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71|回復: 2

[中医理论] 方剂学方药速记口诀(上)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12-2 1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前言:笔者发现诸多中医专业同学无论是背诵书本——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主编李冀)方歌到何种程度,多存在混淆方与方歌以及缺乏自己对方、药理解的问题。为此笔者献上为记住方药组成所总结的口诀与大家分享,读者可根据口诀画出自己对方剂分析的特殊线图,以便于记忆与理解。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麻 桂 杏 甘(麻黄加术汤——麻加术四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 杏 薏 甘 汤。三拗汤——麻 甘杏 水 姜。华盖散——麻 苏 杏 甘 陈 茯 桑)。

大青龙汤——麻 桂 杏 甘 膏 枣 姜(联系麻黄汤和越婢汤——麻 膏 草 姜 枣,剂量比结合证治记忆)。

桂枝汤——桂 芍 草 姜 枣【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四两。桂枝加桂汤——加桂共五两,桂枝加芍药汤,芍六建中汤(小建中汤里芍药六两加饴糖),还可将自己总结的桂枝汤加减联系整理】。

九味羌活汤——芎 地 芷 活 防 苍 辛 芩 草 汤,发汗祛湿宜、兼清里热强。

小青龙汤——麻 桂 芍 甘 姜,辛 夏 五味 汤。

止嗽散——梗 荆 宛 部 前(结合制方原理提醒自己是白前而不是前胡)陈 草,生姜调汤下之好。

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好,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豆豉牛蒡子,煎汤取服苇根浇。

桑菊饮——桑 菊 连 杏 荷,桔 甘 苇根合。

麻黄杏仁石膏汤——麻杏石膏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柴葛甘芩芷活芍,桔梗生姜大枣膏。

(程氏)柴葛解肌汤——胡 芩 葛 芍 草,丹 地 二母了。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汤,芍 甘透疹强。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胡 胡 芷 苓 芎 ,活 活 甘 桔 参,生姜薄荷中。

荆防败毒散——胡 胡 活 活芷 苓 芎,荆 防 桔梗 甘草中。

参苏饮——人参苏叶 葛 前胡,桔 甘 木香 二陈(汤)足。

再造散——参芪桂枝汤,辛 附 羌 芎 防。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附辛(结合大黄附子汤——黄辛附)。

加减葳蕤汤——葱 玉 桔 甘草,薇 豆 薄荷 枣。

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麦门 葱 地 葛 豉 姜。

【泻下剂】

寒下剂

大承气汤——黄 硝 枳 朴下(结合调胃承气和小承气,调胃黄 硝 草,小承枳朴替草硝)

大陷胸汤——黄 硝 遂(结合大陷胸丸——黄 硝 遂为汤,丸 杏 葶 硝 黄)。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汤,桃仁冬瓜芒。

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黄 辛 附(见前)。

温脾汤——温脾归 附 姜,人参调胃承气汤。

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方,寒积豆 黄 姜。

润下剂五仁丸¬——桃 杏 柏 郁李,松子仁陈皮。

济川煎——归 膝 苁蓉 泽 (升麻)麻 枳,温肾益精润肠屎。

逐水剂

十枣汤——十枣遂 芫 戟,平旦空腹宜。

舟车丸——舟车遂 芫 戟 牵牛,大黄 青 陈 香 槟凑(轻粉现多无)。

控涎丹——遂 芫 白芥子。

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汤, 蜜 遂 芍 甘 夏。

禹功散——禹功水(逐水)气(行气)便(通便),牵牛 茴 姜掺。

攻补兼施剂

黄龙汤——黄龙汤方大承气,归甘人参姜枣齐。(新加黄龙汤——调胃 增液汤,姜 归 海参 人)。

增液承气汤——增液麦地玄,黄硝倍与半。

【和解剂】

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汤——胡 芩 参 夏 草 姜 枣【类似的有三泻心汤——芩 连 参 夏 草 姜 枣(当然在此基础上注意剂量以及生姜、干姜的区别)、黄连汤——桂 连 参 夏 草 姜 枣等】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 桂枝 干姜 楼(栝楼根)芩 牡 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胡 芩 参 夏 黄 姜 枣,苓 桂 龙 牡 铅丹了。

蒿芩清胆汤——陈 夏 枳,竹 苓 草加蒿 芩 滑石 青黛(配合记忆温胆汤——陈 夏 枳,竹 苓 草 姜 枣)。

截疟七宝饮——陈 青 朴 常山,草 果 姜 槟 甘。

调和肝脾剂

四逆散——胡 芍 枳 草。

逍遥散——胡 芍 苓 草 归 术 荷 姜(加味逍遥丸即丹栀逍遥丸,黑逍遥加生或熟地)。

痛泻要方——术 芍 陈皮 防。

调和寒热剂

半夏泻心汤——芩 连 参 夏 草 姜 枣(具体联系记忆见前小柴胡汤)。

【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其加减变换方剂量多,读者可自行归纳总结分析)。

竹叶石膏汤——麦 膏 参 夏 草 粳 竹(可联系麦门冬汤——麦门 参 夏 草 姜 枣)。

清营凉血剂

清营汤——(笔者此方大致沿用方剂学教材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烦不宁,犀 地 银 翘 玄 连 竹,丹 麦 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犀 地 芍 牡丹,清(清热)解(解毒)又凉(凉血)散(散瘀)。

气血两清剂

清瘟败毒饮——膏 草 栀 芩 赤 桔 丹,犀 地 连翘 竹 连 玄。

清热解毒剂

黄连解毒汤——栀子 芩 连 柏(黄连解毒汤,芩连柏栀强)

凉膈散——凉膈薄荷栀芩翘,调胃承气竹蜜浇。

普及消毒饮——芩 连 参 橘 玄,甘 翘 板蓝 蚕,勃 蒡 胡 桔 升,普济消毒饮。

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方,归 芍 贝 芷 防,甘 皂 山甲 花(天花粉),乳 没 银 陈 加。

五味消毒饮——花 花 公子拜 天 地。四妙勇安汤——归 银 玄 甘,四妙勇安。

清脏腑热剂

龙胆泻肝汤——龙胆 胡 芩 栀 泽 通,归 地 车前 甘草中。(泻青丸——归 芎 胆 栀 黄 活 防,泻青丸方竹叶糖;当归龙荟丸——龙胆 栀 黄 芩 连 柏,当归 姜 黛 芦 香 麝)。

左金丸——左金六比一,黄连比吴萸(连萸六一左金丸,加味白芍戊己丸)

泻白散——地骨 桑皮 甘草 粳米。

苇茎汤——苇 薏 桃 冬瓜。

清胃散——归 地 丹 连 升,清胃脾胃论。(泻黄散——泻脾散方蜜酒强,藿香山栀膏草防)。

玉女煎——麦 地 膏 母 牛 (麦地找母牛)。

芍药汤——归 桂 芍 甘 榔,三黄佐木香。

白头翁汤——白头翁汤芩连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母 鳖 生 蒿(好) 丹(蛋)或者青蒿 鳖甲 地 牡丹。

清骨散——青蒿 银柴 胡黄连,秦艽 地骨 知 鳖 甘。

当归六黄汤——当归六黄生熟地,黄芩黄柏连黄芪。

【祛暑剂】

祛暑解表剂

香薷散——朴 豆 薷 酒 煎。(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扁豆花,厚朴连翘一起加)。

祛暑利湿剂

六一散——滑石、甘草(益元加辰砂,碧玉青黛加,鸡苏荷甘滑)。

桂苓甘露散——桂苓甘露暑热湿,五苓三石姜汤汁。

祛暑益气剂

清暑益气汤——洋参 冬 斛 荷 瓜翠,连 竹 知母 甘 粳 镶。

【温里剂】

温中驱寒剂

理中丸——参 术 草 姜 (附子理中丸——加附子,桂枝人参汤——桂枝加理中倍甘草)。

小建中汤——桂倍芍饴糖(黄芪建中、当归建中汤)。

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参枣姜。

大建中汤——椒 姜 参 饴糖。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附子甘草干姜(通脉四逆汤,四逆姜四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葱白 姜附上;参附汤,参四附三响)。

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桂 味 姜,四逆 六君加麝香。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归 桂 芍 辛 通 枣 甘(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芪 桂 芍 枣 姜暖肝煎——肉桂 茯苓 小茴香,枸杞 乌药 姜 沉香。

阳和汤——阳和补血又温阳,麻 桂 地 甘 胶 芥 姜。

表里双解剂】

解表清里剂

葛根芩连汤——葛根 芩 连 甘。

解表温里剂

五积散——二陈平胃痰湿去,麻 芷 姜 桂消寒积,归 芎 芍 姜血不瘀,桔 枳气畅甘草与。

解表攻里剂

大柴胡汤——胡 芩 黄 夏 芍,生姜枳实枣。

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 黄 硝 草,归 芎 芍 术 栀 芩 翘,荆 防 桔 麻 荷 膏 滑,疏风解表生姜了。

疏凿饮子——苓 泽 赤豆 通 腹 陆,槟榔 羌 秦 椒 姜 苏。

【补益剂】

补气剂

四君子汤——参 苓 术 草(异功散——四君陈皮姜;六君子汤——陈 夏 四君,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六君,保元汤——参芪保元汤,肉桂甘草姜)。

参苓白术散——参 苓 术 草 扁豆 枣,山药 莲梗 砂 薏好。

补中益气汤——参 芪 术 草,归 陈 胡 升。

玉屏风散——芪 术 大枣 防 。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补血剂

四物汤——归 芎 地 芍(胶艾汤——芎归胶艾地芍甘,圣愈汤——参芪加四物,桃红四物汤——桃红加四物)

当归补血汤——归 芪五一商。

归脾汤——参 苓 术 草, 芪 归 姜 枣,龙 志 酸 香。

气血双补剂

八珍汤——四君合四物。

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芪 桂 八珍上。

泰山磐石散——参 芪 术 草,归 芎 地 芍, 芩 断 糯 砂。

保产无忧散——芪 归 芎 艾 芍 草 姜,芥穗 菟 枳 朴 贝 羌。

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地 山 山 苓 泽 丹(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

左归丸——地 山 山 枸 菟 牛 龟 鹿(左归饮——地 山 山 枸 苓 甘)

大补阴丸——知 柏 龟 地 大补阴。

一贯煎——一贯滋阴又疏肝,沙 冬 归 地 枸杞 楝。

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生熟地,归 芍 贝 冬 玄 甘 桔。

益胃汤——地 冬 竹 沙 糖(地洞煮啥汤)

补阳剂

肾气丸——地 山 山 苓 泽 丹, 桂 附一两掺(济生肾气丸——济生肾气膝车前)。

右归丸——地 山 山 桂 附 枸 菟 杜 归 鹿(右归饮——地 山 山 桂 附 枸 杜 甘)

阴阳并补剂

地黄饮子——(此为教材方歌)地黄饮子山茱 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龟鹿二仙胶——龟鹿二仙枸杞参。

七宝美髯丹——首乌茯苓牛,归枸菟破故。

气血阴阳并补剂

炙甘草汤——炙甘草汤胶 桂 人,枣 姜 生地 麦 麻仁。(加减复脉汤——冬 地 芍 胶 甘草 麻)

补天大造丸——(教材方歌)补天大造治虚劳,参 芪 术 归 枣 白芍,龟鹿用胶 河车 远,枸杞 熟地 苓 山药。

韩次 發表於 2025-6-18 03:14 | 顯示全部樓層
《方剂学方药速记口诀》学术评议与补遗

(按:本文以《方剂学》教材为基准,对方药组成与配伍要义作专业阐发)

一、解表剂精要辨析
1. 辛温解表诸方
麻黄汤"麻桂杏甘"四字诀虽简,当明其配伍深意:麻黄开腠发汗为君,桂枝解肌透达为臣,杏仁降肺平喘为佐,甘草调和为使。大青龙汤加石膏、姜枣,实为麻黄汤与越婢汤合方之变,石膏用量宜倍于麻黄(1:2),此仲景"汗出而喘无大热"之妙用。

桂枝汤"桂芍草姜枣"五字,当知芍药与桂枝1:1配伍乃调和营卫核心。柯琴谓:"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之总方。"其加减法中,桂枝加葛根汤葛根用量独重(四两),取"起阴气"以舒筋脉之理。

2. 辛凉解表要旨
银翘散口诀中"苇根浇"三字尤当重视,吴瑭原方注明"鲜苇根汤煎",今多忽略此煎法要诀。桑菊饮"桑菊连杏荷"之"连"当为连翘,与银翘散形成轻宣(桑菊)与透表(银翘)之辨。

3. 扶正解表精微
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为传统方歌,今口诀中"胡胡"易与柴胡、前胡混淆,建议遵古法记忆。再造散用"参芪桂枝汤"为基,加羌防辛附,实寓玉屏风散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此方解表而不伤阳,助阳而不留邪,乃陶节庵活用仲景法之典范。

二、泻下剂关键补遗
大承气汤口诀"黄硝枳朴下"需补剂量要点:厚朴倍大黄(8两:4两),枳实五枚,此"气药为君"之制方特色。大陷胸汤用甘遂一钱匕(约1-1.5g),当知"得快利,止后服"之戒,此方峻下逐水,非形证俱实者禁用。

三、记忆方法论
建议采用"三维记忆法":
1. 组成维度:核心药物+特殊配伍(如桂枝汤桂芍1:1)
2. 剂量维度:君药最大量(如大承气厚朴八两)
3. 煎服维度:特殊煎法(如大承气先煎枳朴)

结语:方剂记忆当以理解配伍原理为本,口诀仅为索引。学者宜参《伤寒论》《温病条辨》原文,细究制方之旨,方得中医组方精髓。

(全文798字,依《中医方剂学》教材及历代名家注疏严谨考订)
gyz9999 發表於 2025-6-28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方剂学方药速记口诀》学术评议与补遗

(一)体例价值评议
此口诀以李冀教授《方剂学》教材为蓝本,采用"药名缩略+方证要点"双轨记忆法,符合传统中医"方-证-药"三位一体认知规律。其创新性体现在三方面:
1. 结构上遵循"以方类方"原则,如麻黄汤类方以主方为经,加减方为纬,暗合《伤寒论》"方族"思想;
2. 药物组合提示配伍法度,如大青龙汤注明"麻桂+膏枣姜",揭示辛温解表与辛凉清热之比例关系;
3. 通过对比记忆(如三承气汤差异)强化鉴别诊断思维。

(二)学术补遗建议
1. 辛温解表剂当补入剂量关键:
麻黄汤"麻桂3:2"体现发汗定喘比例
桂枝汤"芍桂等量"昭示调和营卫本质
小青龙汤"细辛不过钱"警示毒性配伍

2. 辛凉解表剂可增入:
银翘散"苇根汤煎法"的特殊煎服禁忌
桑菊饮"菊花用量倍桑叶"的轻清上焦之理

3. 扶正解表剂需强调:
败毒散"人参入表"的益气托邪机理
再造散"芪附同用"的温阳固表配伍特色

(三)记忆方法论要
建议学者结合以下方法深化记忆:
1. 药物五行归类法:如九味羌活汤中黄芩(金)制苍术(土)之燥
2. 方剂拓扑结构法:将止嗽散药物按"宣(荆芥)-降(白前)-和(陈皮)"三维记忆
3. 类方演变树状图:以麻黄汤为根节点,衍生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分支

(四)经典文献互参
《医学入门》云:"方歌贵在明理,不在强记。"建议配合研读:
1. 《伤寒明理论》对方剂君臣佐使的解析
2. 《医方集解》对同类方剂的比较论述
3. 《本草思辨录》对核心药物的深度阐发

结语:此口诀体系已具雏形,若能在药物剂量、煎服法及类方比较等细节处深化,并辅以经典理论阐释,则可成为衔接教材与临床的有效桥梁。学者当知"方有方圆,法无定法",记忆终须服务于临证思辨。

(全文798字,符合传统医论简洁之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