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996|回覆: 1

[中醫世家] 談『六經欲解時』臨床運用

[複製連結]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1-3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顧植山教授認為仲景提出的『六經欲解時』理論,實際上是基於【黃帝內經】『三陰三陽』『開闔樞』有序的動態變化的時空方位概念,是對人體氣化六種狀態的表述,六經『三陰三陽』於天地相應各有氣旺主時,三陰三陽各藉其主氣隨其旺時而解。

『六經欲解時』出自張仲景【傷寒論】,筆者通過跟師龍砂醫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顧植山教授學習實踐,對其應用價值感觸頗深,在此結合案例談談心得體會。

【案1】:支氣管哮喘(從『厥陰欲解時』『陽明欲解時』論治)

龔某,女,30歲,於2014年12月2日初診。自幼患哮喘,2014年10月以來哮喘頻發,在當地服用中藥2月未見好轉來診。刻診:夜間2點哮吼痰鳴,胸悶憋氣,呼吸困難,夜間發作哮喘時伴口渴,煩熱,咯痰色白清,有清鼻涕,咳嗽不甚,胃納可,大便正常,舌苔薄黃,舌質偏紅,脈細。考慮其證丑時(夜間2點)發病,符合『厥陰欲解時』,遂予烏梅丸方加減:烏梅30克,細辛3克,肉桂4克(後下),川連6克,黃柏10克,當歸10克,黨參15克,川椒4克,乾薑6克,制附片6克,瓜蔞皮10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生炙甘草各15克,葶藶子15克,大棗10克。7劑,水煎服,囑晚飯後及睡前各服1次,每次150毫升。

二診(2014年12月24日):訴服用上方2劑後夜間哮喘即獲緩解,因訴項背部怕冷,舌苔薄幹舌質暗紅,脈細。又擬原方復入鹿角片10克,熟地10克,麻黃5克,桂枝10克。7劑,水煎服,改早晚各服1次。

三診(2015年1月27日):服上藥病情得控。因天氣變化,不慎受涼導致哮喘又發,哮吼喘憋,背涼怕冷,在當地運用小青龍湯、陽和湯效不顯又來求診,追尋發作加重時間告知下午5~6點以及凌晨3~6點發作明顯,表現氣喘喉鳴,咳嗽則覺氣暢,咯吐少量透明泡沫痰,有鼻涕噴嚏,胃脘稍脹,大便不溏,苔薄質暗紅,脈細。據發病時間下午5~6點符合『陽明欲解時』,凌晨3~6點『丑至卯上』同時符合『厥陰欲解時』,於是選用烏梅丸合小承氣湯方加減,處方:烏梅30克,細辛3克,肉桂4克(後下),川連4克,黃柏6克,當歸10克,黨參15克,川椒3克,乾薑6克,制附片5克,枳殼10克,厚朴15克,制軍5克,炙甘草9克,葶藶子15克,麻黃5克,杏仁10克,大棗10克。14劑,水煎服,中飯及晚飯後40分鐘各服1次,每次150毫升。

四診(2015年2月12日):訴服用上方1次(半劑)即感松適,氣喘緩解,3劑服完胸悶即除,7劑服完諸症消失,又服藥1周鞏固。因昨日又有受涼感冒稍咳,此次沒有發作哮喘,患者甚喜,痰少,無鼻塞,納谷欠香,苔薄質暗紅,脈細。原方增乾薑為9克,加入炒白朮10克,六曲10克以健運脾胃、開胃增食。14劑,上藥服完,哮喘完全得控,後予以上方2倍為料熬製膏方善後鞏固。

【案2】:胸悶變異性哮喘(從『厥陰欲解時』『少陽欲解時』論治)

張某,女,36歲,於2014年10月20日初診。喘憋咳嗽,凌晨1~3點為甚,納可,大便不實,舌苔薄黃,舌質暗紅,脈細弦。氣道激發試驗陽性。因發病時間凌晨1~3點符合『厥陰欲解時』,故予烏梅丸方加減,處方:烏梅35克,細辛3克,肉桂(後下)4克,川連3克,黃柏10克,當歸10克,黨參15克,川椒4克,乾薑6克,制附片6克。7劑,水煎服,晚飯後、睡前各服1次,每次150毫升。

二診(2014年10月28日):訴服用上方後凌晨1~3點喘憋已除,但早晨5~6點及上午7~9點還會受涼易咳,咳吐黃痰,口乾口苦,咳甚作嘔,咽干,面顯紅疹發癢,舌苔黃邊紅,脈細弦。因發病時間為上午5~9點,橫跨『厥陰』與『少陽欲解時』(從寅至辰上),遂擬原方復入小柴胡湯意,加柴胡6克,黨參15克,黃芩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5克,大棗10克,生薑3片。7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每次150毫升。

三診(2014年11月5日):訴服完上方咳嗽即獲完全消除。

【案3】:脅痛(從『厥陰欲解時』論治)

陸某,女,56歲,於2014年6月6日初診,患者右脅部疼痛不適10餘年,病史:患者10餘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右脅部疼痛,先後服疏肝理氣藥,未見明顯緩解。就診時患者右脅部疼痛,喜右臥位,疼痛遊走,夜2~3點痛甚,伴噯氣,泛酸水,受涼後易出現咳嗽、咽痛,口乾,消谷善飢,食納尚可,大便偏干,夜寐安,舌苔薄黃,質暗,脈弦澀。B超未發現肝膽異常。初從常法疏肝理氣和絡法,方選香附旋覆花湯、四逆散、金鈴子散、失笑散等均無效,考慮其發病時間夜2~3點,符合『厥陰欲解時』,治以烏梅丸方加減:烏梅30克,細辛3克,桂枝10克,制附片5克,黃連4克,黃柏10克,當歸10克,黨參12克,川椒4克,乾薑5克。7劑,日1劑,濃煎300ml,日服2次。

二診(2014年6月13日):患者訴右脅疼痛大減,口乾,消谷善飢減輕,現自覺右脅部火灼感,舌苔薄黃,質暗,脈弦澀。效不更法,原方烏梅加至50克,增入全瓜蔞10克,紅花5克,炙甘草5克。7劑,常法煎服。

三診(2014年6月20日):患者訴脅痛已除,咽稍干,右脅火灼感顯好,舌苔薄白,質暗,脈細。效不更方,原方續服7劑。

【案4】:脅痛(從『陽明欲解時』論治)

陳某,男,65歲,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經治療咳喘諸症緩解。第三天查房時患者訴左脅疼痛,時脹,且於下午3~4點疼痛為劇,口乾口苦,余無特殊不適,舌苔薄黃。因思及患者脅痛於下午3時後疼甚,符合『陽明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即處以小承氣湯加減:生大黃10克(後下),枳殼10克,厚朴10克,炙甘草5克。2劑,服用1劑,脅痛即除。

按:『六經欲解時』首見於仲景【傷寒論】,『六經病』各有『欲解時』,如『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顧植山教授認為仲景提出的『六經欲解時』理論,實際上是基於【黃帝內經】『三陰三陽』『開闔樞』有序的動態變化的時空方位概念,是對人體氣化六種狀態的表述,六經『三陰三陽』於天地相應各有氣旺主時,三陰三陽各藉其主氣隨其旺時而解。當然『欲解』,並非一定就是病解向愈,而是六經在各自所屬的時間區域內,得天時之助,有可能正勝邪卻,使病易解,也有可能出現正邪鬥爭激烈而表現症狀加重者。

案1,初診時喘憋發於丑時(夜間2點),符合『厥陰欲解時』,遂予厥陰病代表方烏梅丸燮理陰陽、平調寒熱、消陰闔陽,俾氣機調暢,故藥服2劑喘憋即得緩解。三診時,因常法無效,據發作加重時間下午5~6點符合『陽明欲解時』,凌晨3~6點『丑至卯上』同時符合『厥陰欲解時』,選用烏梅丸合小承氣湯(通下陽明、利於陽氣藏合),不料服藥1次(半劑)即感松適,可謂『效如桴鼓』是也。案2,初診時,因喘憋咳嗽以凌晨1~3點為甚,發病時間符合『厥陰欲解時』,予烏梅丸治療後該時段症情得控,但二診時告知於『早晨5~6點及上午7~9點還會受涼易咳』,考慮其病發時間變為上午5~9點,橫跨『厥陰』與『少陽欲解時』,結合患者有少陽轉樞不利表現如『口乾口苦,咳甚作嘔,咽干,脈細弦』等,遂予烏梅丸方復入小柴胡湯,意在轉樞陽氣,促使陰盡陽生,氣機條暢,果獲捷效。案3、案4,雖均為脅痛,案3始從常法疏肝理氣和絡法無效,因脅痛時間於夜2~3點加劇,符合『厥陰欲解時』,故治以烏梅丸獲效;而案4患者左脅脹痛以下午3~4點痛甚,符合『陽明欲解時』,給予小承氣湯以通下陽明,俾益陽氣藏合,氣機得暢,藥服1劑,脅痛即除矣。

因此,『六經欲解時』是仲景六經辨證的抓手,甚合『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素問·至真要大論】)之旨,臨證果能重視運用,並『隨機達變,因時識宜』,就能藉助自然與人體固有的陰陽變化之力來調理病體之陰陽,以達借力使力,庶得古人未發之旨,而能盡其不言之妙也。

淨軍 發表於 2025-4-13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顧植山教授對"六經欲解時"理論的臨床詮釋與應用

【傷寒論】"六經欲解時"理論,實為仲景承繼【內經】三陰三陽開闔樞理論之精髓,構建的時空醫學模型。顧植山教授通過龍砂醫學流派的臨床實踐,揭示了這一理論蘊含的動態氣化規律。本文謹就顧師臨床經驗,結合典型案例,探討其應用要旨。

一、理論淵源與氣化本質
"六經欲解時"(太陽從巳至未上,陽明從申至戌上,少陽從寅至辰上;太陰從亥至丑上,少陰從子至寅上,厥陰從丑至卯上)非單純時間概念,而是人體氣機與天地陰陽消長相應的六種狀態。【素問·陰陽離合論】揭示的三陰三陽開闔樞理論,正是其理論基礎。顧師指出,六經主時實為經氣當旺之時,此時正氣借天時之助驅邪外達,故病易解。

二、臨床應用要點
1. 時辰辨證首重發病或加重時辰
案1患者初診時丑時(1-3時)哮喘發作,正值厥陰主時。厥陰為兩陰交盡,內寄相火,患者見煩熱、口渴、舌紅等寒熱錯雜之象,正合烏梅丸證機。顧師以烏梅丸調和寒熱,更佐瓜蔞薤白半夏湯通陽宣痹,葶藶子瀉肺滌痰,取效迅捷。

2. 複合時辰需辨主次
三診患者出現申時(15-17時)與丑寅時(1-5時)雙重發作時段,提示陽明、厥陰同病。顧師巧妙融合烏梅丸與小承氣湯,既解厥陰之寒熱錯雜,又通陽明腑氣。其中制軍用量僅5克,體現"輕可去實"之妙。

3. 服藥時辰的時空增效
顧師特別強調服藥時間與欲解時的契合。初診囑睡前服藥,使藥力蓄積於厥陰主時;三診改為午、晚飯後服,暗合"陽明欲解時"。這種時空給藥法,實為"因時制宜"的典範。

三、理論拓展價值
此案啟示我們:
1. 六經病解時實為病機顯現時,可為辨證提供時空維度依據
2. 經方運用需結合氣化時辰,方能彰顯"天人相應"之妙
3. 複合時辰病證需把握主次矛盾,方劑組合貴在氣機相應

顧植山教授的臨床實踐表明,"六經欲解時"理論絕非抽象的時間框架,而是活的氣化規律。掌握這一理論,可使經方運用更具時空精準性,為現代時間醫學研究提供重要範式。學者當於此深研,勿以玄虛視之。

(說明:因篇幅限制,此處呈現為精簡框架。完整800字論述可進一步展開各經欲解時的病機特點、更多典型案例分析及方藥配伍細節等內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