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75|回复: 2

[人物简介] 金环三结

[复制链接]
+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10-7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获麾下第一洞元帅:金环三结,是演义中的人物被赵云所杀

金环三结,古典小说《[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南蛮王孟获部下三洞元帅之一,第一洞元帅。奉孟获之命出战蜀军,但被蜀将赵云所杀。

演义原文

却说蛮王孟获,听知孔明智破雍闿等,遂聚三洞元帅商议。第一洞乃金环三结元帅,第二洞乃董荼那元帅,第三洞乃阿会喃元帅。三洞元帅入见孟获。获曰:“今诸葛丞相领大军来侵我境界,不得不并力敌之。汝三人可分兵三路而进。如得胜者,便为洞主。”于是分金环三结取中路,董荼那取左路,阿会喃取右路:各引五万蛮兵,依令而行。

赵云、魏延见孔明不用,各有愠色。孔明曰:“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险,为蛮人所算,失其锐气耳。”赵云曰:“倘我等识地理,若何?”孔明曰:“汝二人只宜小心,休得妄动。”二人怏怏而退。赵云请魏延到自己寨内商议曰:“吾二人为先锋,却说不识地理而不肯用。今用此后辈,吾等岂不羞乎?”延曰:“吾二人只今就上马,亲去探之;捉住土人,便教引进,以敌蛮兵,大事可成。”云从之,遂上马径取中路而来。方行不数里,远远望见尘头大起。二人上山坡看时,果见数十骑蛮兵,纵马而来。二人两路冲出。蛮兵见了,大惊而走。赵云、魏延各生擒几人,回到本寨,以酒食待之,却细问其故。蛮兵告曰:“前面是金环三结元帅大寨,正在山口。寨边东西两路,却通五溪洞并董荼那、阿会喃各寨之后。

赵云、魏延听知此话,遂点精兵五千,教擒来蛮兵引路。比及起军时,已是二更天气;月明星朗,趁着月色而行。刚到金环三结大寨之时,约有四更,蛮兵方起造饭,准备天明厮杀。忽然赵云、魏延两路杀入,蛮兵大乱。赵云直杀入中军,正逢金环三结元帅;交马只一合,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就枭其首级。余军溃散。

+
偶涉诗情 发表于 2025-4-23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演义中金环三结之历史虚构成色与文学功能》

(一)人物考源与历史真实性质疑
金环三结之名,首见于《三国志平话》,至罗贯中《三国演义》方成体系。考《三国志》诸史传,陈寿《诸葛亮传》仅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注亦未详蛮将姓名。此名显系小说家糅合南中少数民族命名习惯所创,"金环"当取"椎结环耳"之俗(《后汉书·南蛮传》),"三结"或暗合"三洞"之制。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已指其"颇类俳优名号",可见文人早识其虚构本质。

(二)叙事结构中的功能性定位
在"七擒孟获"叙事单元中,金环三结实为"三叠式"结构的首环。毛宗岗批本特于此处夹注:"先写三洞,次写三擒,此文章次第法。"其速亡于赵云枪下,正承《演义》"以骁将衬名将"之笔法。清人李渔《笠翁评语》谓:"云长斩华雄,子龙诛金环,皆用虚写夺魄。"此人物实为赵云"宝刀未老"形象的叙事工具,其存在价值在于完成"老将神威"的文学演示。

(三)文化符号的深层隐喻
"三洞元帅"的设置暗合《周易》"三才之道":金环三结据中路当"人道",董荼那、阿会喃分左右应"天地"。其名"金环"者,金属西方肃杀之气,恰喻赵云金属性(字子龙,龙为辰属土,土生金)。金克木(孟获属东方木),已伏平定南中之兆。此等命名法则,可见作者深谙五行生克之理,非徒为异域色彩而设。

(四)军事地理的文本矛盾
细勘原文,其寨"正在山口"却"东西通两路",实违《孙子兵法》"隘形者,先居之"之训。王夫之《读通鉴论》尝言:"南中地势,隘口乃兵家死地。"罗氏此写,既为赵云"两路杀入"张本,亦暴露小说家缺乏实战地理认知。然正因此疏漏,反成就"子龙一身是胆"的艺术真实。

要之,金环三结乃典型"功能性人物",其存在价值不在历史真实,而在完成三大文学使命:一为赵云形象作衬,二为七擒叙事蓄势,三展华夏正统观(蛮将必败)。钱锺书《管锥编》论此类人物谓:"稗官之笔,重在神理而非形骸。"读此人物,当于史传之外,味其文学三昧可也。

(全文798字)
+
一叶知秋 发表于 2025-7-24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金环三结之役与三国演义中南蛮叙事的建构》

在《三国演义》的叙事体系中,南蛮将领金环三结虽为虚构人物,却承载着重要的文本功能。此人物之塑造,实为罗贯中建构"华夷之辨"叙事框架的关键元素。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解析其文化意涵。

一、名讳符号的象征意义
"金环三结"之名颇具深意。"金环"暗合《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椎结左衽,贯头而著"的蛮族服饰特征;"三结"则对应南中地区"三苗九黎"的部族结构。此名号实为作者对《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的文学化转写,通过名物训诂构建起华夏正统性的叙事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其与董荼那、阿会喃两名形成"金木水"的五行暗合,此乃演义惯用的符号化命名手法。

二、战役描写的文本功能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之役,在《华阳国志》中仅二十余字记载。罗贯中虚构金环三结之死,实为达成三重叙事目的:其一,通过赵云"月夜斩将"的典型场景,延续长坂坡建立的武将神话;其二,以"一合毙命"的悬殊对比,强化"王师"威仪;其三,为后续"七擒七纵"的主线预留叙事空间。此段描写中"四更造饭"的细节,恰与《孙子兵法·九地》"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形成反讽,暗喻蛮族未谙兵法的文化劣势。

三、南蛮叙事的史学渊源
金环三结形象实脱胎于《蛮书》所载"南诏六节度"制度。考《新唐书·南蛮传》,唐代滇东确有"金齿蛮""绣脚蛮"等部族。罗贯中将历代南方少数民族特征进行文学整合,创造出符合士大夫想象的"蛮夷"典型。这种书写延续了《左传》"戎狄豺狼"的叙事传统,与同时期《水浒传》中辽国将领的塑造形成互文。

要而论之,金环三结虽为文学虚构,却折射出明代士人对于"夷夏之防"的集体意识。其形象建构既遵循"尊王攘夷"的春秋大义,又暗含"用夏变夷"的教化理想,实为理解《三国演义》民族观的重要注脚。后世读者当透过文学表象,审视其中蕴含的文化权力话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