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25|回复: 2

[医药临床] 王玉英治胃痛着眼于“通”

[复制链接]
+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11-1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王玉英对胃痛的辨证论治有独特认识和体会,治疗经验可归纳为:和降胃腑,升健脾阳;平调寒热,补虚泻实;活血化瘀,行气益气;疏肝解郁,调和木土,临床疗效显著。

•在诊治胃病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通”,时刻注重顾护脾胃之阳气,用药平和,平调脾胃之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为目的,融补、泻、温、清、消、和、敛等诸法于一炉,执简驭繁,以适应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玉英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师从刘渡舟、马雨人等中医名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数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科疑难杂症,每获良效。王玉英继承和发展了李东垣、叶天士、王清任等历代诸家对胃痛的认识,师古而不泥古,衷中参西,结合大量临床实践,形成了对本病证治的独特认识和体会,临床疗效卓著。现将王玉英治疗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和降胃腑,升健脾阳》

胃为腑属阳,胃气宜降,以通为用。脾为脏属阴,脾气宜升,以健为常。过食寒凉、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导致脾胃气机失常,升降失司,虚实夹杂,不通而痛。在治疗上,考虑到脾胃生理特点的不同,立和降胃腑与升健脾阳为治疗胃痛之大法。《医学真传·心腹痛》曰:“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王玉英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只有胃腑正常通降,则脾阳方可升健,脾胃之气血才能冲和调达。在诊治胃病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通”,时刻注重顾护脾胃之阳气,用药平和,平调脾胃之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为目的,融补、泻、温、清、消、和、敛等诸法于一炉,执简驭繁,以适应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王玉英喜用香砂六君子汤作为本病的常用基本方。此方通补兼施,健脾和胃,行气燥湿,温中止痛,益气化痰。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升健脾阳,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和降胃腑。两类药物融于一方,既能升清,又可降浊,补气而不壅气,行气而不伤气,实现治胃和治脾的统一。随症加味之法:大多数胃痛患者伴有食欲不振,常于本方中加入炒三仙、鸡内金、莱菔子以助消导降浊;气虚较甚者,加生黄芪、山药、升麻、柴胡等以升健脾阳;气滞胃胀痛加枳实、厚朴、苏梗、乌药等和降胃腑;反酸者加煅龙牡、瓦楞子、乌贼骨等,并将炒三仙易为焦三仙;脾肾阳虚,大便溏泄者加芡实、莲子、补骨脂、炮姜或附子;大便不畅者,辨证选用赤白芍、生熟地、当归养血润肠,酒大黄活血通下,槟榔、枳实、厚朴等行气通便,决明子润肠通便。其中酒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5克,待大便通畅,即当撤去,仍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治验 张某,女,25岁。2007年10月16日初诊。患者胃痛一年余,素食欲不振,喉中有痰,疲乏无力,便溏,舌淡红,脉细数弦。本次月经推迟一月未行。此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治疗当健脾益气,补血活血。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之。处方:木香6克,砂仁6克,清半夏12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炒白芍12克,香附12克,乌药12克,鸡内金15克,7剂。一周后复诊,言胃痛减轻,食欲增加,大便已不稀,月经来潮。仍觉疲乏无力。脉较前略缓。原方加生黄芪20克,以增益气养血之功,继服14剂。一年后因他病来诊,言服前方14剂后,胃痛未再发。

《平调寒热,补虚泻实》

和降胃腑,升健脾阳是治疗胃痛的基本原则。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要把握原则,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各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归根结底,都是导致了脾胃的寒热、虚实发生了变化。因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其病情寒热虚实的比例和程度,随证治之。故平调寒热,补虚泻实,是对和降胃腑,升健脾阳基本治法的细化、深化和具体化。这也是王玉英治疗本病的一大特色。

王玉英参考李东垣阴火理论,提出寒热错杂证的本质依然是寒,热象为标。“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升发之气……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脾胃论》)。脾胃既虚,运化功能减弱,胃腑通降失调,水谷停滞胃中,蕴久则化热。胃热上蒸,出现面生痤疮,口腔溃疡,呕吐反酸,舌红等热象。因此,脾胃元气虚弱是产生这些热象的根源。治疗上,“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加寒水之药降其阴火,黄柏、黄连之类”,“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论》)。即仍需以补益脾胃、平调寒热为主,用方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加白术、茯苓、砂仁、炒三仙等。对于黄连的应用,是王玉英治疗胃痛的特色,常用剂量是3克。如热象不明显,或平素胃寒,黄连可不用或仅用1克。若热较盛,见口苦,反酸,烦躁,舌红,脉大有力等,黄连可用至6克。胃热因于肝郁者,可用龙胆草代替黄连,用量在1~3克之间。痤疮者,加桑叶、白芷、益母草等。湿热盛者,症见头面油垢、口粘、痰多等,加藿香、佩兰、苍术、白豆蔻等以增强原方燥湿和胃之功,加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清利湿热,加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等开窍化痰。

本病的虚实特点可以归纳为本虚标实,本虚贯穿于发病的全过程。具体来说,本虚包括气虚、阴虚和阳虚。气虚者,香砂六君子汤为其对证之方。阳虚胃痛,可用理中汤治疗。对于阴虚胃痛的治疗(患者体质多羸瘦,渴不欲饮,胃痛,烧心,便秘,舌红苔少,甚则光红无苔,脉细无力),王玉英师叶天士治胃病之法,在香砂六君子汤中合入沙参、麦冬、石斛、生地、玉竹等甘凉濡润之品,令其甘守津还,以养胃阴。这也是王玉英治疗阴虚胃痛的独到之处,即辛甘温健脾胃之阳与甘凉濡润养脾胃之阴并举,既防止了单纯辛甘温而导致更伤脾胃之阴的发生,也避免了甘凉濡润而产生的滋腻碍胃的弊端。标实主要包括气滞、血瘀、寒凝、热郁、湿阻、食积、痰饮等。根据标实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

治验 刘某,女,52岁。2008年9月20日初诊。主诉胃痛十余年,加重一周。患者上周因生气而导致胃痛,现胃中嘈杂疼痛,胃胀,烧心,反酸,纳差,渴不欲饮,气短乏力,自汗。舌红,苔白厚干,中有剥脱,脉弦细无力略数。面色萎黄。证属脾胃气阴两虚,气滞湿热内生,虚实夹杂。治宜健脾益气养阴,理气清热燥湿。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6克,砂仁10克,陈皮12克,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甘草6克,黄连5克,焦三仙各10克,沙参12克,玉竹12克,石斛15克,薏苡仁30克,煅牡蛎30克,枳实12克,乌药12克,制元胡15克,7剂。复诊:胃痛明显减轻,偶尔仍痛,已不烧心、反酸,其他诸症均有好转,舌苔白略厚,脉弦细无力,手冰凉。前方去牡蛎、元胡,黄连减至2克,加苏梗12克,西洋参3克,桂枝3克,7剂。其后仍以此方加减出入治疗一月余,随访10个月,胃痛未见复发。

《活血化瘀,行气益气》

瘀血胃痛表现为食少纳差,胃痛不止,痛如针刺,痛处不移,入夜加重,便黑,舌质暗青,甚则紫,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面色多黧黑或晦暗。女性患者如伴见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症状,与胃痛的病机一致,也有助于病在血分之诊断。从疾病来看,慢性胃炎以病在气者居多,消化道溃疡则在血分者多见,可以作为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常见有些患者并无明显瘀血症状,但按常规辨证治疗乏效,根据“初病在气,久病及血”理论,亦当考虑病在血分之可能。

治疗当活血化瘀,行气益气。活血、化瘀、行气是为了和降胃腑,益气是为升健脾阳。膈下逐瘀汤是王玉英治疗瘀血胃痛的常用方。本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索、甘草、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和香附组成,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王玉英在应用本方时,常配伍四君子汤,以升健脾阳,使之行气活血而无伤气破血之虞。胃胀、腹胀加三棱、莪术等破气活血消积;胃痛甚者加白芍、乳香、没药、元胡;便血者,加炮姜炭、茜草炭、蒲黄炭、大黄炭、仙鹤草等化瘀止血。治疗过程中,随着患者瘀血症状的改善,即当逐渐撤减活血化瘀之药,渐增补气药的用量。

注重活血化瘀,是王玉英治疗胃痛的一大特色。王玉英认为,胃痛在血分者,瘀血不去,既阻碍气机的运行,也妨碍新血的化生,又进一步产生瘀血,加重病情。因此,治疗须用活血化瘀之法,截断病情进展,建立良性循环,使胃腑正常通降,更辅之以健脾益气之药,则脾阳方可升健,脾胃之气血才能调和。

治验 唐某,男,27岁,2008年12月27日初诊。主诉胃痛多年,遇冷则加重。平时胃中常反酸,食后胀痛,咽喉不利,口中有异味,鼻塞,大便干,2~3日一次,素饮酒多,工作压力大。体略胖,舌胖大红,苔白滑,脉沉滑有力。经某西医院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此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寒湿食积郁而化热,胃络不通之胃痛,故以膈下逐瘀汤加减,疏肝和胃,理气活血,化湿消积,和降胃腑。处方:桃仁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乌药12克,制元胡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茯苓20克,制五灵脂15克,红花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枳实12克,香附12克,酒大黄5克,煅龙牡30克,炮姜10克,良姜6克,炒三仙各12克,鸡内金20克,藿香、佩兰各12克,僵蚕12克,蝉蜕12克,7剂。复诊:服前方7剂后,胃痛即止。现大便稀,日两三次,仍鼻塞。此胃腑已畅,恐伤脾气,前方加党参15克,白术12克,白芷12克,7剂。半年后陪同其妻来诊,言一直胃痛未发。

《疏肝解郁,调和木土》

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刺激,是导致胃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经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志过极,肝木偏旺,郁而化火,横逆乘土,胃失和降,脾不健运,不通则痛。此为肝胃不和,患者还可伴见烦躁、口苦、反酸、口腔溃疡、呃逆、腹胀、便秘、面生痤疮等“阴火”症状。或有患者素体脾弱,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脾滞不运,木郁土壅,升降失司,发为胃痛。此则为肝脾不和,病机多虚,多寒,虚实夹杂,常见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腹胀、便溏、心烦、失眠等症。

治疗当疏肝解郁,调和木土,基本方为柴归芍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者,可将原方中的党参易为药性更为平和的太子参,并酌情分别选用清热、理气、通下之品。清热用黄芩、黄连、龙胆草等,理气用枳实、厚朴、三棱、莪术等,通下用槟榔、决明子、酒大黄等。肝脾不和者,于基本方中加芡实、莲子、生姜、大枣;情志抑郁者,加香附、郁金、合欢花等;心烦、失眠等加黄连、栀子、丹皮等;失眠重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重镇安神,酸枣仁、柏子仁养血安神。

治验 姜某,女,25岁,2008年4月24日初诊。主诉胃痛半年,近日加重。现胃中有烧灼感,反酸,食少,腹胀,怕冷,手足心热。舌质淡,脉细弱。半年来体重减轻9千克。工作压力较大。证属肝郁脾虚,食积化热,故出现寒热虚实错杂之症,治宜疏肝健脾暖中,消食化积清热,处方以柴归芍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醋柴胡10克,当归15克,赤白芍各12克,木香6克,砂仁10克,清半夏15克,陈皮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甘草6克,焦三仙各12克,鸡内金20克,黄连3克,吴茱萸3克,乌贼骨30克,煅龙牡各30克,乌药12克,厚朴15克,槟榔12克,炮姜10克,14剂。5月27日因外感头痛就诊,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6月3日三诊:胃痛已愈,胃纳佳,大便略不成形。此次以月经量少、经时腹痛而求诊。查患者面色青白,舌淡嫩。仍属脾肾不足,气血不充之证,故仍以健脾和胃为主,加补肾调经之品。处方:木香6克,砂仁10克,清半夏15克,陈皮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甘草6克,焦三仙各12克,鸡内金20克,当归15克,赤白芍各6克,山药20克,熟地15克,川芎1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2克,胡黄连3克,炮姜6克,7剂。后以此方加减出入治疗2月,月经正常,胃痛未再发。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郑见刑 发表于 2025-6-4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玉英教授胃痛治疗思想探微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之学术思想,实承东垣脾胃学说之精髓,兼采叶氏调畅气机之法,复参王清任活血化瘀之要,融会贯通而自成体系。其核心要义在于"通"字,此"通"非单指通泻,实含气血调和、升降有序、寒热平调、虚实得宜之深意。

观王氏用药,首重脾胃气机之升降。胃腑以通为补,以降为顺;脾脏以升为健,以运为常。二者一升一降,犹如天地之交泰,人身之枢机。香砂六君子汤之运用,正体现此中奥妙:四君子升健脾阳,二陈和降胃腑,佐木香、砂仁调畅气机,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中焦气化复常。此方看似平淡,实寓至理,诚如《内经》所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王氏深谙此道。

其辨证施治,尤重寒热虚实之辨。胃痛一证,有因寒凝者,有因热郁者,有虚实夹杂者。王氏用药不偏执一端,既能以姜附温中散寒,亦善用芩连清热和胃;既知补虚之要,又明泻实之机。更妙在常于温补剂中稍佐疏通之品,于清热方内略加醒脾之药,使补而不滞,清而不伤,深得"中和"之旨。

至于活血化瘀之法,王氏取法王清任而有所发挥。胃痛日久,必入血分,故常于方中加入丹参、檀香等药,既行气又活血,气血同治。然其用活血药多配伍益气之品,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此又见其重视脾胃元气之学术倾向。

最可贵者,在于王氏临证善于化裁古方。如遇肝胃不和者,以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脾胃虚寒者,以理中汤合良附丸化裁;湿热中阻者,以连朴饮合六一散变通。其用药精当,配伍严谨,既有章法可循,又能灵活应变,真正做到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王氏治疗胃痛之经验,不仅继承传统理论,更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予以验证和发展。其重视脾胃阳气、调畅气机、平和用药之学术特色,对当今中医临床仍具重要指导意义。学者若能深研其法,融会贯通,必能在胃痛治疗领域有所建树。
唐言几 发表于 2025-6-9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玉英教授胃痛诊治思想发微

王玉英教授之胃痛诊疗体系,实承《内经》"六腑以通为用"之旨,融汇东垣脾胃学说与叶天士胃阴理论,复参王清任气血辨证,形成"通补兼施、燮理阴阳"的独特诊疗范式。其学术特色可析为三纲六目:

一、生理病理纲:升降相因的脾胃观
王氏深谙《临证指南医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奥义,指出胃痛本质在于"升降乖戾"。其引《医学真传》"通之法各有不同"为据,创造性地提出"通降胃气即是助脾升清"的辩证关系。此说既承李东垣"脾胃升降为元气之枢"论,又突破传统升脾降胃的机械二分法,揭示中焦气机如轮转枢的互动本质。

二、诊疗方法纲:多维调衡的施治术
1. 气血双调: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底方,取四君子升清阳,佐木香、砂仁降浊阴,暗合"调气以和血"之旨。对于久痛入络者,常佐丹参饮活血而不伤正,深得王清任"气通血活"三昧。
2. 寒热并治:针对现代人寒热错杂体质,创制姜连配伍法:干姜配黄连,取半夏泻心汤意而化裁,既避纯用苦寒伤阳之弊,又防过投辛热助火之虞。
3. 虚实兼顾:尤重"通补法度",补脾必佐陈皮理气,降胃常伍党参固本。其加减法中,炒三仙与生黄芪同用,鸡内金配升麻相使,皆体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的用药艺术。

三、方药运用纲:执简驭繁的加减法
王氏用药特色有三奇:
一奇在平淡中见功力,香砂六君子本属寻常方剂,经其巧妙化裁,竟可应对胃痛诸证。如反酸者加煅龙牡,非简单对症用药,实取"重镇降逆以助胃通"之理。
二奇在药对配伍,如莱菔子与白术同用,既消食导滞又防降气太过;乌药配柴胡,既能疏肝又可温中,暗含"肝胃同治"之妙。
三奇在剂量把握,主张"治胃如衡",常谓:"胃病用药贵在轻灵,如持衡器,增一分则过,减一分不及。"

王氏学术最可贵处,在于将复杂病机归纳为"通"字诀。此"通"非专指攻下,实包含温通、润通、宣通、补通等诸法,正如《景岳全书》所言:"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其诊疗思想既恪守"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传统理念,又结合现代人饮食失节、情志多郁的特点,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脾胃病辨治体系,堪称传统医学现代化实践的典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