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0|回复: 2

[中医理论] 《居延汉简》中的屯戍医学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9-30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居延汉简》大量记录了有关当时戍边队伍中呼吸、消化、跌打损伤系统的疾病,尤其对伤寒类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发生、发展、变化、转归已有了本质性的认识,特别是运用汗法解治伤寒的遣药组方达到空前的成熟水平,应该是我们今天学习遵循的圭臬。

•对针刺疗法、火灸疗法、熏蒸疗法以及汤、丸、散、膏等各种药物剂型运用的记载,反映出汉代居延屯戍队伍中治疗方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构成了自成特色的医学体系,可称之为“汉代居延屯戍医学”。

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瑞典人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的大湾、地湾、破城子等汉代烽燧遗址中掘得汉代简牍1万余枚。1980年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了《居延汉简甲乙编》,综览其书,内容涉及面广,其中有医药简近百之多枚,本文就医药简中所记载的伤寒、方药、针灸及各类疾病进行了研读。

简1:第卅一燧卒王章以四月一日病苦伤寒第一燧卒孟庆以四月五日病苦伤寒

简2:治伤寒满三日转为□□

简3:常便不如房阳命直薄不相当同其□难其卿毋奇袁内伤俱变□头痛惊傅六致黄护详

居延简牍对“伤寒”二字的记载达十余枚之多,是迄今为止出土汉简中对“伤寒”做出最多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之所以简1中皆说“病苦伤寒”而无症状描述,说明屯戍队伍对“伤寒”已有本质性认识,无须再作症状描述。简2因后段文字不清楚,从文意可知“治伤寒满三日转为”它病。从简牍行文习惯看,病愈则直书“愈”或“病有廖(瘳)”,并无“转为愈”之说。简3清楚地讲道,二便失常,阳气衰微又加误治病情恶化,头痛惊厥转致发黄。将“傅六”理解为病情恶化,发生变证而“致黄”应当是准确的。张仲景《伤寒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两者记载的内容相近,简文关键为“傅六”二字,或可当六经传变之“傅六”,如果是这样,说明在西北屯戍队伍时期已经有了三阴三阳六经传变理论的传播,重要的是早于张仲景《伤寒论》。西北屯戍队伍已看到伤寒具有传变性,可引起“内伤俱变”,使病情恶化而“致黄”。居延地处西北边塞,冬季寒冷春季风大,气候多变且昼夜温差大,再加衣食住行等条件有限,吏卒屯戍在岗位上,尤其在冬春时节更易遭受风寒邪气的侵袭,因此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并理论性地概括为伤寒二字,说明对伤寒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的规律已有了本质性地认识。

简4:伤寒四物乌喙十分 术十分 细辛六分 桂四分以温汤饮一刀刲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

简4“伤寒四物”由乌喙、细辛、苍术、桂枝四药组成,具有助阳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服法一段文字较难理解,关键为“行解”二字。“行解”为汉代医学专用术语,为“发汗解表”义。汉·王充《论衡·寒温》:“人中于寒,饮药行解。”“行解”是治疗“中寒”“伤寒”的方法和法则。《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指的就是风寒邪气在皮毛、腠理,在表可用辛温发汗法治疗。由此看到居延屯戍队伍中不但掌握了用辛热药物发汗解表治疗伤寒,同时蕴证了《黄帝内经》汗法理论在居延屯戍队伍中的存在。可见居延屯戍队伍乃至西汉时期成熟地掌握了汗法解治伤寒,同时对治疗伤寒的遣药组方也发展到了成熟水平。

简 5:四月戊寅病肠辟(澼)庚辰治□

简6:□病《心》腹积五日 三□□

简7:田卒平干国□□石安里李强年卅七 本始五年二月丁未疾心腹支满死右塞前丞报

简8:白昨日病心腹 第十二卒李同昨日病口日病心腹

简9:第二燧江谆以四月六日病苦此(心)服(甫)支满

简5记载了“肠辟(澼)”。《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肠澼便血;肠澼下白沫;肠澼下浓血。”《张家山汉墓竹简·脉书》:“在肠,有农(脓)血,篡、脾(髀)、尻、少腹痛,为肠辟(澼)。”以上两段文字在临床症状上高度概括为“肠辟(澼)”这一疾病名,使之上升到概念层面。可见西汉时期或以前已对“肠辟(澼)”这一疾病名称及临床表现就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居延屯戍队伍中“肠辟(澼)”也被接受。简6、7、8、9是指胃肠积滞腹胀便秘等病。简中“心腹”二字为偏正词组,“心腹”之“心”在词中有“肚脐”义,因“肚脐”在腹之中心,所以“心腹”即为“脐腹”或“肚腹”。屯戍队伍饥饱不均,暴饮暴食的事情会时常发生,食积腹中引发腹胀便秘这类疾病就会成为多发病、常见病。相反“肠澼”“泄”“肠溃”确常因饮食卫生恶劣饥饱冷热不定所致。

简10:河平五年正月己酉朔丙寅 甲渠鄣 侯谊敢言之府移举书曰第十三燧长解宫(人名)病背一伤角立(脚)

简11:昌邑方与士里陈系 十二月癸巳病伤头右手傅膏药

简12:五凤二年八月辛己朔乙酉甲渠万岁隧长成敢言之乃七月戊寅夜临坞坠伤要(腰)有廖(瘳)即日视事敢言之

西北边塞屯戍吏卒以军事行动为主,跌打损伤成为特有多发性疾病。从简10伤“背及角立(脚)”,简11“伤头右手”,简12“伤腰” 均为跌打损伤性疾病。虽然只有简11“傅膏药”记载了屯戍队伍中有专门用来治疗跌打损伤的外用膏药,但可推断一定存在着诸多用于治疗各类跌打损伤性疾病的各种剂型的专有方剂。

简13:久背□□二所□□后数日府医来到饮药一剂置

简14:当北隧卒冯毋护 三月乙酉病心腹丸药卅

简15:口口始捂口先𫗦食蚤五分

简13为汤剂,简14、简15为丸剂,简4以刀刲量取药物一定为散剂,简11为外敷膏剂,特别是散、丸有携带保存服用均方便的特点,更适合于边塞屯戍队伍的运用。

简13:一名单衣受寒 口口言口汤药置口中加沸汤上口汤不可饮

简13虽然文字残缺但从现有文字仍可看出吏卒“受寒”用熏蒸方法进行治疗。《武威汉代医简》48、49简云:“用白羊矢干之十馀石置其坑中,从火其上,羊矢尽,索横木坑上,取其卧,人卧其坑上,热气尽,乃止。其病者,慎勿得出见。”《汉书·苏武传》曰:“武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饮,置媪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医简》和《汉书》均记载了火熏疗法,可见蒸熏法与火熏法是西北地区屯戍队伍、民间医家、少数民族的特有疗法。

简14:口久脞刺廿针

简14为臀部损伤痿痹。简中“脞”为“坐”之后起字,“月肉”旁为人体,“坐”指臀及大腿部位;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坐在脚后跟小腿上。 “脞”与“挫”字词根同为“坐”,二字同源同族,“脞”“挫”“坐”可通,“脞”字在此就有了动词“挫”的损伤义,又有名词“坐”的臀及大腿义的双重含义,成为动词性名词,即臀及大腿部经长期损伤后出现痿痹,唯有刺二十针方可获得疗效。

简13“久背”之“久”为“灸”初文,“背”即人体背部;以隶属于《居延汉简》的《肩水金关汉简》“久五椎下雨束”来推断简13“□□”应为“背部某椎或某穴;“二所”为二处,“所”为名词。简义为灸背部某椎或穴位二处。以上二简意义非常,在居延简牍中,此二简记载了针灸疗法的运用。在秦汉时期已经成书的《黄帝内经·灵枢》与《五十二病方》中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分别为针刺与火灸的理论著作,当然针灸疗法在西北屯戍队伍中必然会得到普及和运用。

综上所述,《居延汉简》对伤寒的记载,是迄今为止已见出土汉简中做出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当在祖国医学发展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大量记录了有关当时戍边队伍中呼吸、消化、跌打损伤系统的疾病,尤其对伤寒类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发生、发展、变化、转归已有了本质性的认识,特别是运用汗法解治伤寒的遣药组方达到空前的成熟水平,应该是我们今天学习遵循的圭臬。对针刺疗法、火灸疗法、熏蒸疗法以及汤、丸、散、膏等各种药物剂型运用的记载,反映出汉代居延屯戍队伍中治疗方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构成了自成特色的医学体系,并可称之为“汉代居延屯戍医学”。

盲里偷仙 发表于 2025-6-5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居延汉简所见屯戍医学体系发微》

居延汉简所载屯戍医学文献,实为汉代边疆军事医疗体系之珍贵实录。其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早期临床医学史料之阙,更在于完整呈现了西汉军医对伤寒病机的深刻认知与系统疗法。今就简文所涉核心问题,略陈管见如次。

一、伤寒诊疗体系之成熟形态
简文"病苦伤寒"之表述,实为汉代军医标准化诊断术语。考《说文》"苦,大苦苓也"引申为疾甚之称,《周礼·疾医》"春时有痟首疾"郑注"痟,酸削也",正与"苦"字互训。居延戍卒病历皆冠此语,恰证当时已形成伤寒病名的诊断共识。尤为可贵者,简3所载"傅六致黄"现象,与《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至"六日厥阴受之"的传变理论若合符节。按"傅"通"传","六"当指六经层次,较之《伤寒论》太阳病篇"若被火者微发黄色"的论述,居延简至少早二百年已观察到伤寒传经致黄的病理机转。

二、治疗手段之系统集成
简文所见"汗法"之运用,可从破城子遗址出土"桂屑""麻黄"等药简得到实物印证。《神农本草经》谓麻黄"发表出汗",桂枝"主上气咳逆",恰构成后世麻黄汤雏形。更值得注意的是,简牍记载的熏蒸疗法与敦煌汉悬泉置遗址出土熏炉相互发明,证明当时已掌握药物汽化给药技术。至于针刺疗法,居延简虽未详载穴位,然金关简有"灸百会"明确记录,可知《黄帝内经》"灸焫者亦从北方来"之说非虚。

三、军事医学之制度特征
屯戍医方多呈"一病多方"特点,如治伤寒既有"发汗散",亦见"温熨法",此与《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的记载相符。考汉代边塞《功令》,戍卒患病须"自言病状",简1连续记录同燧卒相继染伤寒,实为早期传染病监控之实证。而不同遗址出土药简载录相同方剂,则显示边防军存在标准化药材配给制度。

要之,居延医学体系绝非零散经验之集合,实为融合《黄帝内经》理论框架与边塞实战医疗的完整系统。其价值有三:一则补正史之缺,证明张仲景学术实有百年军事医学积淀;二则展现因地制宜的诊疗智慧,如运用西北特产药物(如秦艽、当归)组方;三则开创军地结合的医疗模式,简文所见"郡遣医"制度,实开后世边关军医体系之先河。今日研究中医学术源流,诚不可忽视此批沉睡大漠两千年的医学秘笈。
李文义 发表于 2025-7-9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居延汉简所见屯戍医学体系发微》

居延汉简所载屯戍医学文献,实为汉代边疆军事医疗之珍贵实录。今就简文所见伤寒证治与六经传变理论,略陈管见如次。

一、伤寒证治体系之成熟形态
简文"病苦伤寒"之表述,已显现规范化诊断术语特征。按《说文》:"伤,创也";"寒,冻也"。居延戍卒所处"地涸泽卤,多风少雨"(《汉书·地理志》),其"伤寒"概念实包含外感热病与寒邪伤阳双重内涵。简1连续记载两例伤寒病例,恰与《周礼·天官》"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相印证,表明当时已建立疾病监测制度。

简3所载"头痛惊傅六致黄",尤值深究。此症状演变与《素问·热论》"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传变规律暗合。更值得注意的是,简文将发黄证候归因于"傅六"(传变至第六阶段),较之《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第236条)的论述,早出约二百年。此足证六经传变理论在西北边塞已有临床验证。

二、治疗体系之多元特征
简2"治伤寒满三日转为□□"残文,参照同期武威医简"治伤寒逐风方"(武医简85甲)可知,居延军医已掌握疾病转归预判技术。其"三日"之期,正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三日而后气口乃成"的观察方法。

屯戍医疗手段之完备令人惊叹:
1. 针刺疗法见简EPT59.7"以利针刺之"
2. 火灸疗法见简10.27"灸寒热之法"
3. 药物剂型如简EPT56.228载"丸药卅粒"
此多元治疗体系,与《汉书·艺文志》"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的分类完全吻合。

三、历史定位与学术价值
居延医简的出土,改写了传统医史认知:
1. 时间维度:较《伤寒论》早约200年
2. 空间维度:补充了边疆军事医学史料
3. 理论维度:证实六经传变理论存在民间实践基础

要之,居延屯戍医学实为汉代军事医疗之活标本,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早期伤寒证治经验,更展现了中医理论在特殊环境下的调适与发展。今人研习伤寒之学,当以此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互证,方得古医学之真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