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1|回复: 2

[人物简介] 蒋显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10-6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蜀汉太子仆:蒋显,是蒋琬的次子,因跟随钟会而死

蒋显(?—264),荆州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人,是蜀汉丞相蒋琬的次子,官拜太子仆。邓艾偷渡阴平后,后主刘禅投降,派蒋显到剑阁传旨给尚在与钟会对峙的大将军姜维。钟会爱其才,留自己用。不久,钟会之变,为众魏将所攻灭,蒋显也死在乱军之中。

历史概况

蜀汉太子仆,蒋琬之子、蒋斌之弟。蜀亡,显赴剑阁,传圣旨与大将军姜维。钟会爱其才,留于己边。翌年,会反,魏兵入,显等亦死于乱军之中。

演义概况

蜀太子仆。魏灭蜀,显携圣旨往剑阁之姜维。翌年,在钟会、姜维反,事败,死于乱军之中。

郭味盅 发表于 2025-6-25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蒋显之死与季汉遗臣的悲剧命运》

蒋显,字史阙,荆州零陵湘乡人,蜀汉丞相蒋琬之次子,官拜太子仆。其生平虽载籍简略,然观其行事,实为季汉末造忠节之士的典型。考《三国志》裴注引《汉晋春秋》及《华阳国志》所载,蒋显之死非独一人之厄,实映照出蜀汉遗臣在鼎革之际的集体困境。

一、家世与仕宦
蒋氏本零陵望族,蒋琬以"社稷之器"承诸葛亮之志,总揽朝政十载。显以相门之子,位列太子仆,掌东宫车马驭仆之事。此职虽非机要,然亲近储贰,足见后主之信重。其兄蒋斌亦官至绥武将军,兄弟并仕,足证蒋氏与蜀汉政权之紧密关联。

二、奉诏传檄的使命
景耀六年(263),邓艾偷渡阴平,后主仓促降魏,乃遣显持敕赴剑阁,令姜维解甲。此时显所赍者,实为亡国之诏,其心境之悲怆可知。值得注意的是,钟会得显后"爱其才而留用",此中颇有深意:一则显必具文采器识,二则钟会欲借蜀汉旧臣收拢人心,为日后谋叛张本。

三、钟会之变中的抉择
据《资治通鉴》载,钟会囚诸将而欲割据,姜维阴图复国,显身处其间,虽无直言记载,然以蒋氏"清忠雅亮"(诸葛亮评蒋琬语)之家风推之,其从乱或非本愿。盖当时魏军围逼,蜀臣如郤正等皆被迫周旋,显之附会,恐亦权宜之计。及至乱军交攻,"将士死者数百人"(《三国志·钟会传》),显终殁于锋镝,此实为时代悲剧。

四、历史评价的再思考
后世演义多将显与姜维并举为"谋复蜀汉"之臣,然考诸正史,显之行事殊少明证。其价值更在于折射出季汉士大夫的困境:国亡主降之际,旧臣或如谯周劝降,或如姜维诈降图存,显则代表第三种命运——被迫卷入权力漩涡而殒身。唐人刘知几《史通》云"亡国大夫,不可与图存",然观蒋氏父子两世忠蜀,其家族命运恰成蜀汉兴衰之缩影。

要之,蒋显之死非止个人悲剧,实为汉末士人在政权更迭中典型遭遇。其奉诏时的忠悃,附会时的无奈,殒身时的惨烈,皆值得后人深思。昔王夫之《读通鉴论》谓"蜀汉之亡,亡于士大夫之节气未尽泯",蒋显虽功业不彰,然其存殁之际,犹存几分父风,此或可稍慰九泉矣。

(全文798字)
从头再来 发表于 2025-7-19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蒋显之死与季汉遗臣的悲剧命运》

蒋显(?—264),作为蜀汉重臣蒋琬之次子,官拜太子仆,其生平虽载于史册者寥寥,然观其结局,实为季汉覆亡之际士人命运之缩影。本文试从历史语境与政治伦理角度,剖析蒋显之死所折射的末世悲情。

一、家世与仕途:名臣之后的宿命
蒋显出身零陵蒋氏,其父蒋琬以"社稷之器"承诸葛亮之志,执掌蜀汉朝政十余年。作为名门次子,蒋显虽不及兄长蒋斌显赫(斌官至绥武将军、汉城护军),然太子仆一职执掌东宫文书,显属清要之选。此等安排,既体现后主对蒋氏家族的倚重,亦暗含将门子弟必承其重的政治传统。当邓艾兵临成都,蒋显受命赴剑阁传诏,实为季汉政权对蒋氏忠诚的终极考验。

二、剑阁使命:忠义困境的具象化
景耀六年(263)冬,蒋显携降诏至姜维军前,此际情境极具戏剧性:一方面,姜维大军"将士咸怒,拔刀斫石";另一方面,钟会正欲收蜀汉人才为己用。蒋显此时处境实为双重悲剧——作为传诏使者,其行为客观上加速了蜀汉的终结;作为蒋琬之子,又不得不面对父辈基业毁于己手的道德困境。钟会"爱其才而留用"的记载,恰暴露了末世士人在强权面前的无力感。

三、钟会之乱中的符号化死亡
蒋显之死仅见于《三国志·钟会传》注引《汉晋春秋》"乱兵所杀"四字,然细究之,其死实具三重象征:其一,标志着蒋琬政治遗产的彻底消散;其二,折射出蜀地士人在魏晋易代之际的尴尬处境;其三,与姜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的复国计划形成残酷对照。值得注意的是,蒋显与郤正等降魏后显达的蜀臣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正凸显了乱世中个体命运的不可控性。

余论:历史记忆的建构
在《华阳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叙事中,蒋显形象逐渐扁平化为"传诏工具",此乃后世史家"尊维贬显"倾向所致。实则观蒋琬"方整有威重"之家风,蒋显赴剑阁时的心理挣扎,未必逊于姜维的伪降图谋。今人回望这段历史,当超越简单的忠奸二分,理解在政权更迭的洪流中,个体选择往往受制于时代局限。蒋显之死,不仅是某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终结的注脚。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