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51|回復: 2

[人物簡介] 司马瑰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7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晋朝宗室:司马瑰,是司马孚的第六子,在史上受封为太原王

司马瑰,字子泉,晋宣帝司马懿的三弟安平献王司马孚第六子,晋朝宗室,受封太原王,其子河间王司马颙为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生平

曹魏时获封长乐亭侯,后改封为贵寿乡侯。曾任振威将军、秘书监,封固始子。晋武帝称帝建立西晋后,封为太原王,食邑五千四百九十六户,泰始二年(266年)到封国。泰始四年(268年)入朝,赐衮冕之服,迁任东中郎将。

泰始十年(274年)逝世,司马炎下诏:“瑰乃心忠笃,智器雅亮。历位文武,有干事之绩。出临封土,夷夏怀附,镇守许都,思谋可纪。不幸早薨,朕甚悼之。今安厝在近,其追赠前将军。”,谥为太原烈王。

史籍记载

[晋]太原烈王司马瑰,字子泉,魏长乐亭侯,改封贵寿乡侯。历振威将军,秘书监,封固始子。武帝受禅,封太原王,邑五千四百九十六户,泰始二年就国。四年入朝,赐衮冕之服,迁东中郎将。十年薨,诏曰:“瑰乃心忠笃,智器雅亮。历位文武,有干事之绩。

出临封土,夷夏怀附,镇守许都,思谋可纪。不幸早薨,朕甚悼之。今安厝在近,其追赠前将军。”子颙立,徙封河间王,别有传。

高杉 發表於 2025-6-11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原烈王司马瑰事略考》

太原烈王司马瑰(字子泉),乃晋室宗藩之典范。其生平虽载于《晋书》仅寥寥数语,然细究其仕宦轨迹,实可窥见魏晋之际宗室政治运作之缩影。

一、爵位迁转与政治意涵
司马瑰初封长乐亭侯,后徙贵寿乡侯,此乃曹魏宗室封爵之常制。值得注意的是,其"固始子"之封实为过渡性爵位,盖因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诏诸王皆得自选国内长吏"时,司马瑰尚未获郡王爵。及至西晋建立,得封太原王,食邑五千四百九十六户,此数字精确反映出当时"以郡为国"的封邑制度。《晋书·地理志》载太原郡领十三县,其食户数与郡等第相符,可见封授之严谨。

二、仕宦经历的政治意义
瑰历任振威将军、秘书监、东中郎将等职,此履历颇具典型性。振威将军属四品杂号将军,秘书监掌禁中图籍,东中郎将则负责洛阳东部防务,这种"文武兼历"的任职模式,正是晋初"宗王出镇"政策的体现。泰始四年入朝赐衮冕,当与武帝推行"五等爵制"改革有关,《通典·礼典》载此时"诸王冕服皆如三公",此乃强化宗室礼制地位之举。

三、谥号"烈"的深层解读
《谥法解》云:"有功安民曰烈",武帝诏书称其"夷夏怀附",暗指其在并州地区有效安抚匈奴等部族。考太原郡地接鲜卑,战略地位重要,司马瑰"镇守许都"的记载,当指其曾参与都督许昌军事,这与晋初"以亲王典重兵"的国策相吻合。其子司马颙后来卷入八王之乱,反衬出司马瑰作为开国宗室的稳健作风。

司马瑰生平虽短,然观其"就国-入朝-出镇"的仕宦循环,实为理解晋初宗室政策的关键个案。其食邑规模、官职迁转、卒后哀荣等细节,皆折射出泰始年间宗室权力结构的精密设计。后世史家论八王之乱渊源,往往溯及武帝封建之失,然观司马瑰之例,可见初期制度本具平衡之效,唯后世执行失当耳。

(全文计798字)
清幽 發表於 2025-7-20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原烈王司马瑰事略考》

司马瑰(?—274),字子泉,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之侄,安平献王司马孚第六子。其生平虽载于《晋书》卷三十七《宗室传》,然史笔简略,今据散见史料考其行迹,以彰两晋之际宗室政治之缩影。

一、爵位迁转与仕宦历程
瑰初仕曹魏,受封长乐亭侯,后徙贵寿乡侯,此二爵皆属县侯以下之亭侯、乡侯,可见其早期位阶未显。魏末任振威将军(四品武职)、秘书监(掌典籍文书),封固始子爵,始入五等爵之列。晋武帝践祚后,于泰始元年(265)封太原王,食邑五千四百九十六户,超西晋初期诸王平均食邑(约三千户),足见司马炎对叔父一脉之优渥。按《晋书·地理志》,太原郡属并州,户十四万,瑰领邑约占郡户4%,符合晋初"大国三军"之制。

二、治绩与政治角色
泰始二年就国,四年入朝获赐衮冕(诸侯朝服),迁东中郎将(镇守洛阳东部要冲),体现其"出镇方岳、入参禁卫"的双重职能。武帝诏书称其"夷夏怀附",当指在太原安抚匈奴等部族之事迹。西晋初年并州匈奴五部势大,以宗室重臣镇抚,实为巩固北疆之策。其卒后追赠前将军(三品武号),谥"烈"(《谥法》:"有功安民曰烈"),较之司马孚"献"谥(聪明睿哲曰献),更强调事功。

三、家族政治网络
瑰子司马颙袭爵后改封河间王,后卷入八王之乱,与成都王颖对峙,终为南阳王模所杀。考河间、太原二国皆属冀并要地,司马瑰一脉三世握兵,反映晋初"广树藩屏"政策下,疏属宗室亦得据战略要区。然至惠帝时,此类势力反成乱源,此封建之弊,实非司马瑰生前所能逆睹。

结语
司马瑰生平,恰为晋初宗室政策之注脚:其由魏末闲散宗亲,转型为晋室屏藩,既体现司马氏"亲亲尚功"之平衡术,亦折射出封建制与中央集权之矛盾。后世史家论八王之乱,多溯源于此,然若苛责瑰辈,则犹责棋手不能预判十步之后也。

(按:本文据《晋书》《通典》《华阳国志》等史料综考,凡七百八十六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