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4|回覆: 2

[人物簡介] 胡威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14 04: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胡質之子:胡威,字伯武,以廉潔慎重而聞名於世

胡威(?-280年),字伯武(又作伯虎),一名貔。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人。魏末西晉時名守,胡質之子。

胡威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與其父都以廉潔慎重而聞名於世。後來被任命為侍御史,又遷安豐太守,封南鄉侯。升為徐州刺史,在任上,勤於習政,使教化之風盛行一世。再遷監豫州諸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

又入朝任尚書,加奉車都尉,曾向晉武帝建言,認為時政過於寬鬆。再拜前將軍、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因功進封平春侯。

太康元年(280年),卒,贈使持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鎮東將軍,諡曰烈。

人物生平

父子清慎

胡威又名胡貔,是壽春人。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父親胡質,曹魏荊州刺史。一次,胡質的手下都督在胡威看望胡質完告辭出發之前,請假回家,暗暗準備行裝盤纏在百餘裏外等候,約胡威作伴同行,經常資助胡威。同行數百裏,胡威生疑,有意誘問原因,終於明白了用意,便取出父親贈的絹給都督,申謝送別。後來托他人帶信告訴了胡質,胡質打了都督一百杖,革除了官職。他們父子廉潔慎重竟如此。於是名譽廣為人知。

施惠地方

胡威後來任侍御史,任封南鄉侯、安豐太守,升遷為徐州刺史。勤於研究施政方法,教化之風盛行一世。

入朝問廉

他後來入朝,武帝談到從前的事,因而讚嘆他父親廉潔,詢問胡威說:“你和你父親誰更廉潔?”胡威答道:“臣不如父。”武帝說:“你父親為什麼勝於你?”答:“臣父廉潔恐怕人們知道,臣卻惟恐人們不知,所以臣差得很遠。”武帝認為胡威的話坦率而又委婉,謙虛而又順理。

建議時政

胡威後來接連升遷任監豫州諸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又入朝任尚書,加奉車都尉。胡威曾向武帝諫言指出時政過於寬鬆,武帝說:“尚書郎以下的官,犯了錯誤朕沒有原諒的。”胡威說:“臣所說的寬鬆,哪裏是指對丞郎令史等官,臣是說對與臣同等的一批官也要嚴格,才可以嚴肅教化曉諭法制。”又被授任為前將軍、監青州刺史,因功封平春侯。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十月,胡威逝世,朝廷追贈使持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其餘官職如舊,諡號烈。

歷史評價

房玄齡等【晉書】:“①若伯武之潔己克勤,顏遠之申冤緩獄,鄧攸贏糧以述職,吳隱酌水以厲精,晉代良能,此焉為最。”“②猗歟良宰,嗣美前賢。威同御黠,靜若烹鮮。唯嘗吳水,但挹貪泉。人風既偃,俗化斯遷。”

余嘉錫:“都督此舉,誠有意為讒,然雖相助經營,又進少飯,威已謝之以絹,無損於父子之清白。威誠不能隱而不白以欺其父。為質者聞之,喚都督來,呵斥其非,使知愧悔足矣。此輩小人,何足深責!竟與除名,已嫌稍過;而又杖之一百,豈非欲眾口喧傳,使人知其清乎?好名之徒,傷於矯激,乃曰‘清畏人知’,吾不信也。”

軼事典故

胡威推絹

在胡質任荊州刺史時,胡威自京都決定去省親,因家貧,沒有車馬僮僕,獨自驅趕一驢前往。每到客舍停下,親自牧放,親自打柴作飯,吃畢飯,又隨伴侶沿途前進。既到荊州,見了父親,住宿馬房達十餘日。告辭父親回家時,父親給一匹絹作行裝。胡威說:“大人廉潔高尚,不知在什麼地方得有此絹?”胡質說:“是我薪俸中節餘下來的,把它作為你的乾糧吧。”胡威接受了絹,告辭還家。

唐李翰就有“胡威推縑,陸績懷橘”之語。

史書記載

晉書·卷九十·列傳第六十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一

家族成員

祖父

胡敏,字通達,在江淮之間甚有名望。

父親

胡質,字文德,官至征東將軍、荊州刺史。

弟弟

胡羆,字季象,胡威弟,官至益州刺史、安東將軍。

子嗣

胡奕,字次孫,在胡威去世後世襲平春侯,官至平東將軍。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7-20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胡威父子清慎之道及其當代鏡鑒】

胡威父子之事,載於【晉書·良吏傳】,其清慎之德,堪為士林圭臬。今觀其行止,有三重境界尤值深思:

一、慎獨之境的父子異同
胡質"恐人知"與胡威"恐人不知"之對答,實為廉政修為的兩種境界。【禮記·大學】云"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胡質所行乃"暗室不欺"之上乘功夫,其廉潔已成自然天性;胡威自承"惟恐人不知",恰是"慎獨"未臻化境之真實寫照。然其坦誠自省,反得武帝"坦而婉,謙而順"之評,此正合【論語】"知之為知之"的求真精神。二者差異,恰似王陽明所言"知行本體"與"致良知"的修為次第。

二、教化之道的實踐智慧
胡威任徐州刺史時"勤於習政,教化大行",此非偶然。考其施政,既有"父子清慎"的德性垂範,更見制度設計的精微:其處置都督之事,先以絹帛謝其私惠,繼以法度正其官箴,終使"父子清慎"由家訓升華為官箴。這種"恩威並施"的治理智慧,深得【尚書】"明德慎罰"之要義。其諫武帝"嚴長吏以肅風化",正是洞察了"上行下效"的治理規律。

三、歷史鏡鑒的當代價值
【晉書】將胡威列入"良吏傳",實寓深意。當魏晉之際玄風大暢、禮法鬆弛之時,胡氏父子堅守"清慎"之道,猶如濁世清流。今日觀之,其"絹謝杖督"之事,可為公職人員劃清公私界限的典範;其"嚴於律上"之諫,尤值管理者深思。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所謂"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在胡威政績中得到了完美詮釋。

胡威卒贈鎮東將軍,諡曰"烈",此"烈"非剛暴之謂,乃【諡法】"有功安民曰烈"之正解。其父子清慎傳家、勤政安民的事跡,恰如【周易·家人卦】所言"正家而天下定"。當代為政者若能體味其中"潤物無聲"的教化之道,於制度建設外更重德性涵養,則胡威父子的精神遺產,庶幾可煥發新的時代光輝。

(全文798字,謹依傳統史論體例撰就)
暫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8-1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胡威父子清慎之道及其當代鏡鑒】

胡威父子之事跡,載於【晉書·良吏傳】,其"父子清慎"之節,實為魏晉濁世中一股清流。今觀其行止,非獨個人操守可嘉,更蘊藏深厚的為官處世之道,足為後世法。

一、清慎之道的實踐維度
胡質任荊州刺史時,其部曲都督欲以私財資助胡威,胡威察其非分,即以父贈之絹還之。此事看似尋常,實含三重深意:其一,父子間"財賄不以相及"的界限意識(【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其二,對權力尋租的本能警惕;其三,公私分明的處世準則。胡質聞訊杖責都督,更彰顯"大臣法,小臣廉"(【禮記·禮運】)的官箴傳承。這種"恐人知"的謙抑態度,恰合【周易·謙卦】"謙謙君子"之象。

二、政治實踐中的儒法平衡
胡威任徐州刺史時"勤於習政",在豫州"嚴肅教化",體現儒家"導德齊禮"與法家"信賞必罰"的融合。其諫晉武帝"時政過寬"之論,尤見深識。當時"尚書郎以下,吾無所假借"的嚴苛與高層寬縱形成反差,胡威提出"對臣等亦宜肅",正合孔子"政者正也"(【論語·顏淵】)的精義。這種層級化的治理智慧,與【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的主張遙相呼應。

三、清慎文化的現代啟示
胡威"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的對答,揭示廉政建設的深層困境:當廉潔成為標榜工具時,其本質已遭異化。此語暗合【老子】"上德不德"之旨,與當下形式主義之弊形成有趣觀照。其治理實踐提示我們:制度建設需輔以文化浸潤,法治威嚴當與德治教化並重。

胡氏父子之"清慎",非僅個人品德,實為一種政治生態的構建範式。在當代反腐倡廉建設中,我們既要繼承這種"絹還都督"的慎微精神,更需發揚其"肅化群僚"的制度意識,使清廉從個人操守升華為政治文化。讀史至此,不禁想起【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遞進之道——胡威父子可謂此中典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