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9|回復: 2

[人物簡介] 刘磐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0-9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表从子:刘磐,为人骁勇,在史上曾与黄忠共守长沙攸县

刘磐,荆州牧刘表从子。初与南阳人黄忠共守长沙攸县。为人骁勇,数次为寇于艾、西安诸县。江东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为左右六县,以东莱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于是刘磐绝迹不复为寇。

历史评价

陈寿:“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

在人之风 發表於 2025-4-17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刘磐之骁勇及其在荆扬边界的军事活动》

刘磐,作为荆州牧刘表之从子,虽在史籍中记载简略,然其"骁勇"之评已足见其人在汉末军事格局中的特殊地位。陈寿以"数为寇"三字概括其行迹,实则折射出建安年间荆扬边界复杂的势力博弈。

考刘磐之军事活动,主要集中于长沙攸县及艾、西安诸县。其与黄忠共守攸县一事,尤值得玩味。黄忠日后以"勇毅冠三军"闻名蜀汉,而当时能与这等猛将协同戍边,足证刘磐非庸碌之辈。二人配合当属攻守兼备:黄忠善骑射,宜于野战;刘磐据《三国志》所载"骁勇"特质,或更擅突击奔袭,此正可解释其何以能屡次侵扰艾、西安等孙氏辖县。

孙策应对刘磐之策,堪称军事地理学的典范。其分海昏、建昌为六县,实为构建纵深防御体系:一方面缩小单个防区范围以提升反应效率,另一方面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驻海昏,形成以名将为支点的弹性防御网络。太史慈"猿臂善射"的威慑力与刘磐"骁勇"形成微妙的武力平衡,故史称"刘磐绝迹",此非单纯武力镇压之功,实乃孙氏集团通过军事行政区划重组实现的战略压制。

刘磐事迹的史学价值,在于其揭示了三个历史维度:其一,刘表时代荆州地方将领的军事自主权颇大,从子可独当一面;其二,孙吴政权在草创期已展现出高超的边境治理能力;其三,汉末"骁勇"型将领的活跃,往往依赖宗族纽带(如刘磐与刘表)或地缘组合(如刘磐与黄忠),这种私人武装模式正是三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特征。

可惜史料阙如,刘磐最终结局已成悬案。然其人在《三国志》中虽仅寥寥数笔,已为后世留下了汉末荆扬势力消长的关键注脚。其军事活动虽止步于太史慈的防御体系,但作为测试孙吴边防强度的"压力指标",在军事史上仍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23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刘磐之骁勇及其在荆扬边界的军事活动》

刘磐,作为荆州牧刘表之从子,虽史载简略,然其骁勇善战之姿,犹可于零散记载中窥见一斑。陈寿《三国志》以「骁勇」二字评之,并载其屡寇艾、西安诸县之事,足见其武略与边地活动之频繁。今试析其军事行迹及历史定位,以补史笔之阙。

一、刘磐与黄忠共守攸县之战略意义
刘磐早年与南阳黄忠共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攸县),此地北接江夏,东临豫章,为荆扬交冲之要隘。刘表遣亲族与宿将同镇,显见其对南疆之重视。黄忠后为蜀汉名将,时已以勇武著称,而刘磐能与之并立,足证其非庸常之辈。二人协防期间,江东孙策方平定江南,刘磐「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今江西修水、武宁一带),实为荆州势力对孙氏扩张之主动牵制。其战术或为游击扰边,以疲敌势,此亦汉末豪强惯用之策。

二、孙策应对与太史慈之震慑
孙策分海昏、建昌为六县,委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督诸将共拒刘磐」,实为关键转折。太史慈乃当时名将,《三国志》称其「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且曾与孙策酣斗而不分轩轾。以慈镇边,既显孙氏之重视,亦暗喻刘磐之威胁。史载「磐绝迹不复为寇」,非其勇力骤衰,实因江东布防严密,加之孙策用兵如神,荆州暂取守势。此间可见刘磐用兵之灵活——遇强则敛,非徒恃勇之辈。

三、刘磐形象再探
陈寿评刘磐仅言其「骁勇」,然细究其行迹,实兼具豪强与边将双重特质。其寇掠邻县,类同吕布、张辽等「轻狡反复」之流,然在刘表体系中,此恰为巩固南疆之手段。后荆州归曹,刘磐事迹湮没,或因其身份敏感(刘表亲族),故史家略之。然其能与黄忠并肩、令孙策分兵以对,足证其非泛泛武夫。

结语
刘磐之史事虽残篇断简,然置于汉末荆扬争衡之背景中,犹可察其角色。其「骁勇」非独个人武艺,更体现为边地豪强的战术主动性。而太史慈之镇遏,恰为孙吴崛起期边防策略之缩影。刘磐事功不显,然此等「小人物」正是乱世割据中不可或缺之注脚。

(全文约780字)

——
按:本文以《三国志》为本,参酌地理志及军事史视角,力求客观。刘磐事少,故侧重其与黄忠、太史慈之互动,以见微知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