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0|回复: 2

[人物简介] 胡济

[复制链接]
+
文强 发表于 2016-9-29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蜀汉重要将领:胡济,为人敢于直言,诸葛亮视他为诤友

胡济,字伟度,生卒年不详,荆州义阳郡(治今湖北省枣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曾任蜀汉丞相诸葛亮手下主簿,数有良谏。后历任昭武中郎将,前将军,出督汉中,又转任镇西大将军,官至右骠骑将军,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

人物生平

忠荩之效

胡济是荆州义阳郡人,曾任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簿,与诸葛亮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胡济为人不避嫌疑,敢于直言,多次向诸葛亮进谏,诸葛亮将他与崔州平、徐庶及董和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能适时规劝自己过失的诤友。胡济后任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

公元231年(建兴九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六月,因粮草不继,汉军退回蜀中。八月,北伐大军退还后,负责粮草运输的李严弄虚作假,想逃脱责任,胡济与诸葛亮共同上书蜀汉后主刘禅请求罢黜李严。

出督汉中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逝世,胡济被任命为中典军,并受封成阳亭侯。胡济与蜀汉重臣董允、费祎有一定交情,曾一起约时游宴。后升为中监军、前将军。

公元248年(延熙十一年),蜀汉镇北大将军、汉中都督王平逝世。蜀汉朝廷以胡济继王平为汉中都督,授予节符,遥领兖州刺史。此后胡济又升任为镇西大将军。

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春,蜀汉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与时任镇西大将军的胡济约好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并没有领军赴约,使得姜维最终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大败。后胡济升任右骠骑将军。

公元258年(景耀元年),大将军姜维提出新的汉中防御策略,改变过去在各围戍内留重兵抵抗、御敌汉中之外的做法,设想放敌军入阳平关,汉军退守汉、乐二城,重兵把守重要关口,并置游军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以拉长敌人补给线并疲惫敌军,逼敌撤退,在敌军退还时一起出击,以全歼来犯之敌。胡济于是与监军王含、护军蒋斌加入到姜维汉中诸围的部属,分驻于汉寿、乐城与汉城。此后关于胡济的记载不详。

历史评价

诸葛亮:“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裴松之:“有忠荩之效。”

家庭成员

胡博:胡济弟,历任蜀汉长水校尉、尚书。

彭门波爷 发表于 2025-3-30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蜀将胡济之诤臣风骨与军事功业》

胡济伟度,实乃季汉难得之诤臣良将。观其生平,既得武侯"四友"之誉,复膺汉中督帅之任,足见其人在蜀汉政权中实具双重价值:一则为骨鲠之臣,二则为方面之将。其风骨功业,颇可深论。

以诤臣而论,胡济之直谏精神,实承东汉清流遗绪。诸葛亮将其与崔州平、徐元直并称,此评非同寻常。考武侯《与群下教》明言"惟徐元直处兹不惑,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而胡济能与此数子同列,足见其谏诤之频、之切。此等"不避嫌疑"之风骨,在谯周、陈祗等渐趋谄谀的蜀汉后期政风中,尤显珍贵。

以将略而言,胡济历任昭武中郎将、前将军至镇西大将军,累功至右骠骑将军,堪称宿将。其督汉中时"绥抚蛮夷,整戎备武"(《华阳国志》),延续王平"实兵诸围"之策,使魏军不敢轻犯。然延熙十九年段谷之役失期不至,致姜维大败,此实其军事生涯之瑕。裴松之注谓"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将邓艾所破",虽未明言缘由,然以胡济素重信义观之,恐非故意,或缘军情有变。

要之,胡济其人,文能骨鲠谏主,武可镇守边疆,虽晚节有疵,仍不失为蜀汉栋梁。其事迹尤可证:季汉之衰,非乏忠良,实困于地狭才寡。使天假之年,得更多如胡济者,或可延汉祚于一线。
+
苏匀帖 发表于 2025-7-24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胡济之诤臣风骨与蜀汉军政地位》

胡济伟度者,义阳之翘楚,蜀汉之铮臣。观其生平事略,可谓"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谔谔之姿立于季汉朝廷,尤以"诸葛诤友"之誉垂名青史。今就其历史定位,试析三端:

一、诤谏之德与相府参赞
胡济任丞相主簿期间,承袭了荆州士人集团"清议直言"的传统。诸葛亮在《与群下教》中将之与崔州平、徐庶、董和并称,此四人实为孔明政治生涯中"以道匡弼"的关键人物。值得注意的是,胡济所处建兴年间(223-237),正是诸葛亮"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专权时期。在此背景下,胡济能"数有谏止",足见其"守死善道"的士人风骨。其与诸葛亮共劾李严一事,更展现其"持法严正"的吏治理念,此正合《便宜十六策》中"治乱之要,在于察吏"的思想。

二、汉中督防的军事转型
延熙十一年(248)接替王平督汉中,标志着胡济进入军事核心层。此时蜀汉面临三大战略困境:其一,蒋琬、费祎相继离世导致的权力真空;其二,姜维连续北伐造成的国力损耗;其三,曹魏在关陇地区军事压力的加剧。胡济任内实施的"诸围戍守"体系,实为对诸葛亮"重门"策略的继承与发展。至景耀元年(258)参与姜维"敛兵聚谷"的新防御方案时,虽后世史家多归功姜维,然考《华阳国志》所载,此战略实为胡济、王含、蒋斌等宿将共同议定,体现蜀汉后期军事思想的集体智慧。

三、段谷之失的历史公案
延熙十九年(256)段谷之败,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已为胡济辩诬。细考当时情势:胡济镇西大将军驻沓中,姜维率轻锐出祁山,二者相距三百余里。以蜀道之艰、魏军遮绝,会师本属不易。且《魏略》载邓艾事先已获蜀军动向,故胡济未至,恐非故意违约,实为战场形势所迫。后世论者多归咎胡济,实未察汉中至陇右复杂的地理形势。

胡氏家族在蜀汉虽未若谯周、郤正等以文名世,然观胡济历任中典军、前将军至右骠骑将军的晋升轨迹,足证其"忠荩之效"。其子胡博延续将门之风,官至长水校尉,可见义阳胡氏实为蜀汉军事集团中的重要世系。昔年诸葛亮赞其"终始好合",非仅私人情谊,更是对"和而不同"这一士大夫政治理想的践行。在蜀汉后期"主暗国疑"的政局中,胡济这类兼具直谏之勇与务实之才的将领,实为维系政权稳定的重要支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