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6|回復: 2

[人物簡介] 吴著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0-5 15: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汉吴氏长沙国第五代王:吴著,是汉朝最后一个异姓王

吴著(?-前173年),中国西汉吴氏长沙国第五代王,长沙共王吴右长子。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袭位,汉文帝七年(前173年)薨,谥靖王,无后国除,汉朝最后一个异姓王结束。

黎劭 發表於 2025-5-16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西汉吴氏长沙国末代王吴著之历史定位》

吴著(?-前173年),作为西汉异姓诸侯王体系之终章,其六年短暂治政实为观察汉初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之关键样本。本文拟从政治语境、制度沿革及历史影响三端,考镜吴著之特殊历史地位。

一、政治语境中的"末代异姓王"
吴著袭位于文帝二年(前178年),正值汉室推行"以亲制疏"政策之关键期。高祖所封八异姓诸侯,至文帝时唯存长沙一国。吴氏能存续至文帝朝,实赖其祖吴芮"以忠谨得全"(《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之政治遗产。然观文帝即位之初即令列侯就国,复"令诸侯无入朝"(《史记·孝文本纪》),其收缩地方权力之意图昭然。吴著在此背景下继位,已注定其"守成而难有为"之政治困境。

二、制度嬗变中的长沙国特质
考吴氏长沙国五世传承,可见汉廷对异姓诸侯之制度性约束:其一,疆域"仅得长沙一郡"(《汉书·诸侯王表》),较同姓王大幅缩减;其二,军事上"无虎符不得发兵"(《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较吴芮时"率百粤佐诸侯"(《汉书》)之权已不可同日而语。吴著时期之长沙国,实为汉廷精心设计之"制度标本",其存在本身即彰显中央集权之深化。

三、历史进程的转折意义
吴著之薨(前173年)非仅个人生命终结,更标志"白马之盟"时代正式落幕。文帝以"无后国除"为由收长沙入汉郡,既合宗法制度,又免"诛功臣"之讥,实为政治智慧之体现。此后诸侯王"非刘氏不王"成为铁律,至武帝行推恩令时,异姓诸侯已成历史陈迹。吴著之逝,恰为这段历史进程画上休止符。

要之,吴著作为西汉唯一善终之异姓诸侯王系末裔,其存在本身即是汉初政治妥协之产物,其国除则宣告中央集权新时代之来临。太史公述吴芮"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史记》),吴著之"靖"谥,既含"柔德安众"(《谥法解》)之美,亦暗喻其作为最后异姓王的历史宿命。研究西汉诸侯王制度者,不可不察此中深意。
思斌 發表於 2025-7-19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吴著与西汉异姓诸侯王制度之终结》

吴著(?-前173年),西汉吴氏长沙国末代君主,其生平虽载籍简略,然作为汉初异姓诸侯王制度终结之标志性人物,实具特殊历史意义。今据《史记》《汉书》所存断章,试作考析。

一、吴著之世系与时代背景
吴著为长沙共王吴右长子,文帝二年(前178年)嗣位,属吴芮家族第五代。考吴氏长沙国始封于高祖五年(前202年),乃"非刘氏而王"七国中存续最久者。其特殊性在于:一则吴芮以百越君长归汉,二则其国地处南疆要冲,三则家族"以忠谨著闻"(《汉书·吴芮传》)。至文帝时,异姓诸侯唯存长沙一国,吴著之立实为特殊政治妥协。

二、谥号"靖"之政治隐喻
吴著谥"靖",《谥法》云:"柔德安众曰靖"。此谥颇有深意:
1. 明褒其家族"小心奉法"(《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之传统
2. 暗合文帝推行"以亲制疏"之政策需要
3. 反映中央对边陲诸侯"安而不扰"之要求
然《汉书·诸侯王表》特书"无后国除",揭示文帝表面优容、实则待其自然消亡之策略。

三、国除之制度意义
文帝七年(前173年)吴著薨后除国,标志着:
1. 汉初"郡国并行制"中异姓诸侯体系终结
2. 文帝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政策成熟
3. 南方政治格局由"以夷制夷"转向直接郡县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显示,吕后时期已严格限制诸侯王权力,吴著时代的长沙国实为名义封君。

结语
吴著之历史地位,恰如钱大昕所言:"异姓王者,汉家过渡之制也。"其国除非因个人过失,实为制度演进必然。长沙吴氏五世而斩,既见证汉初政治博弈,亦折射中央集权深化过程。后世论"白马之盟",当以吴著事为最终注脚。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