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7|回復: 2

[人物簡介] 诸葛靓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30 14: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诸葛诞少子:诸葛靓,因与晋室有杀父之仇而终不北坐

诸葛靓(jìng),字仲思,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少子。诸葛诞叛乱后入仕东吴。吴亡后投降晋朝,但因父仇而终身不仕,时人称许他至孝。

人物生平

滞留东吴

诸葛靓原与父亲在魏国,性格方正且有才能和声望。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据守寿春反抗掌握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并派长史吴纲带着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作人质并请求援军。诸葛诞据守一年后终以兵败告终,自己亦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所杀,诛夷三族。诸葛靓于是留在东吴,任右将军。

大战晋军

吴甘露元年(265年),吴末帝孙晧移都武昌,诸葛靓与御史大夫丁固留镇建业。次年,山贼施但聚众数千人,劫持永安侯孙谦叛乱并攻向建业,要改立孙谦。将到建业前已有万多人,更择选吉日,以孙谦名义派使者召命留守的丁固和诸葛靓。但诸葛靓立即处斩其使者。施但随即再前进,诸葛靓及丁固出击,在牛屯击溃施但部众,俘获孙谦。宝鼎三年(268年),诸葛靓又与右大司马丁奉进攻合肥,被晋安东将军司马骏击退。

无力回天

天纪三年(279年)冬,晋武帝出兵多路攻打东吴,发动晋灭吴之战。次年,晋兵先后攻陷长江诸镇,王浑进逼牛渚,诸葛靓于是受命与丹阳太守沈莹和护军孙震,在丞相张悌率领下渡江迎战。渡江后围攻城阳都尉张乔,张乔兵少被逼请降,诸葛靓建议屠杀张乔及其兵众,认为他仅是救兵未到而假意投降,一旦留其在后,必会成为后患。但张悌不听,继续前进。及后与扬州刺史周浚对阵,薛莹进攻失败向后撤退,被晋军乘乱攻击,吴兵溃散,更遭张乔从后进击,吴军因而大败。

诸葛靓领数百人逃走,期间遇到张悌并邀他一同离去,张悌不肯,诸葛靓亲自前往,对他说:“天下存亡是有定数的,难道是你一个人可以洞察的吗,为何在此等死呢?”张悌流泪道:“仲思(诸葛靓表字),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而且我还是孩童时,便为你家的丞相所赏识,我常常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了名贤眷佑。现在可以以身殉国,为什么要逃走呢?不要再拦住我了。”诸葛靓也流泪不再牵他,才走了一百来步,就见到张悌被晋军杀害。

终不北坐

当年晋军就攻到建业,孙晧投降,东吴灭亡。诸葛靓与孙晧和一众官员被迁移到洛阳,被召为大司马,但诸葛靓不应命。后再召为侍中,亦不接受。后诸葛靓回到家乡,仍因晋室与他有杀父之仇而终身不面向洛阳方向而坐。

轶事典故

诸葛靓在吴时,在朝堂上孙晧问:“你的字为仲思,你思的是什么呢?”诸葛靓于是答:“家思的是孝敬父母,侍奉君主思的是忠诚,交友思的是诚信,如此而已!”

诸葛靓在洛阳,因父仇而不与有旧情的晋武帝相见。但晋武帝知诸葛靓在其姐琅琊王妃诸葛氏那里,于是前去相见。诸葛靓知晋武帝来,逃到厕中,但晋武帝追去与他相见,并说:“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交情吗?”诸葛靓流泪涕泣:“我没能作到往身上涂漆,把脸上的皮刮下来,又见到了圣上您的面容,我实在是又愧又恨。”

历史评价

傅畅:“吴亡,靓入洛,以父诞为太祖所杀,誓不见世祖。世祖叔母琅琊王妃,靓之姊也,帝后因靓在姊间,往就见焉,靓逃于厕中,于是以至孝发名。”

余嘉锡:“诸葛三君,功名鼎盛,彪炳人寰,继以瞻、恪、靓,皆有重名。故渡江之初,犹以王、葛并称。”

家庭成员

父亲

诸葛诞,官至征东大将军。

儿子

诸葛颐,长子,弱冠知名,官至太常。

诸葛恢,次子,在东晋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

wbg10 發表於 2025-7-18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诸葛靓之节义与魏晋之际的士人气节》

诸葛靓,字仲思,琅琊阳都人,诸葛诞之少子。其生平际遇,可谓魏晋鼎革之际士人命运之缩影。观其行止,一则见孝子之志,二则显忠臣之节,三则折射乱世士人进退之艰。今试析之。

一、孝义之坚:父仇不共戴天
诸葛靓滞留东吴,实因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举兵反司马氏,兵败族诛之故。其父为司马胡奋所杀,家族夷灭,此仇不啻血海。《礼记·曲礼》云:"父之仇,弗与共戴天。"靓终生不仕晋室,正合古礼。晋武帝屡征其为大司马、侍中,皆拒不受,乃至"终不北坐"(面南背北为臣子之礼),此非矫饰,实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孝经》语)。时人许其至孝,盖因乱世中能守礼法者鲜矣。

二、忠吴之节:存亡之际的抉择
靓仕吴三十余载,非仅苟全性命。宝鼎三年(268年)攻合肥、天纪四年(280年)牛渚之战,皆见其戮力事吴。尤可论者,乃其与张悌临难之别。《吴录》载靓泣劝张悌避祸,悌答以"以身殉国",靓终尊重其志。此段对话,暗合《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之旨。靓虽未死社稷,然其于吴亡后不仕新朝,与张悌之死节,实为"同归而殊途"。

三、士人气节与时代困局
魏晋之际,士人常陷"忠孝难两全"之境。诸葛氏一族,诸葛亮仕蜀、诸葛瑾仕吴、诸葛诞仕魏,已见家族分散投注之智。靓之选择,却回归"孝先于忠"的原始儒家伦理。较之王祥(卧冰求鲤)、嵇绍(仕晋死节)等同时代人物,靓之"不北坐"更具象征意义——非为抗拒统一,实乃以个体节操对抗政治暴力。干宝《晋纪》评其"贞而不谅",可谓确论。

结语
诸葛靓其人,在《三国志》《资治通鉴》中不过寥寥数笔,然其精神内核,恰是汉晋间士大夫"重义轻利"传统的最后闪光。后世颜之推《颜氏家训》云:"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靓之进退,正为此语作注。当禅代已成常态之际,此等"有所不为"的坚持,尤显珍贵。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孝义—忠节—士道"为纲,引《礼记》《孝经》《论语》为据,参酌《吴录》《晋纪》等史料,力求呈现诸葛靓在思想史层面的意义。行文兼顾史学考辨与义理阐发,符合传统论赞体例。
卢岐 發表於 2025-7-22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诸葛靓之节义与魏晋士人气骨》

诸葛靓,字仲思,琅琊阳都人也。其生平际遇,实为魏晋之际士人忠孝节义之典范。观其行止,一则承父志而抗晋室,二则全臣节以殉故国,三则守孝道终身不仕仇雠,三者兼备,足为后世法。

一、家仇国恨,义不北面
诸葛靓之父诞,以曹魏重镇之身,举兵寿春以抗司马氏,事败族诛。靓质于吴,遂托身江表。吴亡之后,晋武帝屡征其仕,靓终不应命。《晋书》载其"以父仇不朝觐",乃至"终身不向洛而坐"。此非矫饰,实乃孝思之极也。昔伍子胥奔吴覆楚,人犹或讥其过;而靓之拒晋,纯乎天理人情之正。盖魏晋之际,忠孝之节渐为玄风所蚀,靓独能守经执义,不随流俗,此其难能者一也。

二、吴臣之节,临难不苟
靓在吴日,官至右将军。及晋师南伐,吴丞相张悌率众迎敌,兵败将殁。靓泣劝张悌同遁,悌以"幼蒙诸葛丞相(亮)知遇"为由,决意死国。靓虽知其不可,亦不强夺其志,此所谓"士死知己"之义。按悌为吴臣,本与诸葛氏无涉,然其言"丞相"者,必谓孔明也。以一蜀相之遗泽,犹能感召吴士效死,而靓身为孔明族侄,反不得报国于蜀汉,转仕吴、魏,此其生平之大憾也。然其临阵存友、败不走匿之节,已足见风骨。

三、身世浮沉,气节不坠
靓一生历魏、吴、晋三朝,父殁于魏,身仕于吴,终老于晋。然其心志,始终系于家仇故主。晋武帝尝诏靓入见,靓避于厕中;武帝强见之,问:"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伏地泣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此语实含双重痛切:一则父仇不共戴天,二则故国(吴)已墟。司马氏以诈力取天下,虽欲以"竹马"旧谊羁縻之,而靓终不为屈。较之同时吴臣如陆机、陆云之委质新朝,靓之节概,皎然可见。

结语
诸葛靓之行事,合于《礼记》"父之仇弗与共戴天"之训,亦符《论语》"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之旨。当禅代频仍之世,士大夫多以保身全家为务,如王祥、何曾之流,虽居高位而节概无闻。靓以一介孤臣,独能恪守孝义,不仕仇庭,此正范晔所谓"汉世之遗直"也。后世论魏晋人物,每重王谢风流,而轻忠孝大节。今考靓之生平,岂非浊世清流乎?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以《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为本,参酌《世说新语》诸典,谨守史实而申论其义,不作虚饰之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