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568|回復: 2

[医药临床] 补中益气汤合潜阳封髓丹化裁治疗疲乏案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2-5 06: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赵某,女,29岁,2015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疲倦乏力三个月。现容易疲劳,常四肢乏力,浑身困倦,肩部酸痛,口腔溃疡,舌淡苔白,脉弱。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此患者疲乏乃因气血不足、虚火上炎所致,治当益气补中、引火归元,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潜阳封髓丹化裁。

处方:生黄芪30克,生白术15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生甘草10克,当归15克,熟附子10克,炒龟板15克,黄柏10克,砂仁15克,山茱萸3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不要熬夜,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醇酒之品,节房室,畅情志。

2015年5月26日复诊,前药后疲劳大减,口腔溃疡痊愈,但肩部酸痛依旧,守方加麻黄6克,仙鹤草40克,再进7剂。

随访:诸症基本消失。

按:此患者临床表现为一派虚象,但同时有口腔溃疡。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见这一类患者,不管是否有口臭、咽痛、面红等明显热证,只要是舌质不红,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潜阳封髓丹治疗而获得满意疗效。潜阳封髓丹来源于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即潜阳丹和封髓丹。前者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后者也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郑钦安对封髓丹的解释是:『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广东地区气候湿热,凉茶风行,因而临证常可见上热下寒之象,刘志龙对此虽见上热,亦不避附子,常用此方清上热、温下寒而获得良效。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姚待 發表於 2025-8-1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补中益气汤合潜阳封髓丹化裁论治虚火证之枢要》

本案以"气虚阳浮"为病机核心,诚如《内经》所言"阳气者,烦劳则张",患者久疲致中气下陷,虚阳浮越,乃现上热下寒之候。刘师熔补中益气汤与潜阳封髓丹于一炉,实得李东垣、郑钦安两家心法之三昧。

辨证之要,首在舌脉。患者虽见口腔溃疡等"火象",然舌淡苔白、脉弱,恰如《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之机转。郑钦安《医理真传》强调:"阳欲上脱,阴下吸之,不能脱也",本案取附子配龟板,正是遵此阴阳互根之理。方中黄芪、党参各领补气之职,佐升麻、柴胡升举清阳,暗合"陷者举之"经旨。尤妙在砂仁用量达15克,既助附子温肾,又协黄柏降火,诚如《本草备要》所言其"和五脏阴阳之气"。

复诊加麻黄6克尤见匠心。考《本经》载麻黄"破癥坚积聚",此处非为解表,实取其通阳达络之功,与仙鹤草相伍,既解肩凝,又助益气。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民间常用治劳伤乏力,现代药理证实其含仙鹤草素能增强肌力,此乃古今印证之范例。

广东地处岭南,湿热氤氲,人多过服凉茶伐阳,致龙雷之火不安其宅。刘师不惑于表象,谨守"诸虚百损,皆责脾肾"之训,以补中益气汤固守中州,潜阳封髓丹导龙入海,佐以山茱萸助封藏之功,实得"治病求本"之真谛。此案提示临证当以舌脉为据,不可见火清火,见热退热。昔年章次公先生治虚火牙痛用附子理中汤,与此案异曲同工,皆示人"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玄机。

(本文所述方药须经执业医师辨证施用)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8-2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补中益气合潜阳封髓法治疗虚火疲乏之思辨》

本案以经典方剂化合调治虚阳浮越之疲乏证,深得"治病求本"之旨,其辨证思路与方药化裁颇具示范意义,试析如下:

一、病机辨析之精微
患者虽现口腔溃疡等"上热"之象,然舌淡苔白、脉弱乃真寒假热之确据。刘师洞察此乃"阴火"为患,诚如东垣所言"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潜阳封髓丹与补中益气汤合用,正合"甘温除大热"之法,更佐以引火归元之品,标本兼顾。

二、方义解析之妙谛
补中益气汤升举清阳,潜阳封髓丹导龙入海,两方相合暗含"升降相因"之妙。尤妙在:
1. 生炙甘草同用,既缓附子毒性,又助伏火之功
2. 山茱萸用量独重,取张锡纯"收敛元气,振作精神"之意
3. 复诊加麻黄6克,既开太阳经气以解肩凝,又暗合"火郁发之"之旨
4. 仙鹤草40克为江南习用之"脱力草",补虚不忘通络

三、地域用药之特色
岭南湿热之地,久服凉茶易损真阳,反致虚阳浮越。刘师不囿于"溃疡即热"之俗见,大胆投以附子,正合郑钦安"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之论。龟板、黄柏与附子同用,既清浮热又温命门,深得相反相成之趣。

四、学术传承之脉络
此案融汇三家精要:
1. 取法李东垣脾胃学说
2. 承袭郑钦安火神思想
3. 化裁蒲辅周"和法"精髓
较之单用补中益气汤,更添"导火归原"之维度,拓展了甘温除热法的应用范畴。

五、临证启示
1. 辨虚火当重舌脉:舌质不红苔润乃用附之关键
2. 调阴阳需明开阖:补中益气汤之"升"与潜阳丹之"降"相反相成
3. 治标证须顾根本:溃疡虽愈仍守温补,体现"治病必求于本"

此案启示后学:治虚性疲劳当分清气火阴阳,对于现代常见之亚健康状态,这种温补与潜降并用的思路,较之单纯补益或清热,更符合"阴平阳秘"之旨。然须注意,附子用量需因人制宜,初诊7剂即效,亦见医者把握药证相当之精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