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19|回复: 2

[人物简介] 夏侯博

[复制链接]
+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10-9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备部将:夏侯博,是早期跟随刘备四处征讨的武将之一

夏侯博,三国时期刘备部将,曹操攻打徐州,刘备部将关羽、夏侯博被擒。

历史全记载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wiki]三国志.武帝纪"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武帝纪’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武帝纪》

+
yulinfeng 发表于 2025-6-6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侯博事略考辨及刘备早期军事集团构成析微》

夏侯博之名,虽仅见《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五年条,然其事迹颇可反映刘备集团早期军事结构之特质。考《武帝纪》载曹操东征刘备时"生禽其将夏侯博",此九字实为现存史籍对夏侯博之唯一明确记载。细绎此段文字,可窥三事:其一,夏侯博位列刘备麾下重要将领;其二,其被擒时关羽尚守下邳,足见其地位仅次于关、张等核心将领;其三,曹操特书"生禽"而非"斩"或"破",暗示夏侯博或具相当军事价值。

按刘备早期军事集团之构成,主要来源有三:涿郡乡党(关羽、张飞)、徐州豪强(糜竺兄弟)及中原流散势力。夏侯氏本谯沛豪族,与曹操同乡,而博能委质刘备,此中因缘颇可玩味。或因其避乱徐州时为刘备所纳,亦可能为陶谦旧部转隶。观曹操破刘备后,独生擒夏侯博而纵关羽降,或存招揽同宗之念,然史阙有间,未可遽断。

陈寿于《三国志》中特笔记夏侯博被擒事,实具深意。建安五年乃刘备军事生涯重要转折,其"妻子"与"部将"同时被俘,集团几近瓦解。夏侯博之失,使刘备丧失重要战力,间接导致其北投袁绍。后世裴松之注未补此条,盖因史料湮没。然比较《先主传》与《武帝纪》,可见曹操视角下夏侯博之重要性远超刘备本传记载,此正史家"互见"笔法之妙。

要之,夏侯博虽史料极简,然作为刘备早期核心将领,其存在本身即证明刘备集团在徐州时期已具吸纳四方人才之能力。其被擒一事,不仅标志刘备首次独立发展之失败,更折射出汉末豪强武装"聚合易散"的特质。后世《演义》未取此人,或因材料过简,然于严谨史学研究而言,此等"小人物"恰是还原历史肌理之关键碎片。

(全文798字,依传统史论体例,考据与义理并重)
金不右 发表于 2025-7-28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夏侯博事迹考略及刘备早期军事集团构成析论》

夏侯博之名见于《三国志·武帝纪》,为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时所俘获之将领。此一记载虽简,然结合汉末军事制度与刘备集团发展轨迹,可窥见若干重要历史讯息。

一、夏侯博之身份考辨
按《三国志》载,夏侯博被俘时身份明确为"备将",其排序在关羽之前("生禽其将夏侯博...备将关羽屯下邳"),此特殊叙述方式值得注意。考汉末军制,"部曲将"多为统帅直属精锐,夏侯博极可能担任刘备亲卫部队统领。其复姓"夏侯"在刘备阵营中颇为特殊,或为谯郡夏侯氏支裔,此与刘备早期活动于豫徐地区的经历相符。

二、徐州战役中的军事地位
建安五年(200)徐州之役,刘备军事部署呈现梯次配置:夏侯博随主力迎战曹操于小沛,关羽独镇下邳后方。参照《先主传》"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的记载,夏侯博被生擒当发生于小沛决战阶段。其被俘而史未载降曹,可能与同时被俘的刘备妻子同样遭软禁处置,此亦解释何以关羽降曹时未见营救夏侯博之记载。

三、刘备早期军团构成特征
夏侯博的存在,反映刘备在依附陶谦、吕布时期已形成多元化的武将集团。除嫡系的关张部曲外,尚有夏侯博等吸收自徐兖豪强的将领。这种"核心—外围"的军事结构,既是刘备善于结纳豪杰的体现,也埋下后来当阳之败时部众离散的伏笔。值得玩味的是,夏侯氏与曹操本有宗族渊源,而夏侯博始终效忠刘备,可见刘氏领袖魅力之殊异。

四、历史书写的隐微之处
陈寿在《武帝纪》中特书夏侯博被擒,却未如关羽降曹般详述后续,此种"记异不记常"的笔法,暗示夏侯博可能因拒降遇害。对照《先主传》刻意省略夏侯博事迹的处理,或可推测蜀汉史官对早期败绩将领的避讳心态。

要之,夏侯博虽史载寥寥,然其存在恰似管窥刘备集团发展初期的重要切片。汉末群雄竞逐之际,此类中层将领的命运浮沉,正是大时代中"士无常主"现象的具体写照。后世研究者当透过片段记载,审慎还原这些隐没在关张光环下的早期从龙之士的历史位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