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21|回覆: 2

[人物簡介] 荀諶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0-14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袁紹幕僚:荀諶,是荀緄之子,與荀彧是兄弟關係

荀諶,(諶,念chén),字友若,荀彧之兄(一說荀彧之弟),荀緄之子,潁川人。曾任軍閥袁紹的幕僚。

主要事跡

巧辯韓馥

公元191年,袁紹派遣荀諶遊說韓馥,他對韓馥說:“公孫瓚統率燕、代兩地的軍隊乘勝南下,各郡紛紛響應,軍鋒銳不可當。袁紹又率軍向東移動,意圖不可估量,我們爲將軍擔心。”韓馥心中恐慌,問他們說:“既然這樣,那麼該怎麼辦呢?“荀諶說:“您自己判斷一下,寬厚仁義,能爲天下豪傑所歸附,比得上袁紹嗎?”韓馥說:“比不上。”荀諶又問:“那麼,臨危不亂,遇事果斷,智勇過人,比得上袁紹嗎?”韓馥說:“比不上。”荀諶再問:“數世以來,廣布恩德,使天下家家受惠,比得上袁紹嗎?”韓馥說:“比不上。”荀諶說:“袁紹是這一時代的人中豪傑,將軍以三方面都不如他的條件,卻又長期在他之上,他必然不會屈居將軍之下。冀州是天下物產豐富的重要地區,他要是與公孫瓚合力奪取冀州,將軍立刻就會陷入危亡的困境。袁紹是將軍的舊交,又曾結盟共討董卓,辦法是,如果把冀州讓給袁紹,他必然感謝您的厚德,而公孫瓚也無力與他來爭。這樣,將軍便有讓賢的美名,而自身則比泰山還要安穩。”韓馥性情怯懦,於是同意了他們的計策。”

軍閥謀主

袁紹任用荀諶作爲自己的謀士。

公元200年,袁紹以荀諶爲謀主參加官渡之戰。

人物評價

陳群:“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

錢底 發表於 2025-6-30 16:3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潁川荀氏友若之才略與漢末士族政治】

荀諶,字友若,潁川荀氏之雋才,荀緄之子,與荀彧或爲昆仲(世系存疑),乃漢末士族政治之典型代表。其生平雖載籍簡略,然觀其說韓馥、佐袁紹二事,足見潁川士人"以文干政"之時代特徵。

一、巧辯韓馥與士族話語權
獻帝初平二年(191年),荀諶說韓馥讓冀州於袁紹,實爲漢末士族重構權力格局之典型案例。其說辭層層遞進:先以公孫瓚、袁紹軍事威脅製造恐慌,復以"三不如"之問摧毀韓馥心理防線,終以"讓賢安身"爲餌完成遊說。此中可見戰國策士遺風,然更深層者,乃潁川士族對"勢"與"名"的精準把握——當荀諶將袁紹塑造爲"當世人傑"時,實則是以士族評價體系取代武力威懾,此正應【荀子·非相】"談說之術"中"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之要義。

二、袁紹幕府中的士族困境
荀諶任袁紹謀主期間,正值河北集團鼎盛之時。然考【後漢書】【三國志】,其獻策記載鮮見,此或反映袁紹"外寬內忌"(【魏志·武帝紀】裴注)的用人局限。陳群將諶與荀彧、荀攸並稱"當今並無對",然較之荀彧在曹魏"建計定策"(【魏志·荀彧傳】),荀諶之才似未得盡展。此差異恰揭示漢末士族依附軍閥時的共同困境:縱有王佐之才,遇非命世之主則難抒其志。

三、潁川荀氏的文化資本
荀諶之價值,更在於其家族網絡。潁川荀氏自荀淑始便以"神君"(【後漢書·荀淑傳】)聞名,至漢末已形成"荀氏八龍"般的文化壟斷。荀諶與荀彧分事袁、曹,正是士族"多方下注"生存智慧的體現。陳群評價隱含深意:將處敵對陣營的荀氏子弟並稱"無對",實承認士族文化資本超越政治分野的穩定性。

要之,荀諶事跡雖簡,然其遊說之術可見縱橫家遺緒,仕宦之途可窺漢末士族生存策略,家族背景更映照中古門閥政治之雛形。後世史家囿於曹魏正統敘事,致其形象隱於荀彧光環之下,然若置於漢晉之際士族崛起的宏大進程中,則荀諶實爲理解政治權力與文化權威博弈的重要個案。

(全文798字)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7-3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潁川荀氏友若之才略與漢末士族政治】

荀諶(字友若)作爲潁川荀氏在漢末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代表,其生平事跡雖散佚不全,然觀其說韓馥、佐袁紹二事,已足見漢末士族子弟"以文干政"的典型形態。本文試從家學淵源、政治實踐及時代意義三個維度予以剖析。

一、家學淵源與潁川荀氏的門風
荀氏自荀淑始便以"智術"著稱,至荀緄一代已形成"儒法並重"的家學傳統。荀諶與其弟荀彧雖同出潁川,然政治選擇迥異:兄佐袁紹,弟輔曹操,此正可見漢末士族"多方下注"的生存智慧。陳群"當今並無對"之評,非獨贊個人才具,實乃對荀氏家族整體政治影響力的肯定。值得注意的是,荀諶之"巧辯"非縱橫家言,其說韓馥時連續三問皆扣"德""才""勢"三重標準,恰是荀氏"禮法並用"家學的具體實踐。

二、政治實踐中的士人謀略
建安六年說韓馥一役,荀諶展現高超的政治心理學運用。其說辭層層遞進:先以公孫瓚、袁紹兩路夾擊製造危機感,繼以"三不如"摧毀韓馥心理防線,終以"讓賢安身"提供解決方案,堪稱古代危機公關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其說辭表面推崇袁紹之德,實則暗含"勢不得已"的現實考量,這種"以德飾勢"的話語策略,正是漢末士族在軍閥間周旋的典型話術。及至官渡之戰任袁紹謀主,其戰略思想雖因史料闕如難窺全貌,然以荀氏子弟"重實輕名"的一貫作風,或與田豐、沮授等"緩進派"主張相近。

三、歷史鏡鑒下的時代意義
荀諶生平最大的歷史弔詭在於:其成功說降韓馥使袁紹盡得冀州,卻間接促成曹操-袁紹兩大集團的對立。潁川荀氏兄弟分侍二主的政治選擇,恰是漢末士族"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生存策略體現。後世常將荀彧"王佐之才"與荀諶"軍閥謀主"作對比,實則二人共同演繹了漢末士人在亂世中"儒門士族"與"權變謀士"的雙重角色。其家學中"經權互用"的思想傳統,通過荀諶的政治實踐,深刻影響了魏晉之際士族政治的演變軌跡。

要之,荀諶其人可視爲理解漢魏之際士族政治的一個關鍵切口。其生平雖不如荀彧顯赫,然觀其遊說之術、謀主之任,恰得荀氏家學"外儒內法"之三昧。昔人謂"潁川多奇士",荀友若之才略,正可爲註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