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25|回覆: 1

[人物簡介] 陶璜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0-6 09: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陶基之子:陶璜,字世英,曾在東吳與西晉任官,有管治才能

陶璜,字世英,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官宦家庭,歷任顯位。

3世紀60年代,東吳所轄的交州(州境包括現時越南北部)地區一度被西晉侵佔,雙方遂在當地爆發爭奪戰,陶璜受東吳孫晧委派率兵,成功擊敗晉軍,任交州刺史。其後,西晉於280年滅吳,陶璜投降,晉武帝繼續授任他為交州刺史。陶璜在交州任職三十年,政績出眾,深得當地民眾愛戴,後世越南史書盛讚他“威惠素著”。

人物生平

出身仕吳

陶璜是丹楊郡秣陵縣(今中國南京)人,父親陶基,曾任東吳交州刺史(交州包括現時越南北部),他本人亦歷任顯位。據學者呂士朋的分析,陶璜由於父親曾在交州任官的背景,令他與該州帶有淵源,故頗為熟悉當地情況。

爭奪交州

263年,當時的交趾太守孫諝貪暴,引起當地民眾不滿。郡吏呂興等殺孫諝,並派人到中國北方的曹魏朝廷,要求接管交州。交州境內的九真、日南二郡亦響應附和。當時適值魏滅蜀漢,就乘機奪取三郡,派官員及軍隊南下交州。不久,265年,司馬炎已代魏,建立西晉,交趾等三郡亦成為晉朝轄地。東吳君主孫皓銳意收復失地,乃於268年派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又作修則)進擊交趾。晉軍派援軍從蜀來反擊,大敗吳軍,劉俊等戰死。269年,孫皓再度出兵,陶璜“自表討賊”,孫皓便派虞氾為監軍、薛珝為威南將軍大都督,陶璜為蒼梧太守,經合浦再次出擊交趾。

在對晉軍的交戰當中,陶璜為吳軍作出貢獻甚多。虞氾、薛珝、陶璜初到達時,作戰失利,陶璜部隊退保合浦,損失手下兩員將領。上司薛珝怪責陶璜,說他“自表討賊,而喪二帥,其責安在”,陶璜駁斥說“諸軍不相順,故致敗耳”,但薛珝仍感惱怒,打算撤軍。陶璜便帶士卒數百夜襲晉軍將領董元,“獲其寶物,船載而歸”,薜珝表示欣賞,任命他“領交州,為前部督”。其後陶璜率兵經海道,直達交趾郡城,進攻董元部隊。在攻城戰中,陶璜識破董元的伏兵之計,“諸將將戰,璜疑斷牆內有伏兵,列長戟於其後。兵才接,元偽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長戟逆之,大破元等”。此外,陶璜又以賂遺的方法,拉攏當地人士協助,“以前所得寶船上錦物數千匹遺嚴賊帥梁奇,奇將萬餘人助璜”。再者,陶璜還採用離間計,使董元誅殺自己的手下勇將解系,為吳軍排除威脅。最後,陶璜與薛璜攻破晉軍,克服交趾,擒獲晉廷所置守將,九真、日南三郡亦降吳,孫皓便委用陶璜為交州刺史。時在271年。

陶璜在孫皓時期,曾征討在廣州起事的郭馬,平定較偏遠的武平、九德、新昌地區的“夷獠”,因而“開置三郡,及九真屬國三十餘縣”。孫皓打算調任陶璜為武昌都督,但在交州民眾數千人請求下,陶璜繼續在當地任官。

歸降晉朝

280年,西晉南下攻吳,孫皓歸降,吳至此滅亡。陶璜仍保有交州,孫皓親自寫信,勸璜歸順。陶璜流涕數日,才派員到晉朝首都洛陽表示投降。晉武帝繼續任命他為交州刺史,並加封“宛陵侯”、“冠軍將軍”。

西晉政府統一中國後,晉武帝鑑於東漢末年州郡勢力過重,造成地方割據之局,於是打算削減各州郡兵力。身為交州刺史的陶璜並不贊同,便上書力陳不應削州郡兵的理由,是交州鄰近的林邑國“數攻百姓”,在東吳時期就曾“攻破郡縣,殺害長吏”,而交州又與廣州相接,“二州唇齒,唯兵是鎮”,因此有必要維持晉朝整個南方邊境的安全。再加上交州氣候易使人染病致死,“南土溫濕,多有氣毒,加之累年征討,死亡減耗”,這本已使交州兵員數目大減。所以陶璜提出“州兵未宜約損,以示單虛”,使林邑國等外敵以為有機可乘。晉武帝聽從其議,讓交州保持原有兵額。陶璜又提出發展及整頓合浦的採珠業,這些建議也獲得晉廷採納。

陶璜在交州任官,經歷東吳、西晉兩朝,前後三十年,深得當地民眾愛戴。在他去世時,史稱當地“舉州號哭,如喪慈親”。

歷史評價

陶璜以軍事和管治才能,獲得後世史家的讚揚。

唐修【晉書】:“陶璜、吾彥,逸足齊驅,毛炅屈其深謀,陸抗奇其茂略。薪楢之任,清規自遠;鼙鼓之臣,厥聲彌劭。”

贊曰:“璜有謀策,周窮好施,能得人心”、“璜謀超絕,彥材雄傑。潛師襲董,觀兵嘆薛。”

越南後黎朝官修的【大越[wiki]史記全書" title="「史記" title="「大越[wiki]史記」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大越[wiki]史記全書」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史記" title="「大越[wiki]史記」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大越[wiki]史記全書】亦稱他“威惠素著,為殊俗所慕”。

家族成員

父:陶基,曾任東吳交州刺史。

1、陶濬,東吳鎮南大將軍、荊州牧。

2、陶抗,晉武帝時太子中庶子。

1、陶威,曾任晉朝蒼梧太守,後領交州刺史。

2、陶淑,陶威之弟,繼任交州刺史。

孫:陶綏,陶淑之子,任交州刺史。

史書記載

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cqyanxiaobo 發表於 2025-4-27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陶璜治交州考略】

陶璜(約230-280年後),字世英,丹陽秣陵人,乃東吳交州刺史陶基之子。其生平事跡雖散見於【三國志】【晉書】及越南史籍,然其治交州之政績,實為三國末期至西晉初年邊疆治理之典範,值得深入考析。

一、家世淵源與軍政才能
陶氏世居丹陽,為江東著姓。其父陶基任交州刺史時,已奠定家族與嶺南之聯繫。陶璜承襲父輩經驗,深諳"百越雜處,綏撫為難"之交州情勢。據【晉書·陶璜傳】載,其於吳景帝永安年間(258-264)已任蒼梧太守,足見孫吳政權對其倚重。這種"世官邊疆"的背景,使其形成"威惠並施"的治理理念,迥異於當時常見之苛暴邊吏。

二、交州爭奪戰中的軍事韜略
晉泰始四年(268)吳軍初征交趾失利,陶璜於次年"自表討賊",展現出非凡膽識。其戰術運用尤具特色:夜襲董元營獲其寶貨,非為貪利,實為"奪氣"之計;識破伏兵而預設長戟陣,體現"先為不可勝"的兵家智慧。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採用"以夷制夷"之策,通過賄賂當地豪帥瓦解晉軍根基,此即【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之實踐。吳鳳凰三年(274)最終克復交趾,實賴其"因勢利導"的軍事思想。

三、跨代仕宦的治理成就
天紀四年(280)吳亡降晉後,陶璜繼續留任交州,此事頗堪玩味。晉武帝司馬炎保留其職位,非僅出於羈縻考量,更因陶璜已形成系統的治理體系:經濟上"制船運鹽"以充軍實,行政上"隨俗而治"減輕賦役,文化上"漸以禮教"導民向化。越南史籍稱其"威惠素著",正是對其"剛柔相濟"政策的肯定。尤其太康年間(280-289)上書請減珠課,更見其"民本"思想。

四、歷史評價的再思考
陶璜歷仕二朝而治績斐然,實因超越狹隘的忠君觀念,以邊疆安定為要務。其治理模式具有三個歷史維度:其一,延續漢代"邊郡特殊化"傳統;其二,開創六朝"土斷"政策先河;其三,為後世越南自立埋下文化認同伏筆。明人王世貞評"璜守交州,華夷安之",可謂的論。

要之,陶璜其人折射出三國至晉初的邊疆治理轉型,其軍事才能與行政智慧,不僅成就個人功業,更為中古時期中國南方開發史寫下重要一頁。今人研究邊疆史,尤當重視此類"在地化"治理經驗的歷史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