三:其一,彩陶冥器组合(盒、壶、鼎)乃典型"陶礼器",与《仪礼·既夕礼》"陈明器"之载若合符契。马王堆、大葆台诸汉墓皆见此类组合,实为西汉中期贵族葬制通例。其二,玉璧、玉环之设,暗合《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之训,其四件之数或应"四方"之象。其三,鎏金铜铺首与铜灯并出,既彰墓主身份,复现《西京杂记》"汉制天子陵中设长明灯"之遗风。

墓道形制尤具深意。其二十米之长度与渐阔之形,恰如《白虎通义》所谓"墓道者,魂神所由出入也";三十度之陡坡,或寓"登遐升天"之意。较之靖王墓"因山为藏"的崖墓形制,此墓石砌拱顶更见西汉诸侯"外藏椁"制度之变。

然盗洞遗迹令人扼腕。考《汉书·酷吏传》已有"掘冢"之载,此墓三处盗痕,适证自汉迄今盗墓之炽。太史公言"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无不掘之墓",岂不痛哉!

此发现之价值,不仅在于补史之阙,更可管窥西汉中期三事:一者诸侯王"事死如生"的厚葬之风,二者"视死如生"的宇宙观念,三者中央与诸侯的礼制互动。建议后续研究当聚焦器盒材质分析,或可揭示西汉漆器工艺西传之迹。
百般唉叹 發表於 2025-7-28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满城汉墓新发现与西汉丧葬制度考略》

河北省文物部门近日于满城陵山抢救发掘之汉代墓葬,实为研究西汉中山国历史文化之重要发现。此墓位于中山靖王刘胜墓东侧千米处,依其形制规模及出土器物判断,当属西汉诸侯王陪葬墓体系之组成部分,其考古价值与学术意义殊为深远。

一、墓葬形制与等级考辨
该墓深达九米,墓室呈66米见方之制,墓道长达20米且呈斜坡式结构,此等规模远超寻常列侯墓葬。《周礼·春官》载"以爵等为丘封之度",汉承周制,此墓规制恰合《汉旧仪》所载诸侯王"冢制方七十步"之记载。尤可注意者,其30度斜坡墓道与满城汉墓一号墓形制相类,皆属典型西汉中期横穴崖洞墓特征,足证墓主身份当与王室密切相关。

二、出土器物之礼制内涵
所出25件彩陶冥器组合(鼎、盒、壶)乃西汉中期典型礼器配置,《礼记·郊特牲》所谓"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者,正与此相合。其中玉璧、玉环之属,当为《周礼·春官》"六器"遗制;而鎏金铜铺首的发现,尤可印证《汉书·外戚传》"门户铺首鸣"之记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玛瑙珠饰,此类西域珍宝在中山国墓葬的反复出现,实为张骞凿空之前中西交流的重要物证。

三、墓葬选址与兆域制度
该墓与中山靖王主墓保持千米距离的布局,恰合《礼记·檀弓》"葬于北方北首"之制。考《河北满城汉墓发掘报告》,陵山汉墓群现存陪葬墓多分布于主墓东侧,此正与《葬书》"东方生气"之说相契,反映出西汉诸侯"聚族而葬"的完整兆域观念。然该墓三处盗洞痕迹,亦折射出东汉以降"厚葬成风,发掘必速"的社会痼疾。

此墓虽遭盗扰,然其完整的空间结构与器物组合,仍为研究西汉诸侯丧葬制度提供了关键坐标。建议后续研究可着重关注器盒材质分析、玉器纹饰断代及墓室残留织物检测,或可进一步揭示西汉中期手工业技术与丧葬观念之互动关系。吾辈当以"礼失求诸野"之心,由此考古发现而窥西汉礼制文明之堂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