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2|回復: 2

[人物簡介] 楼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7 19: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吴官员:楼玄,在史上多次违背孙皓心意,曾被流放于广州

楼玄,字承先,生卒年不详,沛郡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任监农御史。孙皓即位后,历任散骑中常侍、会稽太守、大司农。后来提拔为宫下镇禁中候,负责殿中事物。因多次违背孙皓心意,遭人诬陷流放广州。后又流放交阯,被孙皓逼迫自杀。

人物生平

吴景帝孙休在位时期,楼玄担任监农御史。永安七年(264年),吴末帝孙皓即位。孙皓即位后,楼玄与王蕃、郭逴、万彧共同担任散骑中常侍,出朝担任会稽太守,又入朝担任大司农。过去皇宫中主事的人从来都是选用亲近的人担任,万彧陈说亲密接近皇帝的职位,应选用品行中正的人,孙皓就命令负责官员,寻找忠诚清正的人,以符合选用,于是就任用楼玄为宫下镇禁中候,负责殿中事物。楼玄以九卿身份持刀侍奉保卫孙皓,端正自己,作众人表率,奉守法律行事,应对恳切忠直,多次违背孙皓的心意,渐渐受到责怪恼怒。后来有人诬告楼玄和贺邵相遇,停下来相互低声耳语又大笑,诽谤政事,于是楼玄遭到孙皓诏令责问追究,送交到广州。

东观令华覈上奏疏说:“臣私下认为治国的道理,就像是治家。负责田间劳作的人,都应是贤良诚实的。另外应当找到一个人总管各项事务,定出纲领,各种事物才能治理好。〖论语〗说:‘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大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使自己恭谨端正面向南而坐罢了。’是说任用的人称职,所以自己就悠闲而安逸。如今海内没有安定,天下事情繁多,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过问,行动都要经过陛下,使陛下神圣的思虑受到损伤。陛下既留意博通古事,读遍经典文献,又思想勤勉喜好道义,顺应自然时节而处理政事,应能够安闲清静来放松精神,呼吸清醇的空气,和上天同寿。臣日夜思考,众位官吏中,能承担重要的事物,足以委用信任的人,没有人比得上楼玄。楼玄清正忠义,敬奉公事,是当代的楷模,众人都佩服他的操行,没有人同他争先。清正的人就心中公平而意念耿直,忠诚的人就遵循正道而行事,像楼玄这样的品性,是永远可以保证的,请求陛下赦免楼玄先前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提拔他主管朝廷各部门,责求他以后的表现,让他按照官职选择人才,根据才能授予职位,那么像舜那样恭谨端正自己而天下大治的情况,陛下也很快就能达到。”

孙皓顾忌楼玄的名声,就将楼玄和他的儿子楼据流放到交阯,交给交阯将领张奕,让他们在作战中自己效力,暗中另外命令张奕杀死他们。楼据到交阯后,因病去世。楼玄一人跟随张奕讨伐贼寇,持刀步行,见到张奕就叩拜,张奕不忍心杀他。恰逢张奕突然去世,楼玄收殓安葬张奕,在他的遗物中看到孙皓的诏令,随即自杀而死。

历史评价

华覈:“玄清忠奉公,冠冕当世,众服其操,无与争先。”

周昭:”楼玄清白节操,文理条畅。”

胡冲:“玄、邵、蕃一时清妙,略无优劣。必不得已,玄宜在先。”

陈寿〖[wiki]三国志"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楼玄清白节操,才理条畅。”

叶适:“王蕃、楼玄、贺邵、韦昭、华核,吴之将亡,孙皓酷暴,尚有此人。孔子称“殷有三仁”,殷圣贤数十世之天下,其亡,有此仁人,固其宜也。悲夫!”

史籍记载

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家庭成员

楼据,楼玄之子,随父楼玄流放到交阯后病逝。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4-8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楼玄之死与孙皓朝政之失》

楼玄之死,实为吴末政治生态之典型缩影。观其生平,自景帝朝监农御史至孙皓朝宫下镇禁中候,始终以"清正忠义"立身,然终不免流放交阯、被迫自裁之结局,其间所折射的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孙皓政权败亡之先兆。

考楼玄仕宦轨迹,其两度流放颇具深意。初任禁中候时,"持刀侍奉,端正表率",此正合《论语》"政者正也"之要义。然其"奉法而行,应对切直"的执政风格,与孙皓"残暴骄盈"(《三国志·吴书》评)的统治方式形成尖锐对立。华覈上疏所言"清正者心平意直"的称颂,反成其取祸之由,此中悖论,恰印证《韩非子·孤愤》"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的政治定律。

细究广州流放事件,所谓"相遇耳语大笑"之罪,实为典型"莫须有"式政治构陷。值得注意的是,华覈援引舜"恭己正南面"的治国理想进谏时,特别强调"任得其人"的重要性,此论直指孙皓朝"亲近用事"的弊政。然孙皓非但不纳忠言,反将楼玄父子流放交阯,此中既含对清流势力的忌惮,更暴露其"恶直丑正"(《左传》语)的昏君本质。

从监农御史到禁中候的职务变迁,尤耐人寻味。万彧建议"亲密近职当选正人",表面看是制度改良,实则暗藏权力制衡之机。楼玄以九卿之尊行侍卫之职,这种身份错位本身就预示其政治困境。史载其"数忤皓旨",具体事由虽佚,然参照贺邵"忧国如家"(《吴录》载)的直谏风格,可知必是涉及根本国策之争。

华覈奏疏中"海内未定,天下多事"八字,实为点睛之笔。当此存亡之秋,孙皓却"行动经圣虑",事必躬亲而贤能见弃,恰与《淮南子·主术训》"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的治国智慧背道而驰。楼玄之死三年后,晋军压境时"吴人无敢言者"(《资治通鉴》卷八十一)的局面,早在此刻已埋下伏笔。

回望这段历史,楼玄的悲剧不仅在于个人遭遇,更在于其象征的清流政治理想彻底幻灭。当"清忠奉公"成为取死之道,当"当代仪表"沦为流放之由,孙吴政权也就失去了最后的自我修正能力。唐人吴兢《贞观政要》有云:"古之善为国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楼玄之死,恰成此论最佳反证,亦为后世治国者之深刻镜鉴。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7-28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楼玄之死与孙吴末季的政治生态》

楼玄之死,实为孙吴晚期政治生态之典型缩影。观其生平,由监农御史而至禁中候,本为孙皓"求忠清之臣"政策下的受益者,然终以"正身率众,奉法而行"获罪,其间所折射的,正是专制皇权与士人操守间的深刻矛盾。

一、楼玄的政治品格与时代价值
楼玄持九卿之秩而"持刀侍卫",已见孙吴职官制度之紊乱。然其可贵者,在于身处浊世而能"应对切直"。华覈上疏称其"清忠奉公,当世所服",确非虚誉。考《三国志·吴书》所载,孙皓一朝敢谏之臣如贺邵、韦曜等皆不得善终,楼玄之"数忤皓旨",实延续了东汉以来清流士大夫"抗节天子"的传统。其悲剧性在于,这种以道事君的理想主义,在暴政面前终成绝响。

二、孙皓心理与权力逻辑
孙皓初以"亲贤"为名拔擢楼玄,后因"应对切直"而怒,此中转变颇具深意。暴君之心理特征,往往表现为"既需直臣装点门面,又难容逆耳之言"的矛盾。当楼玄"奉法而行"触及皇权任性时,所谓"诽谤政事"的罪名,不过是权力对法理的碾压。值得注意的是,华覈谏疏引《论语》"无为而治"之说,恰成反讽——暴君之"有为",正在于以权力意志凌驾制度常规。

三、历史镜鉴与士人困境
细读华覈奏疏,其"任得其人,则优游而自逸"之论,实为传统政治智慧的精髓。然在绝对皇权下,这种儒家理想化的君臣分工终成泡影。楼玄从"监农御史"到"流徙交阯"的轨迹,揭示了专制政体中清流士人的宿命:当制度不能保障"奉法而行"者安全时,所谓"当代仪表"不过是被权力随时收割的祭品。

结语:
楼玄之死非独个人悲剧,实标志孙吴政权道德合法性的彻底崩塌。当最后一位"清忠奉公"的大臣被迫自杀时,这个政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伦理基础。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从比干谏纣到海瑞骂嘉靖,楼玄的故事不断重演,提醒我们:一个不能容纳"正身率众"者的政治体系,终将在自我吞噬中走向灭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