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6|回復: 2

[人物簡介] 马铁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12 1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马超弟弟:马铁,是马腾的儿子,在史上因其兄而被曹操夷灭

马铁(?-212)东汉末年人物,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马腾之子,马超之弟。马腾遭韩遂进攻,乃携马铁等入京受职。休为骑都尉。后在邺城居住。因兄马超反,被曹操夷灭。

人物生平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马腾入朝为官,被曹操任命为卫尉。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因马超拥兵据守陇上,起兵攻之,败超,次年(212年)诛杀马腾,夷灭三族,马铁同时遇害。

人物评价

郝经:“马腾父子勇冠西州,与韩遂颉翥为寇,残灭三辅,垦伤汉室。

[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父子齐芳烈,忠贞著一门,捐生图国难,誓死答君恩。嚼血盟言在,诛奸义状存。西凉推世胄,不愧伏波孙!

人物关系

先世

祖父:马平,曾任天水郡兰干县尉。

父亲:马腾,后因马超起兵反曹被杀。

兄弟

大哥:马超,汉末军阀,蜀汉骠骑将军,斄乡侯。

二哥:马休,被召进京为奉车都尉,后因马超起兵反曹被杀。

堂弟:马岱,一直跟随马超,位至平北将军,陈仓侯。

四妹:马云騄,[〖反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

陆油 發表於 2025-7-11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马铁之死与汉末宗族连坐制度》

马铁之事,实为汉末政治生态之典型缩影。建安十三年马腾举家入邺,本为曹操"挟诸侯亲属以制四方"之策的体现。《后汉书·百官志》载卫尉"掌宫门卫士",曹操以虚职羁縻西凉枭雄,其政治算计深矣。马铁受拜骑都尉,此《汉官仪》所谓"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之职,表面荣宠,实为人质。

马超建安十六年之叛,触发曹氏"夷三族"之刑,此乃秦汉旧制之残酷延续。《晋书·刑法志》追述:"魏武好法术,天下贵刑名",马铁之死非因其罪,实因宗法社会"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理念在乱世中的崩塌。郝经"勇冠西州"之评,恰反映西凉马氏作为地方豪强的本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三国演义》赞诗"父子齐芳烈"云云,乃文学虚构之典型。考《典略》记载,马腾家族"三辅钦惮",实为割据势力。马铁作为政治筹码,其命运在入邺时已定。曹操诛马氏,非仅因马超之叛,实为铲除关西军阀势力之必要手段。马岱独存者,正见曹氏分化瓦解之策。

马铁个案揭示汉末三大特征:其一,门阀政治下个人命运系于家族;其二,军事割据导致中央集权反弹;其三,儒家"亲亲相隐"理念在乱世中的失效。马氏三代从马援到马超,恰是东汉豪强由盛转衰的缩影,马铁之死,可谓这个过程的血腥注脚。
白定 發表於 2025-7-16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马铁之死与汉末夷族刑的伦理困境》

马铁之事,实为汉末政治伦理崩坏之典型案例。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夷灭马氏三族一案,表面是军法处置,内里却折射出专制政权下"人质政治"的残酷本质。考《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典略》,马腾入朝实为"宿卫",其子马休、马铁皆任禁军要职,此乃汉代常见的"质任制度"。曹操此举实开后世"夷三族"连坐之先河,与汉代"罪止其身"的司法传统大相径庭。

细究马铁生平,其悲剧性尤甚于乃兄马超。《后汉书·郡国志》载扶风马氏本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世代将门。马铁任骑都尉,秩比二千石,本为朝廷显职。建安十三年(208年)随父入许,实为质子,此乃汉末军阀间常见之制衡手段。然曹操在建安十六年(211年)陇右之战后,竟将邺城人质与前线战事强行勾连,此中政治操作颇值玩味。按《魏略》记载,诛杀马腾全家在五月,而马超兵败在九月,可见夷族实为震慑手段,非战后追责。

郝经"残灭三辅"之评,当置于汉末凉州军阀特性中理解。马氏与韩遂之乱,本质是中央失去对西陲控制力的表现。罗贯中诗赞"忠贞著一门",实受元代《三国志平话》影响,将宋代以后强化的忠义观投射于历史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反三国演义》虚构马云騄,恰反映后世对马氏灭门的道德补偿心理。

马铁之死引发的伦理争议,在《晋书·刑法志》中仍有回响。陈群修《魏律》时特废"夷三族"条款,正是对曹操此类暴行的制度性修正。马岱后来得免于难,或因当时舆论压力,此亦可见政治暴力终受道义制约。马氏悲剧警示后人:当军事威慑演变为家族灭绝时,所谓"法理"不过权力之遮羞布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