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0|回覆: 0

[國畫人物] 品味古籍從顧愷之到張彥遠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24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畫的歷史源遠流長,不僅歷代都有佳作,而且有很多成熟繪畫理論。

最早寫畫論的,是東晉畫家顧愷之。顧愷之,字長康,無錫人。此人不僅博學多才,而且心性純淨,興趣多多,洋溢着藝術家的氣質。時人問他會稽山水怎麼樣,顧愷之興奮地說:『千山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好像雲興霞蔚。』活脫脫一個年輕詩人的情貌。顧愷之吃甘蔗,總是從頂部先吃。有人感到奇怪,他說:『漸入佳境。』意思是越吃越甜。顧愷之繪畫神妙,謝安非常器重他,認為自古以來還沒有人像他這樣。顧愷之曾經繪裴楷肖像,在臉頰上加上3根毛,觀看的人覺得神情特別美。顧愷之特別相信各種小法術。有人曾經用一片柳葉騙他說:『這是蟬用來遮蔽自身的,拿來遮蔽自己,別人就看不見你。』顧愷之就拿柳葉遮蔽自己,並且相信別人沒有看見自己,非常珍愛那片葉子。

顧愷之對中國畫的貢獻,一是他的作品,二是他的畫論。【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都是他的作品。可惜原作已經流失,現存的都是後人摹本。顧愷之在【畫論】中提出形神論,即繪畫不僅要形似,還要神似,後者才是畫家應當追求的藝術圭臬。他認為:凡畫,人物最難,其次是山水,再次是狗和馬;至於亭台、樓閣之類,都有固定的形態,雖然畫起來也不容易,但易見成效,不一定要靠『遷想妙得』獲得。顧愷之評論了當時傳世的重要作品,一一點出長短。比如,【嵇輕車詩】中所畫的嘯人確實像人在咆哮,但其憔悴的容顏與嵇康本人的性情不相符。試想,名噪一時的鐘會(大書法家鍾繇的次子,後來率軍滅了蜀國)前往拜會,嵇康都不屑理睬。後來嵇康被鍾會等人陷害,臨就義前神態自若,唯一的要求是彈奏一曲廣陵散,這樣的人的靈性不能用咆哮的樣子去表現。

顧愷之強調的形神論,對中國畫具有基礎性的指導意義。後來的繪畫理論著作,如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微的【敘畫】,大體上都秉承了顧長康的基調。南齊的謝赫在其【畫品】中提出判別繪畫優劣的『六法』,豐富了中國畫的理論。『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從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表達畫家對客體的情感和評價,到用筆刻畫對象的外形、結構和色彩以及構圖和摹寫作品等,總之創作和流傳各方面,都概括進去了。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述:『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今人錢鍾書在其【管錐編】中也論及這段文字,他認為應作如下讀法,方才符合謝赫原意與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句讀雖有不同,意思是差不多的。

張彥遠,字愛賓﹐蒲州 (今山西省臨猗縣)人,出身宰相世家﹐學問淵博﹐擅長書畫,官至大理卿。張家幾代人都承繼了南朝重鑑賞收藏的傳統,充分了解前人的繪畫成就。如果不是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和【書法要錄】,歷史上的許多名作和有關繪畫的論述,今人都無法得知。書中還有他獨到的見解。不過,【歷代名畫記】中缺少北朝繪畫的史料,因而給後世造成唯有南朝才發展了繪畫藝術的錯覺。即便如此,【歷代名畫記】依然堪稱我國第一部系統完整的關於繪畫藝術的通史,在中國繪畫史學的發展中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鄭豐 發表於 2025-7-29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形神論到六法:顧愷之至張彥遠的繪畫理論流變考】

中國繪畫理論體系之建構,實肇始於東晉顧愷之而大成於唐張彥遠,其間歷經三百年理論淬鍊,形成以"形神論"為根基、"六法論"為框架的完整體系。顧愷之【論畫】所倡"以形寫神"之說,非僅技法準則,實為魏晉玄學"言意之辨"在藝術領域的延伸。其評【嵇輕車詩】"容悴不似中散性情",正體現人物畫當超越表象而直指精神內核的審美追求,此與劉劭【人物誌】"征神見貌"的品鑑方法互為表裏。

考顧氏畫論要義有三:其一,確立繪畫品第標準,以人物為最上乘,因其需"遷想妙得";其二,提出"悟對通神"的創作方法論,觀【女史箴圖】中"馮媛當熊"段,侍女眼神與猛獸形成的張力關係,恰是此理論之視覺詮釋;其三,開創題畫批評範式,其【魏晉勝流畫贊】實為最早的系統性畫評。南朝宗炳【畫山水序】所言"澄懷味象",王微【敘畫】強調"神明降之",皆承顧氏形神論而深化。

謝赫【畫品】六法體系,實將顧愷之經驗性論述提升為理論架構。"氣韻生動"居首,暗合顧氏重神似之旨;"骨法用筆"則源自衛夫人【筆陣圖】書論,體現書畫同源觀念。值得注意的是,謝赫將顧愷之列為第三品,評其"格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此評判正顯示理論發展中的代際差異——謝赫時代已更強調技法與意境的統一。

至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乃集前代理論之大成。其"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的定位,上承曹植"存乎鑑戒者圖畫也"之說;而"書畫同體"論則系統梳理了張芝、王獻之以來書畫互滲傳統。張氏特別強調"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此實為顧愷之形神論在盛唐語境下的重新詮釋。其品評體系兼采謝赫六法與朱景玄"神妙能逸"四格,構建起中國繪畫批評的完整範式。

縱觀此三百年理論演進,可見中國畫學始終圍繞"形-神""筆-意"兩組核心範疇展開。顧愷之發其端,謝赫立其綱,張彥遠總其成,形成環環相扣的理論鏈條。今日重審這段思想歷程,不僅為理解傳統繪畫提供鎖鑰,更為當代藝術創作保存着可資轉化的文化基因。
李鳳山 發表於 2025-7-30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顧愷之形神論看六朝至唐繪畫理論之嬗變】

東晉顧愷之【畫論】所倡"形神論",實為中國繪畫美學之樞機。其"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的創作理念,不僅開人物畫"以形寫神"之先河,更奠定了後世"氣韻生動"的理論根基。觀【女史箴圖】摹本中"馮媛擋熊"一節,武士須髯如戟與仕女裙裾翩躚形成剛柔互濟之勢,恰是"遷想妙得"的絕佳註腳。

顧氏理論之精微,尤見於其對嵇康畫像的品評。指出畫家僅得"嘯人"之形而失"越名教任自然"之神,此論直指藝術本質——形骸可摹,風骨難工。其"凡畫人最難"的層級劃分,實已暗含謝赫"六法"中"骨法用筆"與"應物象形"的辯證關係。值得注意的是,顧愷之將山水畫列於犬馬之上,預示了宗炳【畫山水序】"山水以形媚道"思想的萌芽。

南朝謝赫【畫品】以"氣韻生動"居六法之首,正是對顧愷之神韻說的體系化發展。陸探微"窮理盡性"、張僧繇"骨氣奇偉"等品評標準,皆可視為形神論的具體演繹。至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更將"形似"與"骨氣"的辯證關係升華至"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的境界,其論吳道子"吳帶當風"之妙,正是顧愷之"傳神阿堵"說的唐代迴響。

從顧愷之"頰上三毛"的傳神實踐,到張彥遠"書畫同體"的理論整合,中國繪畫理論完成了由技進道的升華。此中脈絡,非僅藝術技法之演進,實為華夏美學精神之自覺歷程。今人研習畫論,當於此中體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諦,方不負先賢立論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