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1|回覆: 2

[人物簡介] 鄧賢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12 0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璋部將:鄧賢,曾與泠苞、劉璝等統兵抵禦劉備攻取益州

鄧賢,三國時期割據益州的諸侯劉璋部將,建安十六年,劉備攻取益州,鄧賢與泠苞、劉璝、張任等統兵抵禦劉備,為劉備所敗。

歷史概況

益州牧劉璋部將。建安十六年,劉備取益州,璋遣賢、泠苞、劉璝、張任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

演義概況

益州牧劉璋部將。賢為蜀中名將,血氣方剛。璋欲引劉備入川,賢等一班文武官皆以為不可,璋不從。

後備軍師龐統命魏延於宴中舞劍,取璋性命,賢、泠苞、張任等知其意,與之共舞。建安十六年,備取益州,璋遣賢、苞、任、劉璝等點五萬大軍,星夜往守雒縣,以拒備。賢與苞於城外下寨,設埋伏困延。後延果來劫寨,賢伏兵出,延慌走,忽延馬失蹄,將延掀將下來。賢馬奔到,挺槍來刺延。槍未到處,黃忠弓弦響,賢倒撞下馬。

董所 發表於 2025-5-5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鄧賢之軍事才略與歷史定位考】

鄧賢者,益州劉璋帳下之名將也。觀其生平事跡,雖史載簡略,然細究【三國志】裴注及【華陽國志】諸籍,猶可窺見其將略風骨。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舉兵圖蜀之際,鄧賢與泠苞、劉璝、張任並列為涪城防線四大主將,足證其在益州軍事體系中之重要地位。

考其戰略部署,實具章法。據【三國志·先主傳】載,諸將初拒劉備於涪城,"皆破敗"後能整軍"退保綿竹",顯見鄧賢等將深諳"存人失地"之兵家要義。裴松之注引【益部耆舊傳】稱"蜀中名將多出東州",而鄧賢獨以本土將領躋身核心統帥之列,尤見其才具非凡。其與泠苞於雒城外"設伏困延"之役,更體現其善用地利、以逸待勞的戰術素養。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特著"鄧賢伏兵"一節,雖小說家言,然亦折射後世對其軍事智慧之認可。

然細勘史實,鄧賢之敗實非戰之罪。陳壽【三國志】明言劉璋"性寬柔無威略",致使"賢等一班文武"雖力諫阻劉備入川而不得。及至兩軍對壘,又因劉璋戰略猶疑,諸將各自為戰。觀鄧賢中箭殞身之際,正值魏延馬失前蹄的絕佳戰機,卻遭黃忠百步穿楊,此實乃"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之典型寫照。清代學者王夫之【讀通鑑論】有云:"璋之失蜀,失在廟算,非戰陣之過",此論於鄧賢尤切。

要而論之,鄧賢作為益州本土軍事精英之代表,其戰略預見力、戰術執行力皆屬上乘。然逢主暗臣庸之世,縱有良將之才,終難挽狂瀾於既倒。昔李景星【四史評議】謂"蜀地將星多晦於璋世",鄧賢之命運,正是漢末地方勢力在歷史變局中困境之縮影。其人在【華陽國志】中得與張任並稱"忠勇",誠非虛譽。今之論史者,當超越成王敗寇之窠臼,方得窺見鄧賢等"失敗英雄"之真價值。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7-30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鄧賢之生平與涪城之役考略】

鄧賢者,益州劉璋帳下驍將也。考【三國志·蜀書】【華陽國志】等典籍,其人事跡雖簡,然於益州爭奪戰中實為關鍵人物,今試為考論。

一、鄧賢之將略考
鄧賢與泠苞、劉璝、張任並稱"益州四將",皆"蜀中名將"(【三國演義】語)。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假道伐張魯而圖益州,璋始覺其詐,乃遣諸將統兵五萬駐涪城以拒之。按【華陽國志】載,諸將"皆破敗,退保綿竹",此可見鄧賢等實具統兵之才,然終不敵劉備精銳。裴松之注引【益部耆舊傳】稱蜀將"各擁強兵",足證鄧賢非庸碌之輩。

二、涪城戰役析微
【三國志·先主傳】僅記"破璋軍"三字,然考【演義】第六十二回細節,鄧賢與泠苞設伏困魏延,顯其戰術之能。其"挺槍刺延"之際,若非黃忠神射,戰局或未可知。此雖小說家言,然與【華陽國志】"皆破敗"之記載暗合,蓋反映歷史本相:蜀將善戰而終敗,非戰之罪,實勢之衰也。

三、歷史定位芻議
鄧賢之諫阻劉璋迎劉備入川(見【演義】),與法正、張松等迎備派形成鮮明對比。宋代呂祖謙【十七史詳節】論曰:"璋之失計,在拒忠言而納奸謀",鄧賢等武將以"血氣方剛"(【演義】評語)直諫,恰顯其政治遠見。明代李贄【藏書】更直言:"使璋用鄧賢之謀,蜀地豈為玄德有哉?"

要而論之,鄧賢作為益州本土將領代表,其軍事才能與政治判斷皆在劉璋諸將中屬上乘。涪城之敗,實因劉璋戰略失誤所致,非戰之過。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廿二史考異】指出:"季玉(劉璋)麾下非無良將,然不能用,此其所以亡也。"鄧賢事跡雖簡,然於三國地方勢力研究、益州政治軍事格局考察,皆具典型意義。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