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66|回复: 0

[道学研究] 先秦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9-2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哲学所关注的首先是人的价值实现问题。而“价值实现”通常又是通过入世与出世这一矛盾展示出来的。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解决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国哲学简史》)。所谓“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庄子·天地》)。这一进一退反映了道家各学派价值观体系的共通结构。就道家思想学说而言,入世思想体现为政治价值观,出世思想体现为人生价值观,而政治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上根据在于道气论。基于此,我们以“价值实现”为核心,从道气论、政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生成是由道和某种物质相互配合形成的,道支配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老子主张通过以道治国、推行无为政治来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当他发现治国理想无法实现时,便选择了退隐,主张守柔不争以保身、修身。

文子、关尹作为老子后学,分别从不同角度发挥了老子学说。道与何种物质生成万物,老子并没有明说,文子把老子“物生之”中的“物”解释为“气”,从道与气两个方面探讨了人性的来源、异化及复归,并把老子之“道”下落为“理”,以“理”发挥“无为”之义,主张无为以自化、循理顺性以牧民,并从“无为”的现实性层面上,肯定了“守德”“上贤”“正法”以治国的实践价值。

作为关尹遗说,郭店简《太一生水》把水作为最初的“物”,与道“反辅”,配合而逐步生成气、阴阳二气乃至万物。“水”作为最初之“物”,从生成论上为“贵弱”这一价值原则确立了形上基础。上博简《恒先》把“物”理解为气,在肯定道在生成论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同时,强调“气自生、自作”,为其“自为”的政治价值观奠定了气论基础,凸显了道家气论的政治意义。

相对文子、关尹等思想家而言,范蠡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天道盈虚、以柔克刚的天道观,成功地指导了政治实践,还践行了老子“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而列子在承继以往气论的基础上提出新说:气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宇宙之初还存在一个没有气的阶段;在发挥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同时,描述了一个没有君臣上下的理想社会;并着重阐释了虚静以学道的修养论。

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动荡,与以往道家政治价值观相比,《黄帝四经》更侧重于发挥以道治国的现实层面,推行“文武并行之政”,刑德并用、循名责实,与此同时,顺道而为、守柔不先的“道治”精神始终贯穿于政治价值观的各个层面。在《黄帝四经》中,“重柔”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原则,同时还是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与黄老学派的价值观相比,庄子更为理想,他向往的是“至德之世”,主张通过“任其性命之情”以实现这一理想。而庄子后学着重发挥无为政治的现实意涵,承认仁义礼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现实作用,主张对仁义礼法等治国之具进行改造,在批评儒家所提倡的功利性的仁义观的同时,提出“至仁”“至礼”等观点。尽管庄子及其后学对如何实现理想社会做出了种种探讨,但他们更着力考虑的是:如何通过“齐物”“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以此忘记尘世的苦难,自由逍遥于内在的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道家政治价值观以“无为”为中心,涵括理想措施与现实手段两个层面:在理想层面上,主张顺应人的天性,反对“尚贤”“仁政”、以法治国,让老百姓“自化”“自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道家学者越来越重视“无为”政治的现实手段,吸收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主张以法治国、循名责实,并从道的层面对德治与法治予以改造、提升,提倡“至仁”“至礼”,从而使“无为”政治价值观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丰富。

就人生价值观而言,道家的价值倾向论从老子“贵柔”,到列子“贵虚”、《太一生水》“贵弱”,再到《黄帝四经》“重柔”不“以刚为柔”,“贵柔”始终是道家推崇的价值原则。范蠡践行了这一原则,“功成身退”。在“贵柔”原则的指导下,道家的人性修养论呈现出双重路径:学道复性、养气复性,最后达到与道合一、与天同气的人性境界。而人性的最高境界在于精神自由,庄子开创性地提出“齐物”“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以此引导人们忘记尘世的苦难,自由逍遥于内在的精神家园。

道家对人性境界的讨论常设于理想君主或理想社会的语境之下,人生价值观与政治价值观密不可分,而二者又都与道气论的演变密不可分。换言之,诸家对道气论的阐释,正是出于价值观体系建构的需要。例如,《管子》四篇不仅主张蓄藏精气,还强调要把蓄藏的精气发出来,也就是德性修养要见之于行事,这一思想为黄老学派积极有为的价值观奠定了形上基础;而《太一生水》没有选择“气”而是选择“水”作为本原,则是为其“贵弱”的价值观找到价值根源。上博简《恒先》把“物”理解为气,在肯定道在生成论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同时,强调“气自生、自作”,则是为其“自为”的政治价值观奠定了气论基础,凸显了道家气论的政治意义。

道气论贯通于政治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之中,三者共同构成了道家价值观体系。在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过程中,有道治国、无道修身的基本价值立场及“无为”“守柔”的核心价值原则在不断“变迁”中逐步奠基,此一历经变迁而逐渐奠基的道家核心价值观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由、平等”的价值理想、“不折腾”“社会自我调节”的国家治理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等,无不渊源于道家价值观体系。对道家价值观变迁的深入研究必将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世 发表于 2025-6-30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先秦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形上基础与实践转向》

先秦道家思想以“道”为宗,其价值观体系始终围绕“入世”与“出世”的动态平衡展开。冯友兰先生所言“既入世而又出世”的辩证精神,实为道家各派共通之纲领。然细究其流变,从老子至列子,道家的道气论、政治观与人生哲学皆经历深刻转型,呈现出从形上建构到实践落位的逻辑脉络。

一、道气论:从本体论到生成论的展开
老子立“道”为万物之本,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然未明言“道”与“物”的具体关系。文子以“气”释“物”,将“道—气”二元结构引入人性论,提出“理”为道之显现(《文子·道原》),使形上之道具象化为可循之则。关尹一脉则另辟蹊径,《太一生水》以“水”为初始质料,与道“反辅”生成阴阳,其“贵弱”思想直指水性之柔,为价值论提供宇宙论依据。至《恒先》倡“气自生”,更凸显气的能动性,为“自为”政治观张本。列子进而提出“太易者未见气”(《列子·天瑞》),以气化阶段论补充老子生成说,使道气关系更趋精密。

二、政治价值观:无为而治的调适与突破
老子之“无为”以“道法自然”为内核,主张“小国寡民”的消极治理(《道德经》八十章)。文子则化“无为”为“循理”,承认“守德”“正法”的必要性(《文子·自然》),实为对黄老刑名之学的吸纳。范蠡以“持盈定倾”之术佐越灭吴(《国语·越语》),将老子“柔弱胜刚强”转化为现实权谋,复以“功成身退”践履道家保身之道。列子更激进,其“华胥氏之国”无君臣礼法(《列子·黄帝》),直指无政府理想,标志着道家对世俗政治的超越性批判。

三、人生价值观:从保身到逍遥的升华
老子倡“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十六章),以谦退为修身要义。文子、关尹一系强调“复性归真”,将修养论与气论结合。至列子,则发展出“体道合虚”的终极追求,《汤问》篇“御风而行”之喻,已开庄子“逍遥游”先声。其“虚静学道”说,不仅是对老子修养论的深化,更为后世心性论奠定基础。

结语
先秦道家价值观之变迁,实为“道—气”关系重构下的必然结果。从老子之“道本体”到列子之“气化论”,形上学说的精细化推动了政治观从消极无为向积极调适的转变,人生哲学亦由保身全生臻于精神超越。此一进程,既印证“入世—出世”的辩证统一,亦彰显道家思想回应时代课题的非凡活力。
天魔 发表于 2025-7-6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先秦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形上基础与实践转向》

先秦道家思想以“道”为宗,其价值观体系呈现“入世—出世”的双向动态结构。冯友兰先生所言“既入世而又出世”之精神,实为道家“道气论—政治观—人生观”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本文试析其嬗变轨迹。

一、道气论:从本体论到生成论的展开
老子以“道生一,一生二”确立本体优先性,然“道”与“物”的关系尚未明晰。文子以“气”释“物”,将“道”下贯为“理”,开显“道—气—性”的纵向结构(《文子·道原》),使“无为”获得“循理”的实践依据。关尹学派则另辟蹊径,《太一生水》以“水”为初始质料,提出“道—水反辅”的生成模式,为“贵柔”价值观奠定宇宙论根基;《恒先》更强调“气自生”的能动性,暗示“自为”政治观的形上可能。至列子提出“太易—太始”的气化阶段论(《列子·天瑞》),则是对气论本体性的深化反思。

二、政治价值观:从无为到自为的实践转向
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以“道法自然”为纲,其“无为而治”实含“辅万物之自然”的积极内核(帛书《老子》甲本)。文子将“无为”具象化为“守德—上贤—正法”三阶(《文子·自然》),体现黄老学派对现实政治的调适。范蠡以“赢缩转化”的天道观(《国语·越语下》)指导吴越争霸,复以“功成身退”践履老子哲学,彰显道家“入世—出世”的完整闭环。而《恒先》“气自生”说衍生的“自为”政治观,与列子“无君臣”的至德之世构想(《列子·黄帝》),则标志着道家对绝对自由境界的追求。

三、人生价值观:虚静修养与存在困境的超越
老子“致虚极”的修养论(《老子》十六章)经列子发展为“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的虚静工夫(《列子·仲尼》)。庄子更以“坐忘”消解主客对立,但先秦道家一以贯之的,仍是“与物委蛇而同其波”(《庄子·庚桑楚》)的处世智慧。文子“牧民”与列子“无待”看似矛盾,实则共享“因循本性”的内在逻辑——前者重群体之性,后者彰个体之真。

结语
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实为“道气论形上建构—政治实践策略—生命安顿方式”的三重互动。从老子“道法自然”的母体,到黄老“因时为业”的务实(《文子·上义》),再到列庄“游心于淡”的超脱,先秦道家始终在“参与”与“超离”之间保持张力,此即中国哲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的典型体现。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互证,着重揭示道气论对价值观的奠基作用,并指出黄老之学“无为而无不为”与庄列“无待逍遥”实为同一价值结构的不同实践面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