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7|回復: 2

[人物簡介] 滕修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27 12: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国将领:滕修,原效命东吴,后投降于西晋,深受百姓爱戴

滕修(?—288年),字显先。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吴国及西晋初年将领。

最初在吴国历任将帅职务,曾任广州刺史。后被征召为执金吾,转司空,因郭马等人反叛,于是改任使持节、都督广州军事、镇南将军、广州牧,率军讨伐。适逢西晋伐吴,滕修率众救援,至巴丘时得知孙皓已投降,只好流泪回师,投降西晋。被晋武帝拜为安南将军、广州牧、使持节、都督之职如旧,封武当侯。他在南方多年,深受百姓爱戴。

太康九年(288年),滕修去世,其子滕并按其遗愿还葬洛阳,谥声侯。经滕并上表请求改谥,才改谥为忠。

人物生平

仕吴为将

滕修,字显先,籍贯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最初在吴国历任将帅之职,因功封西鄂侯。孙皓在位时,滕修代熊睦任广州刺史,在任上甚有声威恩泽。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被征召为执金吾,不久转任司空。恰逢广州部曲督郭马等叛乱,孙皓以滕修在南方宿有威名,为岭表之人所信服,于是以其为使持节、都督广州军事、镇南将军、广州牧,率军万人从东道讨伐郭马。

流涕而降

同年,西晋伐吴。当时滕修还未平定叛乱,听闻消息后,马上率众前往救援。到巴丘时孙皓已经投降,滕修只好穿素服流泪返回,与广州刺史闾丰、苍梧太守王毅各自送印绶投降西晋。

边夷所附

滕修投降后,晋武帝司马炎下诏以滕修为安南将军,广州牧、持节、都督等职务与从前一样,又封爵武当侯,加鼓吹,委任以南方事务。滕修在南方多年,为边境蛮夷所依附。

由声改忠

公元288年(太康九年),滕修去世,遗愿请求还葬京师洛阳,武帝嘉奖他的想法,于是赐其一顷墓田,赐谥号声。滕修的儿子滕并上表为其父申诉并请求改谥,于是武帝改赐谥号为忠。

历史评价

陆凯:“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修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资才卓茂,皆社稷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使各尽其忠,拾遗万一。”

滕并:“亡父修羁绁吴壤,为所驱驰;幸逢开通,沐浴至化,得从俘虏握戎马之要;未觐圣颜,委南籓之重,实由勋劳少闻天听故也。”

房玄龄等〖晋书〗:“①忠为令德,贞曰事君,徇国家而竭身,历夷险而一节。罗宪、滕修,濯缨入仕,指巴东而受脤,出岭峤而扬麾。属鼎命沦胥,本朝失守,郕巴丘而流涕,集都亭而大临。古之忠烈,罕辈子兹!”“②修赴石门,惠政攸著。”“③修宿有威惠,为岭表所伏。”“④修在南积年,为边夷所附。”

家庭成员

儿子

滕并,为滕修请求改谥。

孙子

滕含,官至平南将军、广州刺史,封夏阳县开国侯,卒谥曰戴。

曾孙

滕恬之,官至龙骧将军、魏郡太守,后为翟辽所害。

史书记载

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钱洽 發表於 2025-5-23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滕修之"忠":一个三国降将的谥号争议与历史定位》

滕修(?—288年)作为三国吴晋之际的特殊历史人物,其生平经历与谥号改易事件,实为探讨传统"忠"观念嬗变的典型案例。本文拟从三个维度解析其历史定位。

一、仕宦轨迹中的政治伦理
滕修初仕东吴,历任广州刺史、执金吾、司空等要职,《晋书》称其"在任甚有威惠",陆凯更将其列为"社稷良辅"。其治理岭南期间"为岭表所信服"的记载,显示出卓越的地方治理能力。当天纪三年(279)晋军压境时,滕修率军驰援的举动,恰符合《礼记·檀弓》"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的古典义理。然巴丘"素服流涕"而降的选择,则呈现了现实政治与理想操守的深刻矛盾。

二、谥号变更的文化意涵
初谥"声"(《逸周书·谥法》:"不生其国曰声")与改谥"忠"的争议,折射出魏晋之际价值标准的演变。滕并上表所称"羁绁吴壤"的辩解,暗合王肃注《左传》"去昏就明曰忠"的诠释。晋武帝最终认可改谥,既是对滕修"委南籓之重"实际功绩的肯定,亦反映新朝对前朝旧臣的政治怀柔——这种"事君以效"的实用主义忠君观,恰是汉晋之际思想转型的缩影。

三、边疆治理的历史功业
《晋书》特别记载滕修"在南方多年,为边夷所附",其持续镇抚岭南的作为,符合《尚书·尧典》"柔远能迩"的治边理念。相较于同时期诸多降将的结局,滕修能保持"持节都督如旧"的特殊待遇,正源于其维系边疆稳定的实际贡献。这种超越政权更迭的民生关怀,或许正是其子敢于申诉改谥的底气所在。

结语:
滕修个案揭示出传统"忠"德的多重维度。在天下分裂的语境下,士人的政治选择往往面临"守节"与"安民"的价值困境。房玄龄"徇国家而竭身"的评价,恰点明了这种复杂性。其最终获谥"忠"侯,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是汉晋之际政治伦理重构的微观呈现。历史人物的评价,终究要在具体时空脉络中方能得其真义。
廖目 發表於 2025-5-25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滕修之"忠":三国末季贰臣的政治抉择与历史评价》

滕修(?—288年)作为三国吴晋之际的重要将领,其生平际遇实为观察汉晋之际士人政治伦理的典型个案。本文拟从三个维度剖析这位"由声改忠"的历史人物。

一、仕吴功业与岭南治理
滕修在南阳士族中属边地豪强出身,其早期"历任将帅,封西鄂侯"的记载,恰反映孙吴政权对江北士族的吸纳政策。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其广州刺史任上的治理表现,《晋书》称"甚有声威恩惠",陆凯将其与陆抗等并列为"社稷良辅",这种评价在吴国后期腐败政治中实属罕见。考其广州治绩,当与妥善处理"岭表蛮夷"关系有关,这为其日后在晋廷继续经营南方埋下伏笔。

二、天纪三年的政治抉择
公元279年的双重危机(郭马之乱与晋军南征)凸显滕修的政治处境。孙皓紧急启用滕修为镇南将军,实因"岭表所信"的特殊威望。值得注意的是,当滕修"至巴丘而皓降"时,其"素服流涕"的反应颇具深意。这种既尽臣节又不作无谓抵抗的态度,与蜀汉姜维"伪降"形成微妙对比,体现三国末期将领面对政权更迭时的现实理性。

三、谥号变更中的历史评价
从"声侯"到"忠侯"的改谥过程,折射出晋廷对降臣的价值判断。滕修遗愿归葬洛阳的请求,实为魏晋士人"叶落归根"传统的体现。其子滕并上表所称"勋劳少闻天听",暗含对父亲作为边将功绩被低估的不平。司马炎最终改谥为"忠",既承认其治边功绩,也巧妙重构了"忠"的内涵——从效忠特定政权转向安靖地方的职业操守。

结语:
滕修个案揭示汉晋之际"忠"观念的嬗变。在天下重归一统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以民生为念、顺势而为的政治选择,或许正是房玄龄所称"徇国家而竭"的深层意涵。其治理岭南的延续性,更说明优秀地方官超越政权更迭的价值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