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25|回复: 2

[易学] 周易与黄帝内经之《变易》

[复制链接]
大成之道 发表于 2016-11-16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变易

《周易》的中心思想,正如书名所示,是讲变易的,所谓变易,变化运动之谓也。 易,《说文》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阴阳不是对待的死物,而是盛衰消长的过程。《易纬·干凿度》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整理自喜马拉雅易经、黄帝内经电台《张成老师》

一般认为,易有三易:简易、变易、不易。《周易》认为,大到宇宙天地,小到草木昆虫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所以易之三易中的变易,是其核心。《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但是,变中又有不变,变易本身是不变的,变易与不易是对立统一的。变易即动,不易即静,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动静矛盾运动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法则。由于乾坤阴阳是事物发生发展衰亡的内在动力,所以虽然现象世界是品物流行的,但事物运动的法则性、规律性是可以认识掌握的。正如《系辞上》所云:“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掌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就是所谓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系辞上》)人类掌握了易简的道理就能依理而行,成就事功。

《周易》认为,自然界是生生化化、运动不息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系辞下》)人类与万物亦随着自然的生化节律而运动。“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系辞下》)《周易》运动观强调运动的往复循环性,这种观念成为支配中国人思维的核心力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奠基作用。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就是这种观点的经典表述。这种生化运动是自天地开辟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将永远存在下去。正如《系辞上》所云:“生生之谓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而人类作为有智慧的生物,认识到天地的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所谓“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豫·彖》)因而,“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同上)顺动还包括抓住时机,依时而行,即“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

《周易》的变易之道为《内经》所充分接受。易、变易之词见于《内经》,易在《内经》中有变易、交换、改变等意义。《素问·玉版论要》曰:“易,重阳死,重阴死。”王冰注曰:“女子色见于左,男子色见于右,是变易也。”《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变易者,复之纪”,意为变易是胜负报复的纲纪规律。又《灵枢·终始》曰:“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当然,重要的并不是名词的使用,而是《内经》全书贯穿着变易的思想。《内经》认为,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衰亡,都根基于运动,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而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动静的辩证转化决定了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内经》认为,运动普遍存在于天地间的万物与人类之中。万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节律。个体生命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人体的气血依昼夜十二时辰,从手太阴肺经到足厥阴肝经进行着如环无端的循环运动。疾病有着沿五脏、六经传变及“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运动规律。


更有意义的是《内经》并不是一般地谈变易运动,而是结合医学特点发挥出一套气化学说。气化是气机活动变化的简称。气化一词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其文曰:“各从其气化也。”《周易》运动变化产生万物的思想,为《内经》气化学说奠定了基础。《系辞》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特别是泰卦,乾下坤上,象征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是气机理论的滥觞。(杨力在《周易与中医学》中认为,脏腑气机升降应追溯于太极。) 《内经》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都存在升降出入的气机循环运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是讲自然界的气机运动。又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是讲人体的气机升降。《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这是讲脏腑的气机升降。最后,《素问·六微旨大论》总结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认为升降出入是万物存在的条件。

易,尚有简易一意,在《周易》看来,虽然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但是其活动轨迹都能用由阴阳二爻组成的八卦及六十四卦来表达象征,卦象中蕴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卦之用,能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然而其体,却是至简至易的。所以说:“夫干,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陡然示人简矣。”(《系辞下》)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周易》卦爻系统是对宇宙系统的简化模拟。《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简易的观点,实际上,《内经》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是一种简化的模型理论。因为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并不主要是建立在通过对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分析的基础上,而是通过对天地自然功能现象的长期观察,对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改变的长期体验,根据天人同一的哲学信念,推天道以明人事类比而来,是简化的模型理论。这种理论虽然较粗糙,但确能较正确地反映人的生理病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中医学理论的这种特点,使其能够避开古代科技手段不发达给研究复杂的人体科学带来的困难,另辟蹊径从功能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使中医学在二三千年前的古代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影响至今,荫福后人。这可谓是易简之功也。(来源:泰山张成)
梦林轩 发表于 2025-7-25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与《黄帝内经》‘变易’义理发微

《周易》以‘变易’为枢机,诚如郑康成所言‘易含三义’,而变易一义尤为根本。《说文》训‘易’为日月象阴阳,实指阴阳二气之消息盈虚,非静态之对待,乃动态之流行。《乾凿度》三义之说,实以变易统摄简易、不易,盖现象界之变化纷纭(变易),必依简易之理则(简易),而此理则恒常不改(不易)。《系辞》‘变动不居’之说,正揭示宇宙万象如江河奔涌,未尝暂歇。

《内经》与《周易》相表里,《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成败倚伏生乎动’,与《周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同出一辙。二者皆以‘气化流行’为宇宙根本法则:在天为寒暑往来,在人为气血周流。《内经》更将‘变易’原理具体化为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学说,如《灵枢·岁露》论四时之气‘各不同形’,正合《周易》‘周流六虚’之旨。

变易与不易之辩证,尤见圣贤慧见。《周易》‘穷变通久’与《内经》‘物极必反’之理相通,皆明示变化中有恒常之则。张介宾《类经》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时指出:‘虽变化莫测,而理则不易’,此即《系辞》‘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之医道印证。知常达变,乃《周易》《内经》共同心法。

至若‘顺动’思想,《内经》养生之道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与《周易》‘动静不失其时’若合符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四季调摄之法,实为‘天地以顺动’理论之人事应用。王冰注‘春夏养阳’时,特引《易》‘变通配四时’为证,可见医易互通之妙。

要之,《周易》立变易之体,《内经》达变易之用。二者同源异流,共铸中华文化‘动态平衡’之思维范式。明乎此,则《系辞》‘生生之谓易’与《素问》‘生生化化’之论,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矣。
罗卜花舞雨 发表于 2025-8-1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与《黄帝内经》之‘变易’义理阐微

《周易》以‘变易’为枢机,诚如郑玄《易赞》所言:‘易含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三义实乃一体之三面,而变易尤为根本。许慎《说文》释‘易’为日月象阴阳,非指静态之对待,实乃动态之消息。《易纬·干凿度》所谓‘变易’者,非徒现象之流转,实含本体之动能,此即张载‘一物两体’之说所本。

《系辞》‘变动不居’之论,揭示宇宙万象皆处‘唯变所适’的状态。然此变中有常,如朱熹所言‘所以变者是道’,变易之‘理’即是不易之体。此辩证关系,《黄帝内经》演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的医学范式。其论五运六气,非机械循环,实乃‘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的有机运动观,与《周易》‘穷变通久’之理若合符契。

《周易》运动观之精微,在于揭示‘屈信相感’的辩证法则。王弼注《复卦》‘七日来复’云:‘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此非简单周期,实含量变质变之理。《内经》论病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正是此理在医学中的运用。二者皆主张‘顺动’——非被动随波,乃《系辞》‘极深研几’后的主动把握,如《素问》‘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谓。

《艮·彖》‘时止时行’之说,在《内经》体现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时序养生观。二者共同构建的‘时中’哲学,既不同于宿命论,亦异于机械论,而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主体能动性。此乃中华文明最精粹的生存智慧。

要之,《周易》与《内经》共同构建的变易哲学,是以‘动态平衡’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观。其价值不在提供具体答案,而在培养‘观其会通’的思维范式。今日研习此道,当如程颐所言:‘看《易》且要知时。凡六爻,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贤人自有贤人用,众人自有众人用。’斯为得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