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9|回复: 0

[医药临床] 《名医名方》·加味苓桂术甘汤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12-1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王明福,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第四批北京市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老师。历任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从事中医内科临床近40年,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研项目1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4项。擅长诊治老年病、咳喘病及内科杂病等。

组成: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0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桔梗6克,细辛3克,干姜6克。

功效:培土温金、止咳平喘。

主治:久病咳喘,咯白痰。兼见气短,倦怠乏力,遇风寒则咳喘,劳累后加重,小便清长,大便黏滞不畅,舌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沉滑。用于治疗慢性咳嗽,如感冒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等;也用于治疗慢性喘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具备上述主症、兼症者。

用法:上方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每天2次。

方解:本方以茯苓为君,健脾并渗利水湿,为淡渗水饮之要品;桂枝辛温,能平冲降逆,化膀胱之气,温阳化气,为宣通水饮之妙药,疏泄小便以除痰饮之根,配合茯苓以健脾除湿、温化水饮;佐白术补益脾气、燥湿利水,且助茯苓运化水湿;甘草补土又能制水并调和诸药,且能润肺止咳,配合茯苓、白术兼能补脾,配合桂枝以甘温补阳。饮是由于阳虚所致,其本在脾,其根在肾,故“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半夏能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气;陈皮能行气化痰,兼理肺气。党参质润气和,能健脾补肺、益气养血生津,其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能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黄芪气薄而味浓,专补气。黄芪乃补气之圣药,伍当归自能助之以生血也,血得气而速生。党参与黄芪伍用,均为补气要药,相伍为用,增强了补益脾肺之气的作用,党参偏于阴而补中,黄芪偏于阳而实表。党参、黄芪二药相合,一里一表,一阴一阳,相互为用,益气之功更宏,配白术补气健脾作用更见彰显,更切合此证病人多易感冒,遇见风寒即咳喘的表虚特征。方用当归,其意有二:其一,患者咳喘病程较长,肺脾气虚病久及血,血气不和,用之补血行血,养血润燥;其二,患者多有阵咳、痉咳、遇风寒则咳的特点。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息风止咳治咳逆上气。白芍能养血敛阴收汗、柔肝缓中止痛、利小便,以之为佐,监制诸药。桔梗能宣肺祛痰,消积聚之痰涎,在此用之,意在促进已成之痰的排出。干姜辛热,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祛湿。细辛辛散,温肺散寒化饮,助干姜散其凝聚之饮,二者温散并行,痰饮得消。上药合用,共奏培土温金、化痰平喘之功。

加减运用:痰黏稠者,加知母、沙参;喘甚者,加炙麻黄、杏仁;气虚甚者,加大党参、黄芪用量或者党参改生晒参;大便干结不下者,加杏仁、全瓜蒌、莱菔子;畏寒四末不温,脉沉弱者,加补骨脂、淫羊藿等。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韩竺虫 发表于 2025-7-31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味苓桂术甘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

王明福主任此方,实为仲景苓桂术甘汤之精妙化裁,深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余观其组方,法度谨严,君臣佐使分明,既承古方之精髓,又融汇后世医家心得,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经方根基与病机契合
方以苓桂术甘汤为底,正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要义。原方本为治疗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剂,今加味后更切合"肺脾阳虚、寒饮伏肺"之复杂病机。细察主症"遇风寒则咳喘,咯白痰",恰是《诸病源候论》所言"留饮者,由饮酒后饮水多,水气停留于胸膈之间而不宣散"之象,而方中桂枝、干姜配伍,正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

二、组方配伍之精要
1. 核心药对分析:茯苓配桂枝乃通阳化气经典组合,白术佐甘草为健脾燥湿要药。新增半夏、陈皮取二陈汤之意,暗合"治痰先理气,气顺痰自消"之理。尤妙在党参、黄芪并用,既补太阴脾土,又实卫阳之表,深得李东垣"脾胃论"之三昧。

2. 气血双调之巧:当归、白芍相伍,既养血柔肝以防木火刑金,又寓"治风先治血"之旨。桔梗为舟楫之剂,载药上行;细辛辛烈走窜,能破沉寒痼冷,二者相合,开提肺气而无燥烈之弊。

三、临证运用要点
1. 辨证关键:舌苔白腻或滑、脉沉滑为应用眼目。若见黄痰、口渴、舌红苔黄,则非所宜。此方所治之咳喘,当有"昼轻夜重,遇寒加剧"之特征。

2. 加减法度:若兼肾不纳气者,可加沉香、补骨脂;痰多气逆甚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若见口唇紫绀等瘀象,当合入丹参、桃仁。

四、现代应用拓展
此方于慢性气道疾病之应用,尤合"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之现代病理。方中细辛所含甲基丁香酚可抑制气道高反应,桂枝醛类成分能调节TRP通道,体现"异病同治"之妙。然需注意细辛用量,谨守"辛不过钱"之训。

结语:此方之价值,不仅在效验确切,更在示人以"治咳喘不忘培土生金,祛痰饮必兼温阳化气"的治疗范式。学者当于"阳化气,阴成形"之理中细加体悟,方能得此方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