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35|回復: 2

[人物簡介] 严白虎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28 0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汉军阀:严白虎,其山贼出身,自称为东吴德王

严白虎(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盘据吴郡一带的地方豪帅,原名“严虎”,别号“白虎”,吴郡乌程县人,山贼出身的豪帅,严舆之兄。通俗小说〖[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则以“严白虎”为名,并且加上“东吴德王”的称号。

献帝初拥兵万人自固。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攻破白虎等。白虎奔余杭,投靠许昭。建安二年(197),复为孙策所破。

人物生平

地方豪强

严白虎是吴郡豪族(“强族”)出身,在吴郡建立规模约1万人左右的武装势力,据〖古今図书集成〗记载,大约在长兴县南方50里的石城山以及白虎山等做为根据地。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策进图江东建立地盘势力,开始征讨严虎与会稽太守王朗两股地方势力之际,吴景在军议上向孙策进言建议宜先讨伐严白虎的军势,孙策认为严白虎的军队只是一群普通的盗匪,决定优先征讨王朗的军势。

对抗孙策

尔后,与自称吴郡太守的陈瑀(陈登同族叔父)联合对抗孙策的军势,但被孙策的军势打败。

严白虎被孙策军包围之后派严舆求和,严舆和孙策会面时,孙策用利刃向坐席砍去,严舆看见后身体晃动了一下。孙策笑着对严舆说:“我听说您可以坐着跳跃,身手矫捷,所以跟您开个玩笑罢了。”严舆回答道:“我一见到兵刃,就会变得这样。”孙策听了他这句话,知道他其实很无能,于是立刻用手戟击杀了严舆。严白虎等人听说以勇力闻名的严舆被孙策杀死,非常惊恐。

严白虎抵抗不住,往余杭抗奔许昭。程普请求孙策发动攻击,孙策说“许昭有义于旧君,有诚于故友,此丈夫之志也”,于是放弃攻击。

下落不明

之后正史上没有记载他何时死亡以及之后的下落也不明,但是从任广陵太守的陈登曾经为牵制孙策的北攻军势,策反煽动盘据在扬州的严虎军‘残党’的纪录研判,可能在那时还未死亡。

历史评价

孙策:白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

裴松之:于时强宗骁帅,祖郎、严虎之徒,禽灭已尽,所馀山越,盖何足虑?

家庭成员

弟弟:严舆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严白虎出场于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在孙策进军江东时,自号东吴德王,据守吴郡,并遣部将驻守乌程、嘉兴。最初与孙策交战时,令其弟严舆出征,却被击败,最后败退至吴郡城内。惊觉兵临城下的严白虎急忙再次派出严舆欲与孙策求合,意欲对分江东,却遭孙家反对遭斩。严白虎料敌不过来势汹汹孙策,弃城逃跑,并集结兵力于西津渡口,但仍被孙策将领程普击败。严白虎再次败逃,求助于会稽太守王朗,严、王联军仍不敌孙家军队,严白虎遂杀出血路,逃往余杭。但不到一日,严白虎便死于投靠孙策军的董袭手中。

黄文勇 發表於 2025-6-1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严白虎之历史定位与江东豪族势力兴衰》

严白虎其人,作为东汉末吴郡豪强势力的代表,其兴衰过程实为观察孙氏经略江东之重要个案。今就史料所载,试作三点考析:

一、出身与势力性质辨正
严氏本为吴郡乌程强族,所谓"山贼出身"之说当辩证看待。《后汉书·郡国志》载吴郡"俗好武断",豪族拥私兵乃普遍现象。严白虎拥众万人据石城山,实为典型的地方豪强武装,与流寇性质的山贼有本质区别。其自称"东吴德王"虽不见于正史,然《三国志·吴书》裴注引《江表传》确有"严白虎僭号"记载,反映其试图构建合法性的政治企图。

二、与孙策博弈的战略失误
建安元年孙策渡江时,严白虎犯两大战略错误:其一,未采纳"先联王朗抗孙"之策,反使孙策得以各个击破;其二,遣弟严舆求和时显露怯懦,反速其祸。《吴录》载孙策评严氏"无大志"确为中的之论。然需注意,严白虎败走后孙策未追击许昭庇护之残部,非仅因"许昭有义",实因当时孙氏需集中力量对抗刘繇、王朗等更大威胁,此见《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战略次序安排。

三、历史形象的建构过程
严白虎在《三国演义》中被强化为"东吴德王",实为小说家凸显孙策"讨逆"合法性的艺术处理。考《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所载,其实际活动范围不过吴郡西部数县。陈登后续策反严氏残部事,见《先贤行状》,说明其势力余波犹存至建安四年,此正可补正史记载之阙。

结语:
严白虎集团之败亡,标志着江东旧豪强武装对抗中央化军事集团的最终失败。孙策"禽灭强宗骁帅"的过程,实为汉末地方势力重组之缩影。其历史意义不在个人成败,而在折射出军事豪强向士族化政权转型的时代轨迹。后世文学形象的演变,恰印证了历史记忆的选择性建构特征。
君君的辫子 發表於 2025-7-29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严白虎之历史定位与江东豪强势力兴衰》

严白虎,本名严虎,东汉末吴郡乌程人,以山贼起家,据《古今图书集成》所载,其据石城山、白虎山为营,拥众万人,自号“东吴德王”,实为江东豪强势力的典型代表。其生平虽散见于史册片段,然折射出汉末乱世中地方武装的生存逻辑与孙氏政权崛起之艰难。

一、豪强本质与地缘政治
严白虎之势力,当属东汉“强宗豪右”之余绪。《后汉书》称此类势力“武断乡曲”,严氏据吴郡要冲,兼以山险为屏,虽未如袁绍、曹操等据州连郡,然其“万人自固”之规模,足见江东本土势力之盘根错节。孙策初渡江时,吴景建议先伐严虎,正因其势力根植地方,若放任不管,恐成后方之患。然孙策以“群盗无大志”轻之,实为战略误判。后严白虎联合陈瑀抗孙,足见其非纯然草寇,而具联结士族、抗衡中央化势力的政治意识。

二、与孙策交锋的军事博弈
严白虎之败亡,凸显孙策用兵之能与其自身局限。
1. 外交失策:遣弟严舆求和时,孙策以“刃试坐席”相胁,严舆应对失据,暴露其集团缺乏胆略。《江表传》载孙策笑言“聊试卿耳”,实为心理威慑,严舆“见刃即动”的反应,使孙策窥破其外强中干,遂杀之以摧敌胆。
2. 战略溃退:余杭投许昭一事,程普主剿而孙策缓攻,称许昭“有义于旧君”,此非单纯宽仁,乃因许昭为会稽旧吏,孙策需权衡剿抚之效。严白虎借此喘息,然未能重整势力,反见其缺乏持久抗敌之能。

三、历史评价再审视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将严白虎与祖郎并称“强宗骁帅”,然谓其“禽灭已尽”,此评须辩证观之:
孙策之判:“非有大志”确为的论。严氏困守地方,未如孙策“规摹远图”,终难成气候。
陈登策反残党:建安年间广陵太守陈登曾煽动严虎旧部,说明其残余势力仍具扰动之能,此或为严白虎未即时覆灭之佐证,亦反映江东豪强生命力之顽强。

四、文学形象与史实差异
《三国演义》强化其“东吴德王”称号,虚构其与孙策阵前对话,此乃小说家“尊孙贬敌”之笔法。实则严白虎在正史中记载寥寥,罗贯中以其为孙策立业之陪衬,反失其作为地方豪强的复杂面貌。

结语
严白虎之兴衰,实为汉末江东权力重构的缩影。其山贼出身而跻身豪帅,体现乱世阶层流动;其抗孙失败,则预示地方割据势力在军事集权化浪潮中的必然结局。然其残党余波,亦证孙氏整合江东之曲折。史家轻其为“群盗”,然若无此类势力之存在,孙策之“平定”亦无从彰显其功。严白虎虽败,其史仍可作窥探汉末江南社会结构之一钥。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