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3|回复: 4

[中医世家]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复制链接]
+
是飞 发表于 2016-11-3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借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日本汉方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治”、“死”的条文就有8条之多,远较太阴和厥阴病深重,其证候性质能以“表阴”概括吗?等等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阴阳再分或八纲说所能解释清楚。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三阴三阳”指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三阴三阳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大特色。《黄帝内经素问》论述三阴三阳的篇名叫“阴阳离合论”,这就明确指出了三阴三阳与“阴阳离合”密切相关。什么叫“阴阳离合”呢?《史记•历书》说:“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的盛衰变化为依据的,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如图示。

    三阳之开、阖、枢,为什么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从上面图式中可以看到,太阳在东北方,冬至过后,正是阳气渐开之时,故为阳之“开”;阳明在西北方,阳气渐收,藏合于阴,故为阳之“阖”;少阳在东南方,夏至太阳回归,阴阳转枢于此,故为阳之“枢”。三阴之开、阖、枢同理:太阴在西南,夏至以后,阴气渐长,故为阴之“开”;厥阴居东向南,阴气渐消,并合于阳,故为阴之“阖”;少阴在正北方,冬至阴极而一阳生,故为阴之“枢”。

    笔者认为,老子《道德经》中“三生万物”之“三”,指的就是自然之气的开、阖、枢。宇宙由太极生阴阳,阴阳之气有了开、阖、枢三种运动变化状态,于是化生万物。有人引用《周易•系辞》的天、地、人三才说来解释老子“三生万物”之三,但人是由“三”产生的万物之一,而不应是生成万物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否则,没有人的地方的万物怎么产生呢?故以《周易•系辞》的“三才”来解释老子的“三生万物”,于理欠通。

《三阴三阳开阖枢决定“六经”和“六经辨证”》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需要用五运六气在不同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理解三阴三阳。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就大多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例如:

    风寒外感,何以先犯足太阳?为什么温邪外感又首先犯手太阴肺?按三阴三阳六气开阖枢方位,太阳在东北,阳气始开之位;太阴在西南,阴气始开之位。《素问•五运行大论》云:“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为阴邪,故风寒下受,宜乎先犯足太阳。温热在上,又属阳邪,故温邪上受,就要先犯手太阴。气分是阳明,营分血分是内入少阴。可见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基础都是三阴三阳,用三阴三阳模式就可以把两者统一起来。

    《素问•六微旨大论》论标本中见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六经表里相配: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实则少阳,虚则厥阴。有人问:为什么不是太阳和太阴、少阳和少阴、阳明和厥阴互相中见和互为表里?试看上述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太阳与少阴同居北方,均含一水寒气;阳明与太阴同居西方,均含四金燥气;少阳与厥阴同居东方,均含三木风气。明白了这一关系,它们之间互相中见和互为表里的道理就容易理解了。

    由此联系到中医的伏邪学说。前人认为寒邪“无不伏于少阴”。为什么伏于少阴呢?因少阴和太阳同处北方时位,寒邪从北方入侵,体实则从太阳而发(所谓“实则太阳”),体虚则心肾阳气受损,发病时呈现出少阴病特征,故称“邪伏少阴”。再看SARS,按“三年化疫”理论,病邪应属伏燥,燥邪多从西方犯太阴阳明之地,故SARS呈现出伏燥发于太阴而伤肺的特征。

    《素问•热论》描述六经传变,只涉及足之六经而未及手六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基本上继承了《素问•热论》六经的概念。经北宋朱肱的发挥,遂有“六经传足不传手”之说。后人对此多存疑问,不知其所以然。如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或问》中说:“手经之阴阳,居人身之半;足经之阴阳,亦居人身之半。若谓传一半不传一半,则是一身之中,当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天下之病伤寒者,不为不多也,曾谓有人如此乎?”从阴阳离合的开、阖、枢方位可知,三阴三阳与经络的配应,确乎先从足六经开始的。

    再从三阴三阳与脏腑的联系看,足六经与脏腑的关系是:太阳-膀胱,阳明-胃,少阳-胆,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若谓六经模式由八纲辨证归纳而来,何以忽略了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和肺?从三阴三阳开阖枢方位图可知,心所处的正南和肺所处的正西都不是三阴三阳的正位。南北对冲,正北为少阴,故心称手少阴;少阴也缘心火而配属“君火”,少阴病多心肾阳衰证候。西方属太阴阳明之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肺称手太阴,辨证宜从阳明太阴中求之。

    人气应天,“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三阴三阳在天为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在人则各一脏腑经络。清代医家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云:“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张氏强调六经是“六气之化”是对的,但“六经”不是经络而又不离经络;不是脏腑却可统脏腑。不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但又与风、寒、暑、湿、燥、火密切相关。正是有了三阴三阳辨证,故伤寒学家强调“伤寒之法可以推而治杂病”。“六经岂独伤寒之一病为然哉,病病皆然也。” 山西老中医李可治疗内科急危重症疑难病,常用六经辨证而获奇效。他的体会是:“伤寒六经辨证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

    学者认为,《伤寒论》中的方剂主要源自《汤液经法》,但为什么《汤液经法》未能像《伤寒论》那样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原因在于张仲景发展了六经辨证体系。陶弘景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也取材于《汤液经法》,但采用的是五行脏腑辨证模式,影响就远不如《伤寒论》而少有流传。讲《伤寒论》不能不讲六经辨证。可以说,没有六经辨证,就不会有《伤寒论》如此高的学术地位。

    日本的古方派医生不重视《黄帝内经》,其代表人物吉益东洞甚而否定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认为《伤寒论》“论不可取而方可用”。他们割裂《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联系,不去研究《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的深意,只研究《伤寒论》的方证和药方。日本古方派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六经可废论”就是这一影响下的产物。

    著名中医学家王永炎等将证候的动态演化性概括为“动态时空”特征,三阴三阳之间是有序的动态时空变化。三阴三阳辨证,可较好地反映疾病发生时内外环境整体变化的动态时空特征,绝非八纲辨证可以替代。

    厘清“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对正确理解和运用六经辨证,评估六经辨证的价值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阿土伯呀 发表于 2025-3-25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运六气与六经辨证刍议》

五运六气乃中医理论之根基,三阴三阳实为时空气化之枢机。今人弃运气而谈六经,犹去根而求木茂,殊为憾事。三阴三阳开阖枢机,非独为六经辨证之纲领,实乃天人相应之具体呈现。方药中先生所言极是,运气学说实为中医理论渊薮。六经之名废,则三阴三阳之理晦;三阴三阳之理晦,则天人相应之道隐。今之学者当溯本求源,以五运六气为钥,启六经辨证之门,则伤寒之奥义可明,岐黄之真谛可续。
开元之治 发表于 2025-4-16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五运六气探赜六经辨证之本质

(一)三阴三阳的时空本体论
三阴三阳实为阴阳气化的六位时空模型。《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言"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揭示了其本质是阴阳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划分。五运六气理论将一年分为六气,人体应之而有六经,此即"天人相应"的具体体现。太阳对应寒水,阳明对应燥金,少阳对应相火,太阴对应湿土,少阴对应君火,厥阴对应风木,此六经配六气之奥义,实为气化医学的核心要旨。

(二)开阖枢机说的深层解读
《阴阳离合论》提出的开、阖、枢理论,需从气化动态角度理解:
1. 太阳为开,非指表证之开,实为寒水之气宣发之象。太阳膀胱主津液气化,正应"州都之官"的生理特性。
2. 阳明为阖,非单纯指里证,实体现燥金收敛之性。阳明胃腑"传化物而不藏"正合金气肃降之德。
3. 少阳为枢,不仅是半表半里,更是相火燮理阴阳之关键。此说解通了为何少阳病多见寒热往来之症。

(三)六经辨证的运气学阐释
1. 太阳病实质是寒水气化失常。伤寒初起恶寒脉浮,正是天地寒水之气伤人阳气之应。太阳与膀胱配属,因膀胱为寒水之腑,非仅从表里关系可解。
2. 太阴病非阴之极,而是湿土不运。《伤寒论》太阴提纲诸症,正合"湿胜则濡泄"的运气病机。太阴脾主运化水湿,与六气之湿土相应。
3. 少阴病呈现君火不彰或寒化太过,对应六气之君火失常。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实为君火式微之象。

(四)临床启示
1. 六经传变实为气化失常之序。太阳→阳明→少阳之传,暗合寒→燥→火之气化演变规律。
2. 温病初起多犯肺卫,因温邪属热,与太阳寒水之气相异,此正合"六气各有主客"之理。
3. 厥阴病之寒热错杂,实为风木之气失调所致。乌梅丸之组方,暗含制木安土之运气治法。

结语:
六经辨证体系必须置于五运六气的理论框架下,方能得其真谛。近世医家囿于形质研究,忽视气化理论,致使六经本质晦而不明。方药中先生之论,实为振聋发聩之语。六经非为辨证而设,实乃人体气化之六种状态。明乎此,则《伤寒论》397法,113方,皆可统摄于三阴三阳气化规律之中。当今中医发展,亟需重拾运气学说这一理论基石,方能真正传承经典学术之精髓。
向亦 发表于 2025-4-18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五运六气探赜六经辨证之本质

(一)三阴三阳的时空本体论
三阴三阳实为天地气化的时空标度,《素问·天元纪大论》明言"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其本质是太极阴阳在六维时空的展开模式:太阳(九宫午位)、少阳(寅位)、阳明(戌位)构成开阖枢之阳仪运动;太阴(子位)、少阴(酉位)、厥阴(卯位)形成阴仪循环。此即《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宇宙论背景。

(二)开阖枢气化模型解析
《阴阳离合论》揭示的"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机制,实为五运六气客主加临的具体呈现。如辰戌之岁太阳寒水司天,则人体太阳经气呈现"开"的特性;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在泉,则少阴经显现"枢"的转输功能。王冰注《至真要大论》所谓"三阴三阳为标,寒暑燥湿风火为本",正说明六经实质是六气在人体的投影系统。

(三)六经辨证的运气内核
1. 太阳病实质是寒水之气太过,《伤寒论》"脉浮头项强痛"正是辰戌年太阳司天病候的临床映射;
2. 阳明燥金主令则见"胃家实",此与卯酉年阳明燥金在泉引发的燥化过程相应;
3. 太阴湿土证候实为丑未岁太阴司天时"湿淫所胜"的内化表现,故见腹满吐利等土德失常之候。

(四)当代误读的学理批判
近人将六经简单等同于八纲,实未明《六微旨大论》"上下有位,左右有纪"的运气格局。若谓六经可废,则《至真要大论》"六气分治"理论将无所依托。方药中先生强调的"气化学说是辨证论治的源头活水",于此可得明证。

结语:
六经辨证实为五运六气理论在诊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三阴三阳乃时空能量运动的六种基本模态。唯有回归《内经》七篇大论的运气框架,方能真正理解《伤寒论》"六经钤百病"的深刻内涵。当代中医理论建设的要务,当是重建运气学说与临床辨证的有机联系。
半日闲 发表于 2025-4-29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五运六气论六经辨证之本质与三阴三阳时空观

(一)运气学说为六经理论之根基
五运六气学说实为中医理论之"天机橐龠",其摒弃乃近世中医理论式微之关键。方药中先生所言极是,六经辨证若离运气理论,则如舟失舵。三阴三阳非简单阴阳再分,实为天地气化在时空维度上的六位分野。《素问·天元纪大论》明言"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此"多少"非量化指标,乃气化状态之差异。

(二)三阴三阳时空模型新诠
1. 开阖枢理论
太阳非"阳气最盛"而是"开阳",阳明为"阖阳",少阳乃"枢阳"。《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此三者构成阳气运行的"释放-收敛-转化"机制。太阴主开,厥阴主阖,少阴主枢,形成阴气"输布-封藏-枢转"体系。

2. 时空配应关系
六经实为"时空-藏象-病候"三维模型:
太阳应辰巳月(农历三、四月),主气为寒水,其病位在表而本在膀胱气化
少阳应寅卯月(正、二月),主气为相火,其枢机在胆腑三焦
此与《伤寒论》"欲解时"理论完全吻合,非简单脏腑配属可解。

(三)六经辨证运气机理发微
1. 传变规律本质
伤寒传经实为气化失常的时空递传。太阳病不解,或传少阳(枢机不利),或入阳明(阖机过亢),此正应《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理论。少阴病"脉微细"非单纯阳虚,实乃少阴枢转失职,水火不济之象。

2. 现代误读辨析
谓"六经可废"者,未明三阴三阳乃动态气化模型。肺主皮毛而属太阴,太阳主表却应膀胱者,正显"开"与"枢"之别:太阳开泄卫阳,太阴开泄水精,二者同"开"而异用。温病学派所谓"温邪上受",实为少阳枢机失常,相火逆上之变。

(四)临床启示
1. 伤寒方药配伍深意
麻黄汤用桂枝非单纯发汗,实为助太阳"开"机;小柴胡汤和少阳,重在恢复"枢"转。此皆暗合《至真要大论》"谨守气宜,无失病机"之旨。

2. 现代疾病新解
今之代谢病多属阳明阖机失调,情志病常现少阳枢转不利,此皆可据六经气化理论拓展诊治思路。

结语:
六经辨证实为五运六气理论在诊疗中的具体应用,三阴三阳乃时空气化的六位分形。当今中医若欲突破理论困境,亟需重拾运气学说这把"钥匙"。建议精研《素问》七篇大论,参以《伤寒论》条文,方能窥见六经辨证之堂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