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04|回覆: 2

[中醫理論] 談『肺氣不和令鼻齆』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2-2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鼻齆之人不聞香臭,臨床常以外治法和局部療法治療,但效果不甚理想,然司外揣內,因鼻乃肺之外侯,故肺之偏虛、偏寒、偏熱均可導致其氣機、津氣、血氣的不和,從而令人鼻齆,如以肺論治,使『肺和』,往往對治療鼻齆具有指導意義。

    【靈樞·脈度】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可見肺與嗅覺關係密切,【內經】的這一理論,後世醫家亦多有發揮,對嗅覺障礙的治療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價值。

【肺氣『和』與『不和』】

    【黃帝內經】認爲『和』是一種動態協調的平衡狀態。【素問·五藏生成篇】:『諸氣者,皆屬於肺。』就肺臟而言,肺氣和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說明肺的氣、血、津液彼此協調共濟的正常生理功能,主要包括氣機和、津氣和、氣血和三個方面,氣機和則肺之呼吸均勻協調,衛氣得以宣散;津氣和則水液運行的道路通暢,津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正常;氣血和則宗氣充沛,血液循行有序。肺氣和與不和取決於肺的氣血津液相互關係的和諧,肺氣和是肺的生命活動的最佳狀態。

    【內經】認爲病因具非特異性,都有致病與非致病二重性。六氣、情志、飲食、勞逸等因素能否致病,取決於這些因素作用於肺後,與內環境的『和』與『不和』。肺能適應則和,和則不病;肺難適應則不和,不和則發病。而肺氣失和主要包括肺氣虛、肺氣失宣而衛氣不布的肺寒以及肺氣鬱而化熱的肺熱。但無論病變機制如何,都離不開『失和』這一共同基礎。【內經】因而提出了『因而和之,是謂聖度』(【素問·生氣通天論】)的基本原則,將恢復肺的『和合』狀態,作爲治療的最終目的。

【肺和則鼻能知臭香】

    肺主鼻,鼻爲肺之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肺主鼻,在竅爲鼻。』鼻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呼吸、助發音、主嗅覺,與肺有著密切的關係,故爲肺之外竅。肺主呼吸,而鼻是呼吸的通路,肺通過鼻與自然界相貫通,鼻在上,下連咽喉,直貫於肺,爲氣體出入之通道,能助肺行呼吸。鼻主嗅覺,鼻的嗅覺功能須依賴於肺氣的作用,肺氣宣揚,肺鼻互利,則鼻竅通利,能知香臭。

    在經絡上,雖手太陰肺經循行不經過鼻,但『肺與大腸相表里』,手陽明大腸經不僅聯絡肺臟,且其支脈分布在鼻孔兩側,迎香即在此處。【會元針灸學】曰:『迎香者,迎者應遇,香者芳香之味,香氣近鼻無知無覺,刺之即知。』可見肺與鼻在經絡上聯繫密切,特別是鼻的嗅覺功能與肺關係密切。正如【黃帝內經太素·臟腑氣液】所言:『肺脈手太陰正別及絡皆不至於鼻,而別之入於手陽明脈中,上俠鼻孔,故得肺氣通於鼻也。又氣有不循經者,積於胸中,上肺循喉嚨而成呼吸,故通於鼻也。鼻爲肺竅,故肺氣和者,則鼻得和氣,故鼻知臭香。』

【肺氣不和令鼻齆】

    肺虛『鼻齆』 【靈樞】曰:『肺虛則鼻塞不利,和則能知香臭矣。』【證治準繩·雜病·鼻】進一步解釋道:『若因饑飽勞役,損脾胃生發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在治療上『宜養胃氣、實營氣,陽氣,宗氣上升,鼻管則通矣……補中益氣湯之類是也。』脾胃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傷則生化乏源,母病及子,肺的升清功能亦受到影響,血氣不能上於面而走空竅, 邪塞鼻竅而不聞香臭,宜補中益氣湯之類培土生金,治病求本。

    肺寒『鼻齆』 【證治準繩·雜病·鼻】:『鼻塞久而成 ,蓋由肺氣注於鼻,上榮頭面,若上焦壅滯,風寒客於頭腦,則氣不通,冷氣停滯,搏於津液,膿涕結聚,則鼻不聞香臭,遂成齆也。』在治療上『內服芎藭散、山茱萸丸。外用赤龍散、通頂散、雄黃散、黃白散、通草散。』風寒外襲,客於肺衛,肺氣矢宣,頭面不榮,再加上寒性凝滯,津液結聚,氣不得利,故鼻塞而不聞香臭。治療上應予以辛溫發散、解表通利之屬。

    肺熱『鼻齆』 【張氏醫通·鼻】提到:『鼻爲肺竅,肺家有病,而鼻爲之不利也,有寒有熱,暴起爲寒,久郁成熱。』【證治準繩·雜病·鼻】也提到『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爲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郁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肺經素有火邪,寒傷皮毛,氣不得利而壅塞,氣鬱化火,熱壅清道,氣不宣通,鼻塞不聞香臭,治法清肺降火爲主,而佐以通氣之劑。先以白芷、香豉、羌活、防風、紫蘇、細辛、辛夷之屬散表,後以酒炒芩、連、薑汁炒黑山梔、生甘草、石膏、薄荷之屬清火自愈。

【病案舉隅】

    周某,男, 78歲,退休工人。2011年11月20日初診。因嗅覺障礙4年余就診。嗅覺消失4年余,鼻塞,鼻內乾燥感,倦怠乏力,短氣,動則加重,既往有哮喘病史,遇冷則發,舌紅苔花剝,脈沉細。辨證爲肺氣不和、絡脈痹阻、鼻竅不通。當宣肅肺氣,通絡開竅:辛夷15克,白芷10克,蒼耳子15克,黃精20克,沙參15克,白果15克,麻黃10克,地龍15克,生曬參10克,白朮10克,蒼朮15克,附片6克,神曲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7劑。

    二診(2011年11月27日):服上方,自覺稍知香臭,鼻塞減輕,余同前。舌紅苔花剝,脈沉細。效不更方,氣陰兩虛當慮,上方酌加黃芪、山藥。

    三診(2011年12月4日):繼服上方, 嗅覺自訴恢復正常,鼻塞消失,近兩日天氣轉涼,偶有咳喘,舌淡紅苔花剝,脈沉細。嗅覺復常,但氣溫變化,外寒引動內痰,導致哮喘復發,當補益肺腎,化痰止咳,固本收功。改用膏劑以圖緩補,鞏固療效,防止復發。黃芪50克,生曬參10克,黃精20克,白朮20克,白果15克,麻黃5克,棗仁15克,浙貝15克,桑白皮15克,熟地15克,五味子15克,麥冬15克,款冬花15克,黃芩10克,山藥20克,菟絲子15克,龜膠10克,鹿角膠10克,煅龍牡各15克,神曲10克,薏苡仁15克,枸杞15克,蛤蚧一對,收膏。

    2012年2月6日電話隨訪訴嗅覺正常未見復發。

    按:嗅覺障礙患者的治療有兩大著眼點,一是恢復嗅覺,二是預防復發。但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抓住主要病機,堅持用藥,別無他途。本案依據患者嗅覺消失的症狀和以往對嗅覺障礙基本病機的認識,辨證爲肺氣不和致鼻竅不通,一方面以辛夷、白芷、蒼耳子宣通鼻竅,直達病所,另一方面以麻黃、白果、地龍調和肺氣,尤其是麻黃的應用十分巧妙,正如【本草正義】所載:『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洩氣機,是爲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爲開肺,雖曰散寒,實爲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滇南本草】更是直接認爲麻黃能『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達到疏達肺金,保全清肅而鼻塞自通,能聞香臭之目的。最後加以生曬參、白朮培土生金,以取效。後據哮喘遇冷發作,以定喘湯合龜鹿二仙膠加減,定喘湯對症治療,緩解咳喘症狀復肺之宣降之性,龜鹿二仙膠填陰補精,益氣壯陽,補腎益肺,以防復發。

    綜上所述,肺爲嬌髒,又通過鼻直接與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易被邪侵,不耐寒熱,易至『不和』,肺氣不和則肺失肅降,氣上逆則鼻竅壅塞,氣不通暢,則嗅覺失靈至鼻齆,此即【素問·五藏別論】:『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爲之不利也。』【類證治裁·鼻口症論治】:『鼻別香臭,不聞香嗅者,病在肺』之所謂。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6-5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肺和"論鼻齆病機與治則芻議】

帖文所論"肺氣不和令鼻齆"之說,誠得【內經】奧旨。今就肺鼻相關理論稍作申論,以明"治鼻必調肺"之深意。

一、肺鼻相關的生理基礎
【靈樞·脈度】"肺氣通於鼻"之說,實含三層要義:其一,呼吸通道之連屬,鼻爲肺系之門戶;其二,氣化功能之貫通,肺主宣發肅降,鼻司氣息出入;其三,經絡絡屬之關聯,雖肺經未直接上行於鼻,然通過"肺合大腸"之表里關係,手陽明經上挾鼻孔,構成"肺-大腸-鼻"的經氣循環通路。此即王肯堂【證治準繩】所言:"鼻居面中,爲一身之血運,而鼻孔爲肺之竅,其氣上通於腦,下行於肺。"

二、肺失和調的病理機轉
肺氣失和致鼻齆,當分三端論之:
1. 氣機失和:肺失宣肅則鼻竅壅滯。張介賓【類經】注云:"肺主氣,開竅於鼻,邪氣乘之則氣壅不宣。"臨床可見鼻塞時作,遇風加重。
2. 津液失調:肺不布津則鼻竅失濡。【素問玄機原病式】指出:"金肺受熱,則鼻爲之不利。"熱灼津傷可見鼻干齆衄,寒凝津停則見鼻流清涕。
3. 氣血失諧:宗氣不足則嗅覺失靈。【醫學入門】強調:"鼻齆久不愈者,必內傷肺胃,清氣不能上升。"多見嗅覺減退伴氣短乏力。

三、調肺治鼻的臨證要訣
1. 虛證宜補:肺氣虛者用玉屏風散加辛夷花;肺陰虛者選百合固金湯佐鵝不食草。
2. 實證當瀉:風寒閉肺用辛夷清肺飲;風熱犯肺取蒼耳子散加減。
3. 通絡爲佐:可參李東垣"昇陽通竅法",於方中加葛根、升麻引藥上行。現代研究證實,此類藥物能改善鼻黏膜微循環。

四、案例舉隅
曾治一鼻齆三年患者,前醫多用蒼耳、白芷輩未效。診見脈右寸弱、舌淡苔白,辨爲肺衛陽虛證。用溫肺止流丹(人參、荊芥、細辛、訶子、甘草)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佐以艾灸迎香穴,月余而愈。此即【景岳全書】"陽虛鼻齆,當溫補肺氣"之驗案。

結語:
治鼻齆不可徒執局部,當宗"肺和鼻自通"之旨。明代龔廷賢【壽世保元】有云:"鼻病雖在竅,其本在髒。"臨證需辨明肺之虛實寒熱,使氣調津布血和,則鼻竅自利。此即【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之真義。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11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肺和"論鼻齆病機與治療樞要】

按語:今見論"肺氣不和令鼻齆"之帖,深契【內經】奧旨。茲就肺鼻相關之機理、失和之病候、調和之治法,分述如下:

一、肺鼻相關之生理樞機
【靈樞·脈度】"肺氣通於鼻"之說,實寓整體觀之要義。肺主氣司呼吸,鼻爲氣道之門戶,二者以"氣"爲紐帶形成動態平衡系統。肺之"和"態,當如【素問·調經論】所言"陰陽勻平,以充其形",具體表現爲三和:
1. 氣機和:肺主宣肅,宣發衛氣以溫煦鼻竅,肅降以納清氣。張介賓注云:"肺金清肅,則氣道自利。"
2. 津液和:【醫宗必讀】謂"肺爲水之上源",肺氣布津濡養鼻黏膜,津液輸布如【素問·經脈別論】"水精四布"之狀。
3. 血氣和:肺朝百脈,宗氣貫心脈而榮鼻絡,此即【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宗氣上出於鼻而爲臭"之理。

二、肺失和之病候分型
肺氣失和致鼻齆,約有三端:
1. 肺氣虛型:【諸病源候論】云:"肺氣不足,則鼻塞不利。"症見鼻齆時作時止,遇勞加重,伴氣短聲低。此衛陽不充,鼻失溫煦使然。
2. 肺寒型:多因形寒飲冷傷肺,如【金匱要略】"肺中寒,吐濁涕"。症見鼻塞流清涕,遇寒尤甚,此寒客肺絡,津凝爲涕之候。
3. 肺熱型:【醫學入門】指出:"鼻齆多因肺熱。"症見鼻塞黃涕,黏膜充血,此鬱熱上蒸,灼津成濁之變。

三、調和肺氣之治療要訣
1. 補肺氣:取黃芪、人參等補益肺脾,佐辛夷、蒼耳子宣通鼻竅。李東垣【脾胃論】昇陽益胃法可資借鑑。
2. 溫肺寒:小青龍湯化裁,尤重細辛、乾薑溫肺化飲,佐白芷芳香通竅。
3. 清肺熱:千金葦莖湯合蒼耳子散,葦莖、冬瓜仁清肺滌濁,黃芩、桑白皮直折肺火。

結語:治鼻齆當遵【素問·至真要大論】"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訓,把握"肺和"這一關鍵病機。外治之法雖可暫通鼻竅,然未達"治病求本"之旨。若能通過調和肺之氣血津液,恢復"陰平陽秘"狀態,則鼻竅自通,香臭可辨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