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1|回復: 2

[人物簡介] 任恺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7 12: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齐长公主第二任丈夫:任恺,为人正直忠诚,因贾充仕途受阻

任恺(223-284年)字元褒,安乐博昌(今山东博兴东南)人,曹魏太常卿任昊之子,魏晋时期官员。娶魏明帝曹叡之女齐国长公主为妻,历任中书侍郎、员外散骑常侍。景元四年,司马昭封晋公,建晋国,任命任恺为门下省侍中,封昌国县侯。累官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任恺勤劳恪慎,获得朝野赞誉,但与宠臣贾充有朋党之争,仕途受阻。太康四年,忧郁而死,享年六十一岁,谥号元。其子任罕嗣爵。

人物生平

武帝近臣

任恺年少时就胆识过人,娶魏明帝曹叡之女齐长公主为妻,后历任中书侍郎、员外散骑常侍。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封晋公,建晋国,任恺任门下侍中,封昌国县侯。任恺有经国才干,大小事务都会涉足了解,性格忠诚正直并以社稷为己任,晋武帝司马炎器重亲近他,政事经常咨询其意见。泰始年间(265年―274年),郑冲、王祥、何曾、荀顗、裴秀等人相继以年老、有病要求辞职,司马炎特地优待他们,不必让他们前来朝会,派任恺去他们的府第咨询对重大事件的意见。

结怨贾充

任恺厌恶贾充的为人,不忍见他长居高位,曾多次制约贾充;贾充虽极为不满,但未有计谋。后来贾充称赞任恺“忠诚坚贞,气度纯正,宜在东宫使护太子”,推荐他辅助太子,意图削去他的权力,但晋武帝采纳,任命任恺为太子少傅,更让他继续任侍中,贾充没有得逞。

泰始七年(271年),氐人齐万年在关中起义,秦、雍两州的羌人纷纷响应,聚众十余万,晋武帝甚为忧虑,任恺乘机提议以有威望而有谋的重臣去安抚边族,提荐贾充;在中书令庾纯支持之下,司马炎任命贾充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西镇长安。荀勖出计才令贾充得以留在洛阳。

当时朝中因着任恺和贾充分成了两派,形成朋党之争。司马炎试图令他们和好,二人却结怨更深,表面上互相敬重,内心却对对方极度不满。后有人向贾充献谋,建议贾充先将任恺调离皇帝身边;贾充于是称赞任恺的才能,建议司马炎任他典选举事。司马炎任命任恺为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

任恺在任内选举公平,尽心尽责,但少了见皇帝的机会。贾充又与荀顗和冯紞中伤任恺豪华奢侈,用皇帝的食物器皿,还派尚书右仆射、高阳王司马圭上奏晋武帝,任恺被免官。后来查证时发现那些御用器皿其实都是任恺妻子齐长公主在曹魏时获赐的,任恺还是因被免官而多作毁谤,司马炎与他疏远。后获山涛举任河南尹,又因事而免官,后又任光禄勋。

任恺有识鉴,在公事上勤奋又恪守职责,甚得朝野称誉,但贾充和他的朋党指任恺和立进令刘友勾结,尚书杜友和廷尉刘良以理为任恺申诉,最后二人和任恺竟然都被免官。任恺再次丢官,十分不快,纵情于酒乐,一顿饭用了万钱。此时任恺得到皇帝朝请,司马炎慰问他,任恺只得哭泣。后任太仆,转太常。

失志忧死

当初,魏舒历任郡守之职,没有得到重任,任恺为侍中时,推荐魏舒为散骑常侍。太康四年(283年),魏舒已经官至尚书左仆射、右光禄大夫、开府,加领司徒,接替逝世的山涛,命任恺为魏舒授官。魏舒昔日得任恺举荐提拔,今天魏舒贵为三公之一,任恺只任散卿,尚未曾登三公之位,众人都为任恺感到不值;任恺感到很不得志,忧郁而死,享年六十一岁,谥号元。其子任罕嗣父任恺的爵位。

人物评价

任恺为人正直、忠诚,才华出众。晋武帝设立门下省,任恺担任宰辅侍中,也是最有名的直臣,在众宰相中最受晋武帝信任,影响力最大,连尚书令贾充都拿他无可奈何,两人矛盾起因主要是性格、权力,任恺轻视贾充的为人,他担任宰相侍中在门下省负责平尚书事,正好监督尚书省的贾充,造成了矛盾。

两人都忠于晋朝,并非因为任恺亲曹魏反贾充,任恺虽然娶齐国长公主,但只是反映了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妥协、联合。任恺被解职宰相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是晋朝的损失。任恺虽然担任了太常,可是依然又受到晋武帝的器重,例如在任命司徒魏舒时,本来三公任职仪式要由宰相侍中主持,晋武帝破例让担任太常的他去主持,他每次见到晋武帝都哭泣,可见两人的关系。而且他生活确实奢侈,每顿饭万钱,与朋友和峤都是善于敛财,又受宠信赏赐,所以极力享受,两人都忠心耿耿,朝中对任恺被解职不平,要是他继续担任宰相确实会对晋朝有更多贡献。

家庭成员

父亲

任昊,官至曹魏太常。

妻子

齐国长公主曹氏,魏明帝曹叡之女。

儿子

任罕,字子伦,幼有门风,才能声望不及其父任恺,以品行好而著称,是个廉洁公正、才学优良的人,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兖州刺史、大鸿胪。

古筝 發表於 2025-6-12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任恺之仕途困蹇与魏晋党争生态》

任恺(223-284)作为魏晋之际颇具代表性的政治人物,其生平际遇深刻反映了泰始、咸宁年间官僚体系的特征。观其仕宦轨迹,实可窥见晋初"功臣政治"向"门阀政治"过渡期的特殊政治生态。

一、帝室姻亲与政治资本
任恺以魏明帝之婿入仕,此等身份在禅代之际具有双重意义。据《晋书·职官志》载,其初任中书侍郎、散骑常侍等职,皆属"清显"之选,此乃魏晋时期对帝室姻亲的标准安置。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昭建晋国时即授其门下侍中之要职,此举既体现对新附贵戚的笼络,亦可见任恺确具实务之才。门下侍中"掌傧赞威仪,尽规献纳",泰始年间武帝常遣其咨询致仕老臣,正是发挥其"通敏有器干"的特质。

二、与贾充党争的深层逻辑
任贾之争绝非简单的个人恩怨。《通典·选举典》揭示,泰始年间官吏选拔呈现"二途并进"格局:一为任恺代表的经术官僚,主张"综核名实";一为贾充为首的功臣集团,倾向"叙资定品"。任恺推举贾充镇关中之事,表面是"以德报怨"的权术运用,实则是试图将军事集团调离权力中心。贾充反制手段亦颇具典型性:先以"典选举"之名行架空之实,再以奢侈罪名攻讦,此乃魏晋党争中"清浊互诋"的常规套路。

三、政治挫折的制度性根源
任恺最终"以毁谤坐免",暴露了晋初政治制度的根本缺陷。据《晋阳秋》残卷记载,其所谓奢侈罪证实为公主旧物,然武帝仍执意罢免,反映皇权对官僚集团的刻意制衡。值得注意的是,山涛后续举荐任恺为河南尹而未获重用,恰说明在"平吴功臣"集团崛起后,旧姻戚势力已渐失政治话语权。

任恺生平最值得深思者,在于其"勤劳恪慎"却终遭贬抑的结局。这不仅是个人仕途的悲剧,更是魏晋之际政治文化转型的缩影。当门阀士族逐渐垄断选举权,如任恺这般兼具外戚身份与实务能力的官员,反而成为权力重构过程中的牺牲品。其谥"元"(行义悦民曰元),或许正是史家对其命运的一种隐微评判。
随缘随喜 發表於 2025-7-13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任恺之仕途困蹇与魏晋党争格局》

(按:史笔钩沉,当以公允为要。今观任恺生平,实为魏晋之际士人处境之缩影,谨作考辨如下)

任恺字元褒,出身乐安任氏,其父任昊官至曹魏太常,属清流世家。以尚魏明帝女齐长公主入仕,本具外戚之显,然值魏晋鼎革之际,竟能历仕两朝而见重于司马氏,此非仅凭姻戚之故。《晋书》称其"有经国之才,性忠正,以社稷为己任",观泰始年间武帝特遣其咨询郑冲、王祥等耆老国事,足见其政治地位实源于才干。

其与贾充之争,实为魏晋之际政治生态之典型。贾充乃司马氏代魏之元勋,任恺则代表礼法士族,二者矛盾非独私怨。《通典》载"恺恶充为人,不欲令久执朝政",其本质是两种政治理念之冲突:贾充代表寒门出身的权术官僚,任恺则秉持汉代以降的儒家治国传统。武帝虽倚重任恺之才,然终须平衡新旧势力,此即任恺虽"选举公平"仍遭贬黜之深层原因。

考其仕途转折,关键在泰始七年(271)秦凉之役的举荐事件。任恺欲借外镇排挤贾充,反遭荀勖"结婚储宫"之策破解。此中可见魏晋政治三大特征:其一,军功集团与文官系统之角力;其二,婚姻网络的政治效用(贾充嫁女予太子);其三,寒门谋士(如荀勖)的崛起。后贾充反荐任恺典选举,表面擢升实为疏远,正是当时"以退为进"的典型政争手段。

至若"奢侈逾制"之劾,尤见党争之酷。《晋诸公赞》明载器皿乃魏室赐公主旧物,然武帝仍不免其官,此非不察实情,实为平衡朋党之需。任恺晚年"毁谤"之态,恰反映传统士人在新型权力结构中的困境——当道德操守不敌政治实用主义时,其悲剧便成必然。

(结语)任恺之仕途浮沉,折射出魏晋之际三大转型:权力来源从道德威望向政治实用倾斜;仕进标准从经学素养向事功能力过渡;政治格局从一元集权向多元制衡演变。其六十一岁郁郁而终,非独个人之失,实为时代洪流中士大夫群体的集体写照。后世当以史为鉴,明察贤者困蹇背后的制度性成因。

(按:本文考据以《晋书》《通典》《资治通鉴》为本,兼采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之说,凡八百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