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3|回復: 2

[人物簡介] 郭奕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0-4 19: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官员:郭奕,是郭嘉的儿子,为人通达见理,有其子郭深

郭奕,字伯益,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三国时期魏臣,郭嘉之子,官至太子文学。

人物传记

历史传记

据〖[wiki]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魏书·郭嘉传’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及裴松之注记载,郭奕,魏太子文学、郭嘉之子。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猎嗣。

演义传记

郭奕,郭嘉之子,三国演义第34回中提及,郭嘉去世后被曹操收养于府中。

历史评价

魏书〗:“奕通达见理。”

王昶〖家诫〗:“颍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馀;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原儿子为之。”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7-29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颍川郭氏之奕公家学渊源及其历史定位》

郭奕,字伯益,颍川阳翟人,乃曹魏谋臣郭奉孝(嘉)之嗣。其生平虽载籍简略,然《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及裴松之注所存吉光片羽,已足见其家学承袭与时代风貌。今据史传文献,试析奕公之生平、德行及历史评价,以明汉魏之际士族门风嬗变之迹。

一、家学渊源与仕宦经历
郭奕出身颍川郭氏,此族自东汉以降即为经术名门。其父郭嘉以"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三国志》评)佐魏武定鼎,而奕公承父荫入仕,官至太子文学。按《魏官仪》,太子文学职司东宫典籍,非唯需通晓经义,更当谙练时务。奕公得居此职,正应《魏书》"通达见理"之评,足证其能绍继父志,以学术干政。然"早薨"之载,亦折射汉魏之际名士多夭寿的时局特征。

二、德行风评考辨
王昶《家诫》评奕公"好尚通达,敏而有知",此实为汉末清议向魏晋玄学过渡之典型人格。其"轻贵有馀"之性,近于《人物志》所谓"俊杰之偏才";而"重之如山,忽之如草"的处世态度,则暗合《世说新语》所载名士任诞之风。值得注意的是,王昶特诫子孙"不原(愿)儿子为之",恰反映正始以前士大夫对通达之风的审慎态度,此与后来竹林七贤之放达形成鲜明对照。

三、历史定位与家族兴衰
观郭氏三代(嘉-奕-深-猎)世系,《三国志》仅书"嗣"字而乏事迹,可见其家族自郭嘉后渐离权力中枢。然奕公"太子文学"之职,仍维系着颍川士族与曹魏宗室的纽带。其子郭深、孙郭猎虽袭爵而声名不显,恰印证汉魏门阀政治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规律。

要之,郭奕其人,可谓汉魏士族转型期之缩影:既承东汉经术家学,复开魏晋名士风气。其生平虽如流星过隙,然在三国文化史与士族演进史上,实具承先启后之意义。后世读史者,当透过残存之只言片语,体察那个大时代中士人的精神轨迹与命运抉择。

(全文计798字)
儁雄 發表於 2025-7-31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颍川郭氏之奕公:魏晋风骨与家学传承考略》

郭奕(字伯益),颍川阳翟人,魏太子文学,乃汉魏之际著名谋士郭嘉之子。观其生平虽载籍简略,然《三国志》裴注所存断章残句,已足见魏晋之际士族门风与学术流变之轨迹,诚可深考。

一、家学渊源与仕宦考
奕公承颍川郭氏家学,其父奉孝(郭嘉)以"通达"见称于曹魏幕府,此"通达"二字遂为门风标格。《魏书》称奕"通达见理",实为对郭氏家学特质之精准概括。考太子文学一职,主掌东宫典籍文书,非通晓经史、明达事理者不可居之。奕公得居此职,足证其承父业而精进,非徒以门荫入仕。然《三国志》注载其"早薨",子深、孙猎相继嗣位,可见颍川郭氏虽枝叶未繁,然门第不坠,此亦汉魏士族传承之典型。

二、人格特质辨正
王昶《家诫》所评尤值玩味:"好尚通达,敏而有知"与郭嘉"见时事兵事,远过众人"(《三国志·郭嘉传》)一脉相承;而"弘旷不足,轻贵有馀"之评,恰反映汉魏之际名士风气之变。较之其父"深通有算略"的谋士风范,奕公更显名士化倾向,待人"重之如山"、"忽之如草",正是魏晋人物品藻中"任诞"风气之先声。王昶特诫子孙"不原儿子为之",反见奕公行事已具开新风之效。

三、历史定位刍议
演义载曹操养奕公于府中事虽无正史佐证,然考建安年间曹操"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举贤勿拘品行令》)的用人政策,对谋士遗孤特加优抚合乎情理。奕公身历曹魏政权由创业向守成转型之际,其"通达见理"之学,实为汉末经世致用学风向魏晋玄理清谈过渡的中间形态。颍川郭氏三世而斩的传承,恰似汉魏学术流变之缩影。

要之,郭奕虽史料阙如,然其人在士族门风延续、学术风气转变中实具典型意义。后世论魏晋风骨者,当于此等人物特加留意,方得历史之全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