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0|回復: 2

[人物簡介] 国渊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12 16: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官吏:国渊,字子尼,为人正直无私,曾跟随郑玄学习

国渊,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官吏。汉末经学大师郑玄的高足,曾跟从管宁、邴原避乱辽东,后来回归中原,曹操任其为司空掾,而国渊亦忠于职守,在朝议上讨论问题时,经常厉言疾色,敢于发言,正直无私。曹操推行屯田制,令国渊负责处理屯田事宜。国渊发挥其管理才能,多方面平衡政策利害,将屯田的土地分配给人民,又按照人民比例安排吏员跟进,更列明屯田的各项实行措施,短短五年间就令到国家仓廪丰实,百姓亦能安居乐业。曹操征伐关中,留国渊作后勤,担任居府长史,统摄府中诸事。不久,田银、苏伯于河间造反,将军贾信破之,田银属下千余人众请求投降,程昱劝曹操不诛降众,国渊亦认为请降余党并非首恶,为其求赦,结果这千余人都得以保命。后来国渊任职太仆,位列九卿,最后卒于任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国渊年少时曾师从事奉郑玄。后来与邴原、管宁等人到辽东郡躲避兵乱。返回故乡以后,被曹操征召任司空掾属,每次在曹公府上议论政事,常常正色直言,谦让无私。曹操想广泛地兴办屯田,让国渊主持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增减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百姓数量,设置官吏,明确考核的办法,五年的时间里,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乐于这项事业。

治理地方

曹操征讨关中,让国渊任居府长史,主管留守事宜。田银、苏伯在河间县谋反,田银等人失败后有许多余党,都应该依法治罪,国渊认为这些人不是首恶分子,请求不对他们执行死刑,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依赖国渊这个建议得以活命的有一千多人。写战胜贼兵的文书,旧例往往夸大,以一为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首级数量的时候,实有多少就报多少。曹操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国渊说:“在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首捕获士兵数量的人,是想要夸大战绩,并且用来显示给百姓去看、去听。而河间在我们境域之内,田银等人叛逆,虽然战胜他们是有功的,但国渊私下里仍为这事感到耻辱。”曹操很高兴,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别人,曹操痛恨这种行为,想知道写信人是谁。国渊请示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原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嘱咐功曹说:“这个郡很大,现在虽是首都,却少有喜好学问的人。这封信颇能开导启发年轻人,我想要派人去拜师学习。”功曹派遣了三个人,国渊在派遣前先召见了他们,教训说:“你们所学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有关博物的书籍,世上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以去找寻能读懂它的人,向他请教。”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意图。几天就找到了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跟着请那个人写了一纸笺书,与那封信一比较,与写信的人是一种笔迹,随即把那人拘捕审问,得到了全部事情真相。曹操提升国渊为太仆。

去世

国渊虽居于列卿之位,但是仍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朋故旧,自己却保持着谦恭节俭,最后死在官任上。

历史评价

陈寿:“袁涣、邴原、张范躬履清蹈,进退以道,盖是贡禹、两龚之匹。凉茂、国渊亦其次也。”

郑玄:“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魏书〗:“渊笃学好古,在辽东,常讲学於山岩,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

史书记载

[wiki]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子嗣

国泰:曹操任命其为议郎。

傎倒 發表於 2025-7-6 17:4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国渊之治术与经世精神》

国渊(字子尼)作为郑玄门人,其生平事跡堪称汉魏之际儒吏结合的典范。本文将从学术渊源、为政特色、经世理念三个维度,剖析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形象。

一、师承与学术根基
国渊早年师从经学大师郑玄,这段修习经历奠定其学术底色。郑氏之学以"通经致用"著称,其《三礼注》尤重制度考辨,这种学术训练使国渊具备"明体达用"的思维特质。值得注意的是,其避乱辽东时与管宁、邴原等名士交游,形成"既守经义,又通权变"的处世智慧。这种复合型学养,迥异于当时空谈玄理的清流之士。

二、为政的实践特征
观国渊仕宦历程,可见三大特质:其一,屯田改制中展现的"稽古维新"精神。他主持屯田时"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人户",此乃《周礼》"体国经野"之法的创造性转化。其二,司法实践中的"仁恕"原则。河间平叛后力主宽宥降卒,既承《尚书》"罪疑惟轻"之训,又体现法家"刑赏二柄"的平衡智慧。其三,行政文书"崇实去伪"的作风。其战报"实有多少就报多少",正是对《春秋》"信以传信"书法传统的恪守。

三、经世理念的深层结构
国渊处理匿名信事件的手法尤具深意。其通过《二京赋》文本锁定诽谤者的做法,既运用了经学家的文献考据功夫,又暗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儒家治术。这种"以学术资治"的思维模式,实为汉儒"以经术缘饰吏事"传统的延续。曹操赞其"渊清玉洁",正是对其融合儒法、贯通学术与事功的高度认可。

结语:
国渊的歷史意义,在于成功实现了经学理想向政治实践的转化。其治绩证明:真正的儒者气象,非仅表现在"正色直言"的节操,更在于能将经典智慧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这种"明体达用"的实践理性,对于理解汉魏之际政治文化转型具有典型意义。后世所谓"通经致用"者,当以国渊为范式。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7-10 1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国渊之政德与经世致用》

国渊子尼,乐安盖县人,郑康成之高足,曹魏之良臣。观其生平,可谓"学以润身,政以济世"之典范。其治屯田、理郡务、谏刑狱诸事,处处彰显汉儒"通经致用"之精神,尤值今人深究。

一、师承与立身之本
国渊少从郑玄受业,得古文经学真传。郑氏之学,以"博综六艺,精研礼制"著称,故国渊为政,首重制度损益。《魏略》载其"每论政事,正色直言",此非特禀性刚直,实乃经学"慎独"工夫之外显。其与管宁、邴原避乱辽东而守志不渝,更见"穷达以时,德行一也"的儒者风骨。

二、屯田政策的经学实践
建安中,曹操令国渊典屯田事。其制"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绝非简单行政安排,实本于《周礼》"以土均平政"之思想。《魏书》称"五年间仓廪丰实",正合《尚书》"政在养民"之训。尤可注意者,乃其"考察土地,安置民众"时,必参酌《禹贡》九州土宜之法,将经学知识转化为具体政策,此即班固所谓"儒者通于世务"的典型。

三、刑狱观中的仁政精神
河间降卒千余人,程昱、国渊共谏免死。表面看是军事考量,实则暗合《春秋》"罪人不孥"之义。国渊特别强调"非首恶"的区分,正是《礼记·王制》"议狱缓死"原则的运用。其上报战功"实有多少报多少",更体现《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诚悫之道。曹操赞其为"长者",实指其深得儒家刑政中"慎刑恤囚"的精髓。

四、文化治理的深谋
任魏郡太守时,国渊处理匿名谤书一事尤见智慧。其通过《二京赋》文风溯源查证,既破案又不事株连,此法兼具《春秋》决狱的严谨与"兴教化"的远见。嘱功曹"开导少年",正是承袭郑玄"以诗书化民"的教化传统,将案件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契机。

结语
国渊之可贵,在于将经学义理转化为行政智慧。其屯田制中的均平思想、司法实践中的恕道精神、文治策略中的教化意识,构成完整的儒家施政体系。昔孔子言"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国渊可谓当之。今人研读其事迹,当思"通经"与"致用"之辩证,方不负先贤垂范。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依传统论赞体例,参酌《三国志》裴注及《后汉书·郑玄传》相关记载,着重阐发国渊政绩背后的经学渊源,以彰明汉魏之际儒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