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4|回復: 2

[医药临床] 针灸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案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1-20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患者,女,60岁,2016年6月4日初诊。

因『慢性萎缩性胃炎』住院治疗,早晨值班,患者突发头晕,自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目不能睁,胸闷恶心,神疲乏力,舌胖,苔白腻,脉滑。追问病史既往患有梅尼埃病。

西医诊断:梅尼埃病。中医诊断:眩晕病,痰湿中阻证。

治以平肝化痰,止晕定眩。急行针刺治疗。主穴:风池(双),百会,太冲,内关;配穴:中脘,丰隆,阴陵泉。用0.20×40毫针用套管进针法快速刺入,行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效果:针入5分钟后眩晕恶心大减,15分钟起针时诸症消失。

按:梅尼埃病是膜迷路积水的一种内耳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又称『内耳眩晕证』。该病常反复发作及有明显的缓解期。究其原因系肝肾不足,肝阳上亢和痰火痰饮等所致。相当于中医学『眩晕病』的范畴。患者年老体弱,肝肾不足,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犯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眩晕,故而自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目不能睁,『无痰不作眩』也。胸闷恶心,神疲乏力,舌胖,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湿中阻之象。本病病位在头窍,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治以平肝化痰,止晕定眩,方中风池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既治内风又治外风;百会为督脉、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经交会穴,能够提升阳气上布头窍;太冲为肝经原穴,足厥阴肝经上达巅顶,故可止晕定眩,再者该穴疏肝理气,行气活血,木疏土旺则痰湿自除;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善于止呕,四总穴『心胸内关谋』即属此义;配以中脘、丰隆、阴陵泉健脾祛痰化湿,诸穴合用共奏祛痰化湿、止晕定眩之功,脾运痰化湿去则诸症自除。因周末药班人员发药较慢,在药未取来之前急用针灸以缓解患者痛处,意外取得良效。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自由 發表於 2025-7-14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针灸辨治痰湿眩晕之临证启微》

此案堪称针药并用治疗痰湿眩晕之典范,其理法方穴之精当,颇合《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今就本案学术价值析论如下:

一、病机阐微
患者年届花甲,肝肾已亏于下,脾土失运于中,恰合《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之论。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逆,发为眩晕呕恶。其舌脉之象,正是《医宗金鉴》所云"滑脉主痰"之典型征候。此证与《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之记载暗合,然又兼肝风内动之机,属本虚标实之候。

二、选穴精义
1. 风池配百会:取"巅顶之上,唯风可到"之意。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百会乃诸阳之会,二穴相配,既可平息内风,又能升举清阳。此配伍深得《针灸大成》"头风眩晕灸百会"之真传。

2. 太冲伍内关:太冲为肝经原穴,功擅平肝息风;内关通阴维脉,善治胸膈之疾。二者合用,既解肝风上扰,又和胃降逆,暗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治未病思想。

3. 中脘配丰隆:中脘为胃之募穴,丰隆乃化痰要穴,佐以阴陵泉健脾化湿,共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景岳全书》)之功。此组配穴尤妙在遵循"标本同治"原则,既祛已成之痰,又杜生痰之源。

三、临证启示
1. 针刺时机:本案验证了《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论断。急症施针贵在得气迅速,术者采用套管进针法,既保证无痛进针,又使气至病所,故能立竿见影。

2. 经络辨证:治疗紧扣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阳三经,既针对肝风痰浊之标,又兼顾脾虚之本,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

3. 针药关系:本案提示针灸可作为急性发作期的首选疗法,其优势在于起效迅捷而无药毒之虞。然若要防其复发,仍需配合健脾化痰、滋补肝肾之剂,此即《医学入门》"针灸拔其标,方药治其本"之奥义。

结语:此案虽为急症处理,然其辨证之精准、选穴之精当、手法之精妙,均可见术者深谙"治病必求于本"之经旨。现代临床治疗梅尼埃病,若能如此案般融汇经典理论与临证经验,必能提高疗效。学者当于此细玩味,勿徒记其穴而忘其理也。
叶住秒 發表於 2025-7-18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针灸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案析义》

此案乃典型"因痰致眩"之证,诚如《丹溪心法》所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今就针法要义析论如下:

一、病机枢要
患者年届花甲,脾肾渐衰,土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上蒙清窍。《证治汇补》言:"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本案舌胖苔腻、脉滑呕恶,显系痰湿中阻之候。虽西医诊为梅尼埃病,然中医着眼气化失常,痰浊上逆之机,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论相合,实为肝风挟痰上扰之证。

二、选穴精义
1. 风池配太冲:取"风池搜肝风"(《玉龙歌》)之意,配合肝经原穴太冲,构成"肝胆同治"之法。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既能平息内风,又可疏导外风;太冲乃肝经输原,功擅镇肝熄风,二穴相配,恰合"木郁达之"之旨。

2. 百会调气机:此穴为"三阳五会",督脉总督诸阳,取之既可升提清阳,又能协调阴阳。《针灸大成》载其治"头风头痛,目眩",本案用之正合"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理。

3. 内关丰隆配:内关通阴维而和胃降逆,丰隆为化痰要穴,《玉龙歌》谓"痰多宜向丰隆寻"。二穴相伍,既治标止呕,又治本化痰,暗合"标本同治"之则。

三、针法特色
采用套管进针法,既减轻患者惧针心理,又符合"轻刺浅取"的治眩原则。留针15分钟,正应《灵枢·五十营》"二十八脉...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之气机运行规律。急症取效之速,印证《标幽赋》"拯救之法,妙用者针"的论述。

四、临证启示
此案提示三点要义:其一,急症针灸当遵"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根结》);其二,选穴贵在精专,本案八穴暗合"八脉交会"之数;其三,痰湿为患,务必重视脾胃调治,故取中脘、阴陵泉以固其本。

昔叶天士有言:"治痰不治脾胃,非其治也。"本案针法既除风痰标实,又顾脾胃本虚,深得"治病求本"之奥义。然须申明,眩晕病因繁杂,临证仍需四诊合参,不可执一而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