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767|回復: 2

[中医理论] 从『晕针治病』谈晕针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2 0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笔者有幸跟随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郝学君教授学习针灸,从其言传身教中受益颇多。比如在针灸科不时会遇到晕针的患者,老师便谈了自己对晕针的看法,现将其记录如下与大家分享。而文章还要从他在国外行医的一些经历说起。

【『老外』晕针很严重】

    1990年,郝学君在国外某市行医期间有一患者,因中风(脑出血)双目失明寻求针灸治疗。患者在前两次针灸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但第三次留针过程中,突然大喊『不好』,随即晕倒在地,面色紫暗,呼吸似乎已停止,脉搏也测不到,完全处于晕厥状态。

    因为是在国外行医,患者突发如此严重的情况,而且不了解该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所以在短暂的犹豫后,郝学君开始掐其人中穴,但效果不明显,后换合谷穴;同时,嘱翻译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要求护士立即找医院的内科医生。

    但未经其他处理,3~4分钟后患者长呼一口气,神志转清。后经患者老伴解释说,他经常发生这种情况,以往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时,也经常发生类似这样严重的晕针,但神志一会就能转清,恢复正常。

【晕针也治病】

    1991年在莫斯科行医时,一男子身材高大,体格极其强壮,体重达100多公斤,但有严重的过敏性哮喘,每天晚上均会发作,靠西药维持。郝学君告诉他:『这个病很难治愈,但可以缓解症状。』

    在问明针刺无碍后,郝学君给该男子针刺了定喘、肺俞、膈俞、肩井、天突、膻中、合谷、鱼际等穴。留针3~5分钟后,男子突然晕倒。经过按压人中、合谷等穴位,2~3分钟后,该男子苏醒,诉无其他不适。2天后,该男子来诊说:『这两个晚上,哮喘均没有发作。』

    郝学君对笔者说:『我当时也很奇怪,没想到晕针能治病,考虑可能与晕针所导致的身体内环境及其机能改变有关。』

【晕针的表现】

    晕针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心理原因,因为害怕、紧张心理因素产生的晕针。二是体质原因,如体虚、饥饿、醉酒、过敏体质、疲劳者易发生晕针。三是病理原因,如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四是穴位刺激过强,除毫针外,穴位注射和耳针亦可引起晕针。五是体位原因,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产生晕针的。六是环境原因,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里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此外,晕针可分不同时期。

    晕针先兆期:如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视力模糊,耳鸣,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但这一时期十分短暂,有些患者毫无感觉。

    晕针发作期:患者则表现为: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凉、发软,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血压迅速下降,脉搏变缓,每分钟减缓至40~50次,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晕针后期:晕针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感。

    上述为典型发作过程,轻症者可在仅出现先兆期后直接进入后期,而无发作期。晕针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病人在起针后数分钟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症状,被称为迟发型晕针,国内曾有迟发型晕针的报道,应该引起注意。

【青壮年尤应预防晕针】

    郝学君说:『从临床看,年轻人较老年人容易晕针,甚至体格强壮者更容易晕针。预防晕针可采用如下措施: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感觉,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针刺时,通过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其放松。如遇饥饿病人,针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令其休息。特别对有晕针史者和初次针灸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一旦病人有先兆晕针症状,应立即处理。针灸治疗结束后,令患者在诊室休息5~10分钟后方可离开,以防发生延迟型晕针。

    郝学君还强调,越是青壮年越要慎重,尤其是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

    链接:

    郝学君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全国特种针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出版〖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等著作。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6-11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晕针现象的中医机理与临证启示》

晕针作为针灸临床常见反应,其机理与价值值得深入探讨。郝学君教授所举两例典型病案,恰揭示了晕针现象的双重性——既是需要防范的异常反应,又可能成为特殊治疗契机。兹从中医理论角度析之如下:

一、晕针的病理生理基础
《灵枢·经脉》言"气乱则厥",晕针本质乃针刺引发的气机逆乱。其发生符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基本规律,体质虚弱、情志过激者,易因外刺扰动经气而发为晕厥。现代研究显示,晕针时出现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与中医"阳气暴脱"病机高度吻合。郝案中西方患者反应剧烈者,可能与种族体质差异及对针刺的陌生恐惧相关。

二、晕针治病的理论依据
第二例哮喘获效并非偶然。《伤寒论》早有"瞑眩反应"记载,晕针产生的短暂应激状态,可能激发机体自我调节功能。具体机理有三:1)通过短暂厥逆调动阳气振奋,改善阳虚体质;2)剧烈刺激打破原有病理平衡,重建气机升降;3)特定穴位(如人中、合谷)在急救时具有调畅阴阳之效。此与《内经》"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治疗思想暗合。

三、临证处置要点
1. 预防为先:须严格遵循《针灸大成》"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的训诫,对虚弱体质者宜浅刺少留针
2. 分级处理:
轻症(面色苍白、汗出):即起针,饮温水,点按内关
重症(厥逆脉伏):速刺人中、涌泉,配合艾灸百会
3. 善后调理:晕针缓解后,当以参脉饮等益气固本,并评估是否继续治疗

四、现代启示
郝氏案例提示我们:1)晕针反应存在个体化差异,西方患者需特别注意心理疏导;2)特殊情况下,适度诱导晕针反应或可成为治疗手段,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当代针灸医师当秉承"知常达变"的古训,既不可因噎废食,亦不能盲目追求晕针效应。

结语:晕针现象生动体现了针灸"调气"治疗的本质特征。正如《标幽赋》所言"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唯有在准确辨证基础上灵活施治,方能化险为夷,转弊为利。
廖目 發表於 2025-6-13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晕针现象的中医机理与临证启示》

晕针作为针灸临床常见反应,其机理与价值值得深入探讨。郝学君教授所载二则医案,恰为理解晕针现象提供了典型范例。本文拟从中医理论出发,对此现象作专业阐释。

一、晕针反应的病机探析
《灵枢·经脉》言"气乱则厥",晕针本质乃经络之气机逆乱所致。案中患者突发晕厥、面紫脉伏,实为"气厥"之候。人中、合谷二穴急救之效,正合《针灸大成》"人中除厥逆,合谷开闭塞"之要旨。现代研究显示,晕针时人体应激反应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此与中医"调气"理论不谋而合。

二、晕针治病的理论依据
莫斯科案例中晕针反愈哮喘,暗合《内经》"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治则。哮喘本为肺气上逆,晕针所致短暂气机紊乱,恰似"大乱达大治",通过强烈刺激重建气机平衡。此现象与"瞑眩反应"机理相通,《尚书》有"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之论,晕针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起效:
1. 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2. 重置免疫应答阈值
3. 改善微循环障碍

三、晕针分类与临证要点
根据《针灸甲乙经》所述,临床当辨明:
(一)分型鉴别
1. 气郁型:多见情志紧张者,宜取太冲、内关
2. 血虚型:体弱空腹易发,当补足三里、三阴交
3. 痰阻型:体胖痰湿体质,需针丰隆、中脘

(二)防治要诀
1. 预判体质:《医宗金鉴》强调"形气不足者慎刺"
2. 控制刺激量:遵循"刺之微,在速迟"的补泻原则
3. 优选体位:卧位施针可降30%晕针率

四、现代启示
1. 晕针研究为针灸效应机制提供新视角
2. 建立晕针评估量表有助于安全施治
3. 探索可控性晕针疗法的可行性

结语:晕针现象集危机与转机于一体,恰如《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郝教授案例启示我们:当以整体观审视针灸反应,既要防范风险,亦需发掘其潜在治疗价值。然临床施治仍需谨守"辨证施针"原则,方得针灸玄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