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7|回复: 1

[成语典故] 超凡出世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9-27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凡出世》涵义

超越凡俗,离开尘世。

《超凡出世》出处

元·马钰《清心镜·叹世》“厮是非,讲闲气。岂悟修行,超凡出世。”

《超凡出世》辨析

《超凡出世》读音:chāo fán chū shì

《超凡出世》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超凡出世》造句

1, 日本时装设计师芦田多惠的最新作品堪称真正的“超凡出世”,她为宇航员山崎奈绪子设计了一套太空工作服,上身是一件蓝色无领开衫,下身搭配一条短裤。

2, 且看一个生性甘于淡泊,有超凡出世之心的普通人,如何走出一个他自己的长生之路。

3, 一个武功绝顶,一个清纯无暇,一个超凡出世,一个温柔婉约,一个心怀珠玑……一篇武林儿女的多情故事,几段浪漫波折的啼笑姻缘。

4, 黄蓉和张斌看见远处碧海连天,当你凭栏眺望的时候,顿觉神清气爽,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5, 他往后退了两步,迷惑的望着那窗子,窗外,是新年喜庆的鞭炮,窗内,浅笑正临窗而立,长发披泻,沐浴着一身彩霞,像个超凡出世的仙灵。

《超凡出世》成语接龙:

超凡出世→世异时移→移山拔海→海内鼎沸→沸沸扬扬→扬清厉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绝风清→清新俊逸→逸韵高致→致之度外→外巧内嫉→嫉闲妒能→能言快语→语长心重→重增其放→放火烧山→山栖谷隐→隐忍不发→发扬蹈励→励兵秣马→马捉老鼠→鼠雀之牙→牙牙学语→语笑喧哗→哗世动俗→俗下文字→字斟句酌→酌古准今→今月古月→月明千里→里勾外连→连三接五→五行并下→下车泣罪→罪恶深重→重气徇命→命辞遣意→意气高昂→昂首望天→天下一家→家殷人足→足不窥户→户限为穿→穿红着绿→绿水青山→山阴乘兴→兴云致雨→雨恨云愁→愁眉泪眼→眼尖手快→快刀斩麻→麻痹不仁→仁言利溥→溥天同庆→庆吊不行→行步如飞→飞升腾实→实繁有徒→徒子徒孙→孙康映雪→雪操冰心→心殒胆破→破琴绝弦→弦外有音→音容如在→在劫难逃→逃之夭夭→夭桃秾李→李郭同舟→舟中敌国→国之干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立云垂→垂头拓翼→翼翼小心→心如寒灰→灰头土面

在人之风 发表于 2025-4-1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超凡出世"之精神境界》

"超凡出世"一词,肇端于全真道祖师马钰《清心镜》,其"岂悟修行,超凡出世"八字,实为道家修炼思想之精粹。此语非仅谓形骸离尘,更重在精神境界之超拔。

考其义理,"超凡"者,破世俗之窠臼也。老子云"众人熙熙,如享太牢",而修道者独"澹兮其若海",此即超越凡俗之象。"出世"非谓逃遁山林,实乃心不滞于物,《庄子·逍遥游》所谓"乘天地之正"者,正是此境。全真道倡"性命双修",马钰此词正示修行者当斩断是非闲气,方契真常。

观今人用例,或喻时装设计之空灵,或状武侠人物之飘逸,皆得"形超神越"之趣。然最得三昧者,当属"凭栏眺望,神清气爽"之例——此非感官之娱,实为天人相感时,刹那照见本真之体验,与邵雍"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异曲同工。

要之,"超凡出世"乃中华文化特有之精神维度,既含道家"离形去知"的哲学,亦融禅宗"本来面目"的悟境。今人用之,当思其本义,勿徒饰形表而遗神髓。
澄羽 发表于 2025-7-22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超凡出世"之三重境界》

"超凡出世"一语,典出全真道祖师马钰《清心镜》,其"岂悟修行,超凡出世"八字,实为宋元内丹学派对道教修行观的凝练表达。此成语以"超""出"二字为眼,既含空间跨越之意,更蕴精神升华之旨,在中国思想传统中形成三重递进境界。

一曰形骸之超脱
马钰所谓"厮是非,讲闲气",正是尘世纷扰的写照。道教以形体为"臭皮囊",《庄子·大宗师》言"堕肢体,黜聪明"即此意。例证中宇航服设计"超凡出世",恰暗合道家"羽化登仙"的物化象征。此境重在挣脱物理束缚,然尚未达至境。

二曰心境之澄明
《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例句中临窗沐霞的"仙灵"意象,实为心性修养之外显。禅宗所谓"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正是此等超然物外的精神气象。王重阳《立教十五论》特别强调"凡心顿灭,道心自明"的转化过程。

三曰性命之双修
最高境界当如内丹家所言"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例句中"长生之路"的表述,揭示出道教"形神俱妙"的终极追求。《悟真篇》"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樊笼寿万年",正是对"出世"而不离世的辩证诠释。此时"超凡"非谓逃世,乃在即世而超世。

今人用此语,多取其审美意趣(如碧海凭栏之例),然失其修行本义。实则成语接龙中"世异时移→移山拔海"的序列,恰暗喻修道者"和光同尘"的智慧。明代《性命圭旨》绘"超脱轮回图",以婴儿出离葫芦为象,最得"出"字真髓——非物理逃离,乃生命境界的层层破茧。

要之,"超凡出世"实为中国儒释道共通的修养命题:儒家谓之"希圣",佛家谓之"解脱",道家谓之"登真"。三教殊途同归,皆指向对有限性的超越与无限可能性的开启。今人用之,当知其形而上意蕴,方不负此语千年传承之深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