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9|回覆: 2

[醫藥臨床] 茵陳五苓散治紫癜案

[複製連結]
+
無端 發表於 2016-11-4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張某,女,52歲,2015年4月28日初診,主訴:紫癜半年余。

現病史:雙下肢有針頭至黃豆大小瘀點、對稱分佈,雙下肢輕度水腫且皮膚乾燥,頭汗多,無腹痛便血。半年前有一次發熱、頭痛、關節痛後出現下肢皮膚皮下有出血,西醫診斷為紫癜,但中西醫診療一直未愈。舌質暗紅,苔白根部黃,脈滑。廣東省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劉志龍教授認為,紫癜類似於中醫的肌衄,中醫常用涼血止血或補氣攝血之法,常用方如犀角地黃湯或歸脾湯等,但臨床是多變的,如此案,乃因濕熱內蘊所致,法當清熱祛濕,涼血止血為主,方用茵陳五苓散化裁。

方藥:茵陳30克,茯苓15克,豬苓15克,澤瀉30克,生白朮15克,桂枝尖10克,石菖蒲10克,木通10克,白豆蔻15克,黃芩15克,紫草15克,赤芍15克,7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醫囑:注意休息,飲食宜清淡,忌肥膩辛辣醇酒之品。

二診(2015年5月5日):前藥後紫癜症狀控制,皮下瘀點無新發,雙下肢水腫減輕,但近來感冒,遂改方調治感冒。

按:【證治要訣·諸血門】:『血從毛孔而出,名曰肌衄。』後世治療肌衄着重於氣血論治,如【赤水玄珠】云:『氣血虧虛,血隨氣散者,治宜補血固表,選用當歸補血湯,黃芪建中湯,保元湯等方。陰虛火旺者,治宜養陰清火,用涼血地黃湯或當歸六黃湯。由膽熱而致者,用河間定命散。』

劉志龍教授治療肌衄重視舌脈的體現,如本案患者舌質暗紅,苔白根部黃,脈滑。說明有濕熱內蘊,加之患者雙下肢輕度水腫且皮膚乾燥,但是有頭汗多,說明水液代謝失常,因而選用茵陳五苓散清熱祛濕,再加涼血止血、清熱通利之品,療效甚好。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18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型肌衄辨治發微——茵陳五苓散治紫癜案評析】

肌衄一證,古來多從氣血立論。然觀此案,劉志龍教授獨闢蹊徑,以濕熱論治而獲效驗,正合【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本案辨證精當處,尤在舌脈互參:舌暗紅為血分鬱熱,苔白根黃乃濕濁下注,脈滑主濕熱膠結,三者共成濕熱蘊結營血之鐵證。更參合下肢水腫而皮膚反燥、頭汗獨多之症,恰是【金匱要略】"濕熱相搏,其人但頭汗出"之明驗。

茵陳五苓散本為黃疸而設,劉師活用此方,深得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心法。方中茵陳為君,量至30克,取其清熱利濕、透達鬱熱之功;五苓散通陽化氣,利水滲濕,使濕熱從小便而解。妙在佐以紫草、赤芍涼血散瘀,黃芩清三焦之火,木通導濕熱下行,更入石菖蒲、白豆蔻芳香化濁,醒脾運濕。全方融通三焦,使氣化得行而濕去熱清,血自歸經。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紫癜雖現於皮表,病機卻可根於濕熱。濕熱鬱蒸,迫血妄行,外溢肌膚則為紫斑,內滲組織則見水腫。其二,辨治當重整體氣化。患者頭汗與下肢燥腫並見,正是三焦氣化失常之象,五苓散調暢水道,正合病機。其三,止血需治本。方中未用傳統炭類止血藥,而通過清熱利濕以澄源,佐涼血活血以潔流,體現"見血休止血"之妙諦。

【證治匯補】言:"凡治血病,須知其要。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此案濕熱交蒸即是動血之火,水運失常乃屬亂血之氣。劉師治從氣化,不落涼血攝血窠臼,實得古法而開新用。然須申明,濕熱型肌衄必有舌脈可憑,若見舌淡脈弱者,又當從脾不統血論治,不可執一而論。

(案末再申:本文所述方藥,非專業醫師切勿盲試,臨證務須辨證施治。)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7-20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型肌衄辨治發微——茵陳五苓散治紫癜案評析】

本案以茵陳五苓散治療濕熱型肌衄,實為深得仲景"血不利則為水"之奧義。細析其證治,有三重學術價值可申明:

一、病機辨析之精要
患者舌暗紅而苔根黃膩,脈滑,此乃濕熱膠結之明證。【金匱要略】云:"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劉教授獨具慧眼,未囿於常規涼血止血之法,而從三焦氣化着眼。雙下肢水腫伴皮膚乾燥,恰合【內經】"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失常之象。頭汗獨多者,正如葉天士所言"濕邪氤氳黏膩,汗出不徹",提示濕熱鬱蒸、迫津外泄之機。

二、方劑化裁之妙諦
茵陳五苓散本為黃疸要方,本案取其"開鬼門,潔淨府"雙重作用。方中茵陳為君,佐以五苓散通陽利水,暗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尤妙在加紫草、赤芍涼血散瘀,既遵"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訓,又與木通、黃芩構成氣血同治格局。石菖蒲、白豆蔻芳香化濁,正是薛生白"濕蒙清竅,輕清開泄"法的具體運用。

三、治療範式之啟示
此案突破了"見血止血"的常規思維,彰顯"治病求本"原則。五苓散調節水液代謝以治本,涼血藥清解血分鬱熱以治標,構成"調氣-利水-和血"三維治法。較之歸脾湯純補、犀角地黃湯專清,更符合"疏瀹氣血,令其調達"的辨證精神。二診水腫減而瘀點消,驗證了"氣化則濕化,濕去則熱孤"的理論預設。

要之,濕熱型血證當以"分解濕熱"為第一要義。本案啟示後學:治血不可唯血是求,需參合舌脈,察氣機之升降,觀津液之輸布。茵陳五苓散之活用,不僅拓展了經方應用範疇,更為血證辨治提供了"從氣治血"的新思路。然須注意,若見舌絳無苔、脈細數等真陰耗傷之象,則又當慎用滲利,學者臨證尤需詳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